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回憶…農村的巨變
回國所見,在我走出時我家鄉還是一個窮農村,居住在泥磚土屋房子裏,村民全靠種地維持生活,我村附近有兩個小鎮,兩小鎮之間全靠一條土公路往來,每天隻有早晚兩次客車(中午11點和下午4點)村民到小鎮投墟不坐客車(公交車),全是走路去的,一小時左右路程。
近年回遊所見,家鄉變化非常大,村裏以前的泥磚土屋神變花園洋樓,新建房屋幾乎占了全村,五、六層小樓到處都是,小鎮變成了縣城,高樓大廈一望無際,交通四通八達,商品和國外沒多大分別,日用品什麽都有貨平物美。我村現在已沒有人種地了,四,五十歲早己退休,(我們這裏還有很多七十多歲的照常工作),村民們早晚廣場舞、太極拳,天天飲早茶,生活非常休閑,投墟改了進城,己經沒有人走路去了,都是改了坐車去,小氣車到處都是非常方便又省時,居住環境也比住在大城市裏的籠屋居民舒服得多,
廣東屬於丘陵地貌,沿海一帶每年都打台風,我村有三、四百年曆史,六姓人之多,素有小金山、小香港之稱,遠近村莊都非常羨慕我村,女人都想嫁進我村為榮,全村主要以務農為主,過去也盛產海鹽(解放前),我村耕地很少,水田多數是在兩山之間我們叫(坑籠田),這些田(弧奇)很多(吸血螞蟥),坑籠田是一塊接一決由下至上的,我村離海邊很近地勢很低,在海壩附近也有一些鹹田(海壩全是浪釘樹,現在叫什麽紅樹林)。
坑籠田
我村全村都是客家人,大部分男人出外工作,海外的、港澳的,國內其它城鎮的到處都有,南洋特別多,村裏的家務農活幾乎全靠婦女,總之全村以女人為主力,這一帶婦女特別能幹,例如犁、耙、板桶(打穀用的)、篾席(圍剿)這些大形農具大多都是如女一個人挑去的,春耕或收割季節狂風暴雨照常工作,收割季節遇見打台風,為了搶收那些稻穀,春耕趕季節冒著狂風暴雨那才叫苦。
板桶(打穀用的)、篾席(圍剿)
我村房了一般還算好,就算那些泥磚土屋地基也很好,離一米左右全是花崗岩石條,每條最少都有一尺高一尺寬長一兩米,連門框、窗框都是用此石條,我村那一帶沒有花崗岩山,從那裏弄來不得而知。
這是公社時三排飯堂,也是祠堂,兩樹後是全村飲水水塘,高的那棵是龍眼樹,
祠堂
這一幅是村裏其中一個李姓祠堂,祠堂有三進的、兩進的、也有一進的、每進中間有個天井(不是井,是沒有上蓋的地方,比兩邊廂房低兩三尺左右),每進兩邊共有四間房,每邊兩間,門開在每進頭尾,兩邊廂房門相對的,最裏麵是祖宗牌位,祖宗牌位前有一寬闊空曠地方拜祖宗用的(祭祀),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此拜祖宗,牌位底部放些公用器具,兩邊廂房長子居住的是離最近祖宗牌位,其次按兄弟大小往外,開枝散葉廂房不夠住,移出祠堂外另找地方居住。
大鯊魚發跡屋(存廬)
這一幅是地主房,頂樓有涼亭和一個水井,讀小學時經常上去聽老師講故事,是(小池塘養出條大鯊魚,一個農家子弟的另類發跡故事),發跡後回來建的,此房解放後做小學學校用,公社初期辦公地也是在此屋,後又改回學校,這家人評了地主,全部人在香港,改革開放房子己歸還,旁邊第一家是當年公社第二書記家。
李姓公會用地
這一幅是移居香港李姓捐款建的,好像是李姓公會之類用地,公社時也做過小學,我在此屋讀小學四年級,公社時小學搬來搬去換了好多處地方。
夫婦戰鬥原地
這一幅(摩托車處)是兩夫婦在門前打架,廚房用具全被男的打破,隔幾天重新買回自作自受。
公社時供銷社所在地
這一幅遠處樓房是當年供銷社(每月每人七枝火柴在這裏買),每月盤點一次,最前一家是小學同學住家,偷渡叫他走臨陣退縮。
(總篇) 我的自述-(70年經曆及所見所聞)…(想到那寫到那,加加插插修修改改)
我寫自己經曆和一些所見所聞,我的經曆是千真萬確無胡編亂造,所見所聞是真是假靠各人分辨了。寫自述可練腦,也可避免癡呆早到來,我文化水平有限,很多錯別字,還請多多包涵見諒。
(一)…(家鄉篇)、(二)…(偷渡篇)、(三)…(香港篇)、(四)…(英國篇)、(五)…(諞閑傳)
(70年經曆及所見所聞)…老李的故事
(一):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家鄉篇…二十年間家鄉生活見聞(0/130 reads)2018-09-22
( 親身經曆大躍進、人民公社大鍋飯、三年困難時期 )
(二):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偷渡篇 …三次難忘的一段旅程(0/116 reads)2018-09-22
( 第一次隨流走、第二次坐船走、第三次八日八夜行程 )
(三):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香港篇…十一年間香港生活見聞(0/106 reads)2018-09-22
( 經曆過六七暴動、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掣水、有史以來山泥傾瀉)
(四):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英國篇…四十多間英國生活見聞(0/134 reads)2018-09-22
( 經過打工、開外賣店及餐館、賣水晶生涯 )
(五):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諞閑傳 …七十多年來見聞(0/96 reads)2018-09-22
( 東拉西址閑聊七十年來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