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媽廟村”曆史是否如我所說尚待考證。

(2019-02-04 09:20:19) 下一個

(一)故鄉見聞:(1.1)…(經過漫長歲月形成的小農村“媽廟”)

“媽廟銅牆鐵壁、虎頭山離天三尺、村前有個“浪釘壩”、兩邊還有河相隔”,以下是我推測媽廟大概是這樣形成的。“媽廟村”曆史是否如我所說尚待考證。媽廟從建村至今己有三百多四年曆史,媽廟這片地方地勢很低,過去是一個大海壩整個海壩長滿“浪釘樹”紅樹林。建村前這片地方在潮汐漲潮時海壩幾乎全部淹沒在海水中,隻有幾處比較高的“小嶺”土丘長期露出水麵。其中一個長滿“浪釘樹”土丘邊有個小岩洞,洞內有一個“媽娘神位”,據說這個“媽娘神位”是由當初在附近捕魚之“水上人”漁民築建而成。水上人長年和海打交道為保平安初一、十五必拜媽娘,由於此地比較高又有一個洞,在此處設個媽娘神位最適合,後來這片地方移居進來的人越來越多就在附近另建了一個廟叫名“天後宮”,,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媽廟,媽廟名稱來源是不是這樣這是我猜的。但原來這片地方確實是有一個供拜媽娘神位小岩洞,我小孩時已很少有人去原來那才小岩洞拜媽娘了,燒香拜神了全去“天後宮”。

原先這片水淹之地經過了三、四百年漫長歲月後變成了“媽廟村”。“媽廟村”隸屬於廣東惠陽大亞灣地區,廣東惠陽地貌屬丘陵地帶,“媽廟村”周圍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山嶺。媽廟村離大亞灣“澳頭港”不遠,地理位置不錯,麵海背山,村內兩邊各有一條“小河”,其實其中一條就是山澗,另一條才稱得上是河“小河”,河麵有兩個足球場寬,河道彎彎曲曲。村前有一大片“浪釘壩”又名“紅樹林”,村後圍繞著幾個不大的小山崗,這種好的地理位置早在三、四百多年前己給故鄉人相中。“媽廟村”最原始的原住民是“水上人”漁民,這些原始“水上人”過去在大亞灣沿海一帶靠捕魚為生,最初“水上人”為了安置老小,他們在這片地方選擇比較高的“小嶺”以船為家或搭棚居住。時間一久加上地勢抬高,遷移進來的人越來越多,後才有泥磚土屋出現。時至今日惠州大亞灣、深圳大鵬灣沿海一帶到處還有類似“媽廟村”的這種小農村。

“媽廟”這片地方經過漫長歲月的地形變遷,水位逐漸退卻地勢慢慢抬高後,這塊風水寶地人人都想移居進來,最初由“水上人”開始,後來其它地方的“岸上人”也爭先恐後跟著遷進來。各地的人不斷湧入後,慢慢的就聚集了一大批“水上人”和“岸上人”在此定居。沿至今日“媽廟村”人一共有六姓之多,人群中來自四麵八方,有原先進來的“水上人”也有後遷入“岸上人”。初期聚居的大部分都是“水上人”他們以捕魚為生,後來進入的就以農耕為主了。由於人群複雜各講各的方言、有講“興寧話”的、有說“學佬話”的、還有講“客家話”等等。由於遷入的人群中講客家話的人占多數,經過幾百年演變成全村都講客家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客家占地主了”。遷入“媽廟”的人群有先入的有後到的,先遷入的所占位置比較好、地勢也比較高,後到的人隻能在較低窪的地方建屋了。這些後遷入者的房屋每逢打台風必遭水淹,有時會把房屋淹沒到一半,水位淹至膝蓋臍位是平常事,由於地方有限,略為高一點的地方都建有房屋。過去村子一經打台風下暴雨全村三分之二就會遭水浸,全村大部分是泥磚土屋,也有小部分是灰沙磚樓房,這些樓房是媽廟人出外打工發達後回來建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