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看不上嘻哈文化

(2018-01-09 16:10:21) 下一個

借著最近的社會熱點我說兩句。嘻哈文化中的服飾(平頭帽、過於寬大的衣服、拖地長褲和籃球鞋)、說唱音樂和街舞等等,沒有一個我能瞧得上的。

我不喜歡嘻哈,是從嘻哈的發源與現狀出發,也是從我自身的狀態出發。嘻哈文化發源於低教育背景、低收入的的黑人社區,內容涉及過多的性、毒品、暴力,並且至今仍然以這些作為特色。有些人說嘻哈文化發展至今已經屬於“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這個我持保留意見。美國地方政府支持嘻哈文化的出發點是它讓小黑孩們有事做,間接降低了犯罪率;並且的的確確有一批藝術家在為嘻哈藝術“洗地”,在為突出hiphop中陽光活力的一麵而努力。但是,要想說嘻哈文化已經達到了被平民階層普遍接受的程度還為時尚早。我舉幾個平民文化和低俗文化的例子:相聲小品,已經由草根、平民藝術走向通俗藝術(裏麵離不開侯寶林大師的貢獻,他去掉傳統相聲裏麵的“髒口”,將說唱藝術發展為國家政治宣傳服務,使新時代的民間藝人轉變為國家文藝工作者);東北二人轉,趙本山一直在努力,但還沒有脫離低俗的地位;老北京的單弦,是八旗子弟發展出來的藝術;京韻大鼓,是京津地區的市民階層中,你能說它們是民俗、是通俗,但絕不是低俗;相反仍然在某些地區流行的“雲南山歌”、“安徽小調”,雖然是當地民間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但裏麵存在著大量的低俗內容。

文藝作品按照層次來說可以簡單的分為“低俗”、“通俗”、“高雅”。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很容易判定藝術品的層次。滿足生理需求的藝術作品都屬於“低俗”,比如宣揚性、宣揚毒品(刺激內分泌)、宣揚暴力(滿足安全上的需要);滿足情感和歸屬需要的藝術作品多屬於“通俗”,比如表達親情、友情與愛情的作品,宣揚道德教化、提升信念、鼓勵成就的作品。那麽哪些藝術作品“高雅”則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佛教中把人的痛苦分為三類:苦苦、壞苦、行苦。它們分別指的是生理上的痛苦(生老病死)、欲望得不到滿足時的痛苦、美好的事物與快樂的時刻不可能永恒的痛苦。能夠解脫上述的痛苦(特別是後兩種痛苦),它們成為藝術與絕大多數宗教的終極目標。並且為了解脫上述兩種痛苦而創造出的藝術作品,多為我們如今常見的“高雅”藝術。

比如禪道、茶道、棋道。它們都通過順序的、優雅的步驟,讓人享受一種平心靜氣的舒緩,達到一種平和的滿足感。而絕非通過靜坐來解乏、通過飲茶來提神解渴。

還有一個特點是,滿足人類低層次需要的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往往很短暫,而“高雅”的藝術長盛不衰。就像給一個饑餓的人食物,在吃第一碗飯和第二碗飯的時候,饑餓的人會覺得很快樂,因為饑餓感得到了滿足。但是,如果之後強製這個人繼續吃下去,他很快就會從滿足狀態轉變為吃撐,然後撐得很痛苦。同樣的道理可以引申到那些“低俗”的藝術作品上,其引發的感官刺激可能很強烈,但高潮很快消失,接下來就是空虛。搞不好還會引發賈瑞照風月寶鑒的效果。相反,“高雅”藝術作品更多關注於滿足人類的高層次需求,比如性欲之於愛情、一頓飽食之於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後者比前者更長久、實現起來也更複雜。也可以這麽說,人類的高級需求是永遠不可能全部滿足的,這也決定了立足於滿足高級需求的藝術是永無止境的。

嘻哈音樂中往往涉及性、毒品、暴力等等特點是有其起因的。第一,美國黑人自馬丁路德金以來民權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認為自身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美國社會不公平的待遇,受到歧視。於是黑人藝術家使用“叛逆”來對抗和嘲諷社會的黑暗。當然這是從積極的一麵來理解。第二,由於其藝術作品中長期浸淫這類不良元素,反而影響到黑人社區,將性、毒品與暴力當成生活日常理所應當的部分,這是其消極的一麵。而今,毒品問題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嘻哈音樂在裏麵造成了哪些影響?是不是應當繼續提倡?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所以說,生活在黑人社區以外,甚至是其它國家民族的人,在不了解黑人社區的土壤和背景的情況下,一味模仿流於表麵的嘻哈元素,實際上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比如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們喜歡嘻哈,鼓吹裏麵的毒品和犯罪,消極於頹廢,是很傻很天真的。

嘻哈在北美的確是越來越大眾化了,但是不是已經成為主流我個人還不敢下這個結論。低收入社區接受的年輕人較多,中產階級社區的比例就要少得很多。
在國內嘻哈文化無法成為主流是好事。這要感謝兩點:第一是東亞的傳統文化,禮節與尊重;第二是文化部與廣電總局,倡導主流的價值觀,過濾掉低俗的內容。北美與國內相比的文化土壤不一樣,政府沒有能力去決定文化市場的走向。約束社會文化主要以商業因素為主導,比如好萊塢。同時,由於北美屬於多民族的雜合文化圈,不同的社群和社區的娛樂文化差異非常大。比如我會帶我的孩子看迪士尼的舞台劇、參加王羽佳的音樂會。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是不會允許他們過多接觸這種低俗的文化的。我周圍的朋友們也跟我的做法差不多。
另外還有北美的娛樂媒介,中產階級家庭一般都不看電視,最多看看新聞之類的。娛樂活動可以包括看視頻點播、電影、聚會party、健身、旅遊、觀看現場演出等等。電視節目,尤其是娛樂類的電視節目中很多都是給低收入人群準備的,因為這是一種成本最低的消閑方式。所以說如果單純看北美出產的影視作品會給國內的觀眾一種錯覺,認為這個是主流文化。
另外我還要提到的一點是嘻哈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Diss要素。Diss代表了蔑視、不尊重和貶低。這個在現在發生的PGone事件上有很明顯得體現。我不管自己是不是占道理,我就是要抨擊你。這個在我們看來是很弱智的,但是當初美國政府就是看中了這一點。
嘻哈文化的源頭是美國黑人貧民社區,那裏奉行的是叢林規則 - 比勇鬥狠,可以想象一下當年的古惑仔電影,大多數情況說錯幾句話那就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在這種土壤上“進化”出Diss文化則成了人人稱讚的好事。給了年輕人一個自我表現的平台,Diss的過程具備攻擊性但又避免直接使用暴力,青少年過剩的精力又能夠得到釋放。這個是為什麽嘻哈文化能夠得到美國各個階層支持的主導原因。
但是支持並不代表接受,這邊的大部分中產階層和富人階層還是很在意自己的孩子們平常接觸的娛樂方式的。就像吸煙,我可以不管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可不能抽 :)

作者保留版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