午餐時一位同事提到:改革已經進行了近40年,南方與中原地區已經高度發展,經濟體量翻了若幹翻。為什麽原來工業生產全國領先的東北反而被遠遠落在後麵?除了大連相對突出之外,其它省市地區在每年的經濟增長排行榜上的位置始終墊底。
有些人持“血統論”,認為這是人的問題。東北的老百姓大部分來自“闖關東”的農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這樣導致東北的文化底蘊大大落後於南方地區,就導致缺乏生活準則、道德標準降低、對社會秩序的踐踏。
有些人持“體製論”,認為這是政策與製度的問題。東北老國企的改造,錯過了改革初期“賺第一桶金”的時機;長期以來在國營體製下形成的盤根錯節的官僚體係和官僚主義作風;東北地區官場缺乏流動性而形成的地方保護主義。
實話說,提到東北老工業區的“人和體製”,已經是對“振興東北”這個論題的老生常談。如果“振興東北”的根本問題果真是上麵兩點,其實還滿能帶給人希望的。體製可以改造,要相信中央政府的高效的行政執行力。新中國初期全國範圍的民族資本社會主義改造也僅僅經曆了不足10年的時間,何況東北的國營廠礦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幹部管理;人的問題對於某些國家政府可能會是一個大的問題,但以當代中國政府的經曆來說,很可能都談不上是一個問題。試想魯迅筆下《呐喊》《狂人日記》中舊中國的封建愚昧的民眾,都能在經曆新文化運動和建國初期的共產主義教育下接受工業化國家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東北人的特質也僅僅是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的鮮明的性格特點。東北地區的普及教育以及高校的比例還是很高的,拿東北地區的人的素質做文章也沒有說到這個問題的核心上。
我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會很多東北人失望與傷心。因為“複興東北”未能達成的主要原因在於東北在改革開放政策下的經濟發展地位的變化,導致了被邊緣化,並且會在今後的很長時間被繼續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次要地位。這主要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並不是中央政府由於人為原因主觀上放棄東北。
分析東北的興衰,就要從曆史與現實兩個角度來分析。現在有人說:“東北要複興。”如果回顧曆史的話,東北在中國版圖內占有重要地位,也僅僅是在最近這一兩代人的時間。向前追溯幾千年,東北地區在曆史的軌跡中出現的次數是有限的。盡管曾經出現過絢麗的紅山文化,後來又有高勾麗、渤海國、金、契丹、後金等等割據勢力,但這些勢力的軍事實力可能很強,但經濟上大部分屬於落後的半農耕,或者遊牧社會。反而是繼魏晉之後,江南地區在各朝各代的經濟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南方興起,東北落後恰恰是回歸到了曆史本來的軌跡。
近代東北的興起,主要是借助了自身作為日俄殖民地的經曆。起始於沙俄對哈爾濱地區和旅順軍港的建設。日本人接手後,盡管對東北實行掠奪式開發,但這種掠奪還是建立在工業化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上的。東北在解放初期能夠成為全國工業化產業的龍頭老大,最重要的貢獻來自蘇聯斯大林的直接援助。為了壯大共產主義陣營盟友的需要,同時也是援助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蘇聯協助中國建立了整個工業化的產業鏈條。不僅僅是物資上的援助,蘇聯將整個工廠的設備和工程師轉移到中國東北,培訓中國的技術人員和工人,直到掌握了新的技術。正是這個時期,造就了東北的輝煌年代。
時間來到80年代,我們的改革總設計師為中國找到了新的定位: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打開地圖一看,在這個定位下,我們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來料加工;大規模生產;勞動密集型;大規模出口的能力。在這個定位之下,隻有東南沿海有這個能力。非洲、澳洲的礦物,中東的石油從南洋抵達東南沿海城市;生產出的商品再跨過大洋,運抵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正是在這個模式之下,這個產業圈不斷向內陸地區延伸。隨著內需的增加,目前已經輻射到中原與西南地區,促使這些地區融入現代化的工業化體係。
而東北連接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地區,時時威脅發動核戰爭的不穩定因素北韓,窮得叮當響的蒙古,隻有較遠的日本和韓國算是能夠成為潛在的國際貿易市場。但從交通與貿易的角度出發,與東南沿海相比,東北對日韓也並不占多少優勢。首先進口的原材料多來自南洋,運抵東北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要高於東南沿海;其次東北地區的港口有限,基本上隻有大連。貨物與商品的流通需要大量的陸路交通,成本上就已經高於海運。
近些年,中國政府新的經濟發展政策 --- 一帶一路,也沒有包括東北地區,這就說明現在,甚至在不遠的將來,如果不出現大的變故(如東北地區發現大型資源、礦產等等),東北地區會始終處於中央政府關注的次要地位。這不是因為東北得不到發展機會,而是東北地區本身沒有合適的重新崛起的條件。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先後施行了兩次“振興東北”的經濟計劃(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剛剛開始),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是安慰劑,而非治病良藥。現在東北地區普遍麵臨著人口老齡化,年輕人口紛紛離開,政府信用下降,等等問題。以遼寧為主的東北三省,每年不僅無法向中央納稅,反而需要中央的補貼來堵上養老金的缺口。這不僅無助於經濟增長,還造成更大的負麵影響。
作者保留版權
andrew_liu 其實說的很清楚,東北人的體魄、智商等與其它地區的中國人沒有什麽差別,東北人差的是文化。Andrew 的說法與樓主批評的基因論和血統論沒有什麽關係。東北的文化,或更直接了當的說 —— 平均道德水平,是製約東北振興和發展的最大因素。
東北人中有很好的人,我的一個網上好友就是東北人,給了我很多幫助,很感謝他。這裏說的是社會平均道德水平,比如守約,勤奮,誠實,等等。
你真的需要補充曆史知識,我的博客裏有曆史400多篇,可供學習。
漢代四郡在朝鮮半島北部;
隋煬帝征高麗是決戰在遼陽;
唐李世民征高麗在遼寧和朝鮮北部;
明後金薩爾滸戰役在撫順,且努爾哈赤是大明封的官員;
山東河北大規模闖關東始於1875年嘉慶年代,我家先祖就是那時從山東跨海闖關東的。
民國張大帥治下3000萬人90%都是漢人。
回複 '萬發' 的評論 : 感情上是一方麵,我的文章就是想說,即使中央將資源側重給東北,也發展不起來
-------------------------------------
說得對,朱鎔基曾想嚐試,但很快失敗了~~~
總之如果沒有對人家的奉獻應有的感恩的話,你就沒法做到客觀的評價。
andrew_liu 發表評論於 2018-07-31 10:11:15
回複 'muhan' 的評論 : 就是大量的投資,政策傾斜,還有委派強權的領導幹部。這些東北都沒有得到。
當然一部分人認為東北理應得到這些照顧的 :)
當然一部分人認為東北理應得到這些照顧的 :)
andrew_liu 發表評論於 2018-07-31 07:54:59
回複 '萬發' 的評論 : 感情上是一方麵,我的文章就是想說,即使中央將資源側重給東北,也發展不起來
東北在中央沒有當領導的
黑龍江也是高教大省。
東北缺的是政策。如果和深圳同時給同樣的政策,東北早就繁榮起來了。
東北是共和國長子,貢獻太多了,沒有回報。
大慶油田,鞍鋼,撫順,沈陽,長春,哈爾濱,無償貢獻,現在汙染要當地人買單。
第二次,日本投資28億美元,建立為戰爭服務的重工業;
第三次,蘇聯援助的156個項目,大多數在東北。
2。張作霖時代東北就已將相當發達。
一是東北的資源世界少有,二是東北有相對20年的和平建設時期,而關內繼續軍閥混戰,三是張懂得實業強國。
而日本正是看中了東北的富饒和發達,才把它家當己家,投資28億美元建設,以支持戰爭。1945年東北工業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繼美蘇德英之後第六工業地區。日本從中國掠奪5000億美元,主要是從東北掠奪的。日本叫囂,寧可放棄日本本土,絕不放棄滿洲。為啥?東北富饒啊。
3。東北是國家的提款機。1945年時,東北工業產能占全國的85%——90%,台灣占5%,全國其它地方包括上海,隻占5%——10%。
4。你忽略了國家政策對一個地區經濟的影響。
國家要把對一個地方傾斜,那麽其它地方就會受損。
比如大慶油田的石油輸送到北京燕山,南京楊子和金陵,上海高橋,金山,吳涇。那你說誰經濟發展了?
北京,南京,上海的這些石化產值增值幾十倍。如果就地隻在東北加工呢?那東北經濟就騰飛。
5。一個窮村子隻有一戶富人。於是全村的人到他家白吃白拿,
拿來錢自己做生意發了點小財。經過70年,大家拿使富人終於頂不住了,於是有的窮人抹一抹嘴上的油,從富人家拿的肉,說“這家富人真不怎麽樣,最差勁”。
曾幾何時,這富家的財富占85%——90%,全村其它財富加一塊才10%——15%。
然後對曾經施舍過他的曾經的唯一富人說,瞧你這個窮鬼,真討厭!
然後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東北。國家轉移東北的工業到全國。也用東北的錢在全國建新企業。
黑龍江省是國家最後的國土戰略資源,還可以移民一個億。
東北人口減少對國家和民族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俄國遠東地區幾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才有800萬人口,東北人口的增加是有長遠戰略意義的。
我讀過《中國經濟統計年鑒》 ,每年一冊,從50年代初第一個5年計劃到1983年的。
直到1985年時候,全國各省工業產值排名還有21個省的工業產值不及大連市的工業產值。大連市是全國第一個計劃單列市,所以和各省一起統計排名。令我吃驚的是擁有7200萬人口的河南省排在大連市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