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菲律賓的民主來看“全盤西化”

(2018-01-09 17:39:52) 下一個

本文為作者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聯係作者。

民主共和是需要土壤的。對國家內部來說,合適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教育程度等等,都有可能對民族製度產生關鍵的影響。

當前的菲律賓共和國成立於1946年,在民主大佬的前殖民領主美國的允許和幫助下的完成獨立。新的共和國初始便全麵照搬了原宗主國的先進製度,從總統製,到參眾兩院;從兩黨製,到民選議會;甚至國家憲法也一字不差地COPY美國憲法(當然其中涉及到國家名稱之類的還要改一改的,如United state改為Philippines等)。但是這種優秀的社會製度經過菲律賓這幾十年的社會實踐後是一個什麽樣子呢?

菲律賓社會發展了嗎?菲律賓的經濟提高了嗎?菲律賓的人均收入提高了嗎?答案是YES,但要看如何比較。在上世紀50-60年代,菲律賓的經濟增長大大領先其他南亞國家。但其經濟增長速度在馬科斯的集權統治之後變得停滯和萎縮,如今已經被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後麵。

但是上麵50-60年代的成就都能歸功於民族的社會製度的原因麽?仔細分析起來可不像。怎麽說呢?這還得從菲律賓殖民地以前的曆史開始談起。

菲律賓由呂宋和棉蘭老(大島嶼)和維薩亞斯群島組成,在西班牙人來之前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各個大型島嶼上分別有多個獨立王國(土邦)或部落組織。比如:中國史籍中所提及的呂宋、蘇祿、麻逸、古麻剌朗等國皆於今日菲律賓國內。

這種社會形態一直到西班牙人殖民之後。了解一些殖民曆史的人都知道,西班牙人與英國人不一樣,西班牙人是按照帝國的海外行省理念來治理殖民地的。對西班牙人來說,菲律賓的情況與美洲又不一樣,美洲的原住民因為傳染病的原因都死得差不多了,西班牙相當於接手了一個被清空人口的大陸;而在菲律賓,西班牙則需要一個個王國,部落,島嶼去征服。西班牙人用了幾十年的時間逐漸統一了現菲律賓,又接下來統治了300多年。在這段不短的時間裏,西班牙人成功的教化了殖民地的土著信仰天主教,使用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同時,同其他的殖民者一樣,因為處於少數地位,所以西班牙人也采用“以夷製夷”的辦法來管理殖民地。投誠的土著首領,土著殖民地官員,親殖民者的土邦,在西班牙人的安排下形成了大大小小幾百個地方勢力,然後殖民者在作為最高權力去對這種金字塔結構來管理。這種結構曆經後來日本人,美國人的統治,依舊是今天菲律賓政治結構中的一個無形的環節。

同台灣,韓國不一樣。由於菲律賓沒有實行過土改,即使在實行民主共和製度之後,整個國家的基本的社會結構仍然沒有改變。民眾是底層,之上是大大小小幾百個類似半獨立的世家(或者稱為家族/土邦),最上層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為什麽這麽說?

雖然菲律賓是一人一票的普選製度,但因為世家這個自殖民地時期開始的特殊存在,其控製著治下選民的經濟利益。所以強製投票,花錢買選票的事情司空見慣。這就導致菲律賓的政壇其實就是這100多200個世家在比拚實力,爭奪政治利益。進而,當某個世家集團贏得大選,組建政府之後,所頒布的對其有利的政令也多數隻能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通行,在反對派世家的領地中遭到抵製。當我們瀏覽菲律賓曆屆總統名單的時候,總是看到馬科斯、阿基諾、科胡昂科、加西亞、羅哈斯和洛佩茲等名字,事實是在這些不斷重複出現的名字後麵是一個個有影響力的大世家。

在50-60年代,這些世家借著美國越戰的機會,憑借著自己的資源和政治優勢,紛紛成功的由過去的封建農業領主,轉型為工業/服務業龍頭。這也是當時菲律賓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但由於世家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他們的企業一旦形成規模,便紛紛劃分勢力範圍,阻止後續的企業進入市場,形成行業壟斷的態勢。而一旦形成穩定的壟斷,企業便不思進取,這樣整體經濟便陷入停滯。同時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出發,新的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並沒有帶動社會不同階層的流動,和社會結構的改造。世家仍是世家,民眾還是民眾。雖然GDP增加,但社會的貧富差距依然巨大。

在人們觀念裏,實行民主與法治,是打破舊製度,保障民眾權益,自由、平等的保證。但是,為什麽菲律賓建立起了正確的憲政體製,但卻沒有發揮想象中的作用呢?菲律賓在用它這幾十年的社會實踐的事實告訴我們:民主和法製會改造社會,但是社會也會去反過來影響民主。在民眾沒有真正實現經濟獨立和平等之前,傳統社會結構中的優勢群體往往能以其所掌握的大量的資源去學習,逐步學會適應新的體製,利用體製的規則,在民眾之前就改造新的體製以為己服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