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再來三分鍾熱度寫我的所謂原創【1945—1964 國內見聞】

(2021-06-20 00:21:24) 下一個

再來三分鍾熱度寫我的所謂原創【19451964 國內見聞】

 我的國內見聞(19451964),朦朧年代,解放前幾年自己所知不多,很多東西都是從父母、伯娘口中得知,朦朧記得母親帶我到小鎮拿“小寶貝”,我說的“寶貝”分兩種,“大寶貝”屎、“小寶貝”尿。過去農村多是拿糞便(屎尿)來做肥料使用,那時老家還沒聽說化肥這種東西,在當年,糞便(屎尿)就是“寶貝”要用錢買的。這些“寶貝”在農村金貴得很,家家戶戶都要好好保存,“寶貝”種出來的東西,在今天來說還真是“上品”,這種“上品”一沒有化肥、二沒有農藥,名也好聽“綠色食品”。不過話說回來,今天這些“寶貝”這些種出來的東西還有人敢吃嗎?

 解放前我家在小鎮“租”了一間鋪位,經營一個小小雜貨鋪,鋪位是“地主”產業,“改革開放後兒子當上了人大代表,鋪位是用木材從海邊支撐起來的,我給這類房子起個名吧“海邊高腳屋”,父親天天在小小雜貨鋪坐鎮,農村種地要寶貝,父親自然備有“寶貝”缸,“大寶貝”多數直接進海喂泥猛,“小寶貝”存起來喂植物。我家離海港小鎮走路大約45分鍾路程,母親每次帶我到雜貨鋪拿“寶貝”用的是“尿桶”,由於年齡小常常走不動,走不動時母親就把我裝進尿桶挑著走(母親說的),任何時期任何地方時間就是金錢。每次去拿“寶貝”父親就會買幾個“包子”給母親帶回家給弟弟們。

 由於小鎮有間小小雜貨鋪,所以經常有機會兩地穿梭,小鎮是個漁港,每日進進出出漁船不計其事,小鎮雖然不大但各類商店應有盡有,有碾米鋪,理發鋪,藥行、茶樓飯館,等等,還有一個水產站,農村人沒文化把水產站叫做“魚市場”。由於是漁港所以“水上人”特別多,隨處可見“水上人”在路邊擺賣“魚蝦蟹”及其它海產,農民大多數都是以貨換貨方式進行交易,那年代“岸上人”非常歧視“水上人”,“水上人”不準上岸建房,他們絕大部分在海邊用破爛船隻安家,青壯出海老弱留家,船頭煮飯船尾拉屎,建議各位碼頭泥猛最好少食為妙,碼頭泥猛是吃屎長大的。

 這個小鎮得天獨厚但也龍蛇混雜,小日本當年打華南,前後三次在此登陸,45年小日本投降,到處可見小日本沿街行乞(父親說的),解放頭幾年,小鎮家家戶戶門前都掛有五星紅旗,商店門前都掛五星紅旗我有印象,雜貨鋪歸公後父親還帶了一麵五星紅旗回家,對了,還有幾“水上人”欠賬的賬簿。那幾年一進小鎮整片地區都是一片紅,海港到處紅旗飄飄。解放後我相信得益最大就是“水上人”,“水上人”開始湧到岸上住,“水上人”再也不必受岸上人欺負,解放了曾經屈居在海邊破船上的“水上人”,那幾年到處開建漁民新邨,“水上人”還可以穿梭於香港、澳門。

 我們農村小孩七、八歲才開始讀書,記得那個年代讀書小孩,大部分男孩子都不願意和女孩子同桌,如果和女孩子同書桌會被人笑的。我記得當年村裏還辦過一段短暫的夜校,動員一些不識字婦女進校學字,我母親也讀了幾天。說起讀書,我是屬於笨的一類,小學留過兩次班,一年級和四年級。但話說回來,全班當時確實也沒有幾個聰明的,記得在四年級時,珠算老師指著全班人罵“教豬都比教你們強”。我笨嗎?全班50多人之中被我考進中學,在農村中學生很了不起了,從我記事起我村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數,我生產隊有一個“舊秀才”,公社成立後在生產隊當“會計”成份是地主。那年代在我村裏沒聽說有幾個人考上高中,但大學生全村倒有兩個,一個姓蘇一個姓李,姓李的是我伯娘養子,生父是“香港客”。

 說到我的伯娘兒子,他非常聰明在全村也算得是出類拔群,但我認為他屬於“書呆子一類”,原本學校要保送他上北京讀大學的,那年代,保送上北京讀大學要查祖宗三代,上麵三次派人到村裏調查家底,查來查去查到生父在香港,因此保送泡湯了,受到生父牽連進不了北京讀大學,後在“武大”讀了五年土木工程,五六還是五七年畢業,後分配到水利部門,書呆子腦筋不靈,省屬的工作單位不幹(長沙),自願轉到縣屬單位(惠州),到退休還是個小科長,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他的故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