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4月15日胡耀邦祭日而寫
秦誌懷 文/圖
今年的清明,總想起一個人。
當祭祀的香煙,在空氣中彌漫的時候,我想起了江西的紅土地,想起了長眠於紅土地的父親,還有爺爺和奶奶。但奇怪,想得最多的不是他們,卻是一位遠距離與我素昧平生的人。
(一)
或許是去年10月,我自駕去江西,曾去看過一個人的墓,並在他的墓園裏徘徊了許久,沉思了許久的緣故。
那次,正逢國慶長假,我到江西采訪一位特能幹,共產黨人氣味特濃,群眾口碑特好,卻終究鬱鬱不得誌的老幹部。途經南昌,遇到一位青年時的文友,聊天中得知我的動向,知道我還將去柘林水庫,他突然問我,去過德安“共青”沒有,你應該去看看,看看一個人的墓,正好順路呢。
哦,德安共青,一個人的墓,我知道是誰了,而且心裏立刻有了一份景仰和衝動。
那天是10月7日,上午11時許,我獨自驅車駛上了昌九高速。隨著車子平穩地飄移,一個非凡的小個子開始在我腦海浮現,躍動,盤桓。
這個小個子就是耀邦,一個幹過少先隊,領軍共青團,官至中央總書記的著名的“紅小鬼”,一位被稱為中國共產黨人良心的正直、坦率而又陽光的另類偉人……記得,耀邦曾在十二大作報告,他渾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洋溢著的活力和激情,他講到高潮時偶爾一個堅定的揮拳動作,都讓我耳目一新,感到親切和自然。
文革後期,江西贛州曾出過一個重大冤假錯案,一個在戀愛信中懷疑林彪的小女子——李九蓮慘遭迫害,在粉碎四人幫後竟被處以極刑,且牽連大量無辜。據悉,是耀邦親自批示督辦,方還冤魂以清白。還曾看過一張照片,耀邦視察海南某部隊,在餐桌前,他端起盤子往小戰士碗裏扒拉菜,一臉父親般的慈祥。
後來,得知他卸任了,也沉默了,並在沉默兩年之後的一個春天溘然而逝,令國人熱淚長流,悲慟不已。當時,看過一則新聞,千萬人湧進耀邦家臨時搭建的靈堂,去送別耀邦。80多歲的全國植棉勞模吳吉昌,風塵仆仆從山西趕來,他撲通跪在耀邦靈前,磕了三個響頭說,我給耀邦磕了頭,心裏就踏實了……再後來,知道耀邦魂歸江西紅土地,那時我尚在江西工作,也曾動過念頭,去看看耀邦,但卻一直未能成行。
(二)
忽地,前方橫空跳出“共青城”三個大字,我連忙減速,發現那是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上還有一行小字,為“蘇州青年企業家創業園”,亦畫了一個盛著金蛋的鳥巢。旋即,又看見一個綠色的出口指示牌——共青城。“到了!”我在心裏喊著,忙拐下了高速,駛入了共青城。
寬闊筆直的大道,綠樹成蔭的街區,目光所及皆讓我感到一種蓬勃的活力和朝氣。在路標的指引下,左拐右拐,一直向東,終於在共青城的東端,在浩淼的鄱陽湖畔,我覓到了耀邦陵園的所在。
好開闊,好清靜,好怡人的一方天地。陵園坐西朝東,背依富華山一山蒼翠,麵對鄱陽湖萬頃碧波。
哦,這裏就是耀邦忠魂的永遠的棲息之所了。
陵園的大門很簡樸,沒有飛簷畫棟的門廊,正中間位置是一堵弧形的高牆,高牆兩側豎著兩塊巨大的漢白玉字碑,上麵鐫刻著耀邦的格言——
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
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這是耀邦的心語,也是他無私無畏磊落襟懷的寫照。
以民為本,原是耀邦一向恪奉的執政理念。剛剛粉碎“四人幫”之際,耀邦意識到國家中興時機已到,當即向葉帥獻策——“停止批鄧,民心大順;冤情一理,民心大喜;生產很狠抓,民心樂開花”。之後,他在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和中組部長的任上,挺馬向前,篳路藍縷,成為“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始作俑者,亦成為“平反冤假錯案”的“鐵麵包公”。據史料記載,在耀邦手裏,沉冤22年的50多萬所謂“右派分子”一夜間被摘去黑帽,挺起了腰杆。當時,有位被改正的“右派”,舉家涕零跪拜,向著北京的方向……數年後,一位署名“道人”的網友,在《胡耀邦史料網》上留言——耀邦是個太陽人,他火一般的激情融化了10年文革給中國大地造成的陰霾……
耀邦深諳管子之策:“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在他總書記任內,旗幟鮮明提出,一要吃飯,二要建設,擺正了老百姓吃飯的位置。他認為,改革的目的,就是藏富於民,讓人民富裕起來。為了突破僵化的觀念,繞過“包產到戶”這個坎,他殫精竭慮,琢磨並釋放出“聯產承包責任製”的解藥,拉開了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沉重大幕。為了解百姓與國情,這位小個子“拚命三郎”,馬不停蹄,決意走遍中國所有的縣——直至脈搏驟停,全國2200多個縣,他已走過1500多個。79%貧困縣的土地,都嵌入了他深深的足印。這是一位與百姓和土地走得最近的共產黨人。
(三)
我懷著崇仰的心情,走進了那一片簇擁著耀邦英靈的綠色。
穿過柏樹林,是一個圓形的噴水池。池子上方是一大片呈30°斜坡狀的綠色草坪,一種類似福建茶般的綠色植物,密密匝匝長成了四個大字“耀邦陵園”。
當我的目光越過草坪向上眺望時,我看見了耀邦墓碑刺向藍天的一角。
我急切地從草坪右側的石徑登上了陵園最高處,立時,一座完整的造型非凡的陵墓突兀於我的眼前——
巨大的墓碑呈三角形,墓碑上端是耀邦的浮雕像,左側有“胡耀邦1915——1989”字樣。墓碑下方為黑色大理石墓誌銘,上鐫刻著耀邦的“生平”,落款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不時有參觀者,或靜靜凝視墓碑,或拍照留影。據現場租售花圈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天都有數百甚至上千的人來拜謁耀邦。
與彭德懷的陵墓有相似之處,耀邦的墓碑也是棱角分明,有人喻之為紅旗的一角,角尖朝上,絕不平庸,正象征著主人剛正不阿的性格。
耀邦曾被三次打倒,但他從不肯“低頭認罪”。因而,他被批鬥迫害的時間長達10年之久。在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江青示意他寫個思想匯報,他不予理會。康生想跟他打招呼,他視而不見。故得罪權勢,失去了中央委員的資格。耀邦說,我可以不做官,但我要做人。其人生信條即是立功、立言、立德。在大麵積平反冤假錯案時,他有一段精彩的語錄——
“凡是不實之詞,凡是不正確的結論和處理,不管是什麽時候,什麽情況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級,是什麽人定的、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改正過來……”其時,也有人質問:“毛主席批的怎麽辦?”耀邦斬釘截鐵地回答:“照樣平!”
魯迅先生有詩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以此喻指耀邦的為人秉性,最恰當不過。我讀過諸多人士關於耀邦的回憶文章,無論為官為民,抑或年長年少,莫不折服耀邦的人格魅力。
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評價耀邦:無私無畏,光明磊落……我讚同這樣一個說法,胡耀邦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良心。
原廣東省委書記、著名的改革幹將和推手任仲夷說:不論處於何種位置,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喜歡隨意交流,講心裏話;同時能虛心聽取人家的意見,是一個講人格、講人性和人情的人……耀邦這樣的大丈夫、好領導,黨內實在罕見。
一位住“共青城”署名“肖生”者,在《胡耀邦史料信息》網上留言:他對我而言比較陌生,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是那樣高尚的令所有人震撼……我天天與他的英靈相伴,但是每次走進陵園,我的心都在顫動!
一個署名“追隨者”的留言:他是一個真正的好人好官……
(四)
環繞著陵墓,我走了一圈又一圈,是拜謁,也是試圖找到一個最好的拍攝角度。
在墓碑的左後側,有一方巨石,上刻著耀邦夫人李昭題寫的“光明磊落無私無愧”八個字。據悉,是1990年12月5日,耀邦的骨灰由家屬及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溫家寶護送來此,安葬於這片厚實的紅土地。
1955年10月,上海98名激情燃燒的共青團員,來到江西鄱陽湖畔的九仙嶺下安營紮寨,墾荒造田。在第40天頭上,他們剛剛搭起的茅草棚裏,迎來了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耀邦同誌。耀邦與墾荒隊員一同喝稀粥,吃鹹菜,話理想,勉勵年輕人在這荒山野地深深紮根,幹出一番事業。當時,隊員們群情激奮,請耀邦給墾荒隊合作社起個名字,耀邦欣然答應。一時找不到毛筆,耀邦就用小山竹夾上一團藥棉,飽蘸墨汁,揮就了“共青社”三個字。55載過去,不忘耀邦的鼓勵,共青人在這方土地上白手起家,創造出醜小鴨變白天鵝的美麗神話,也創造出了一座承載青春活力和發展希望的“共青城”……
那天,李昭深情告慰耀邦——
“……這裏是革命發源地江西,是你走向革命的第一站,你在這裏和勇敢拚搏的共青人在一起了。安息吧!”
陵園的右側還有一幢追思堂,那是江西民居風格的建築。那裏,正播放著耀邦追悼大會的錄像片,哀樂在低沉地回響著,直入我們的魂魄。我靜靜地坐著,眼睛發熱,眼前一片模糊。
從滿妹的著作《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中得知,耀邦逝世的第一天,登門吊唁者就達1300多人。楚辭專家文懷沙對著耀邦的遺像,悲聲訴說:中國人民愛您,需要您,您仁慈的心何忍停止搏動?!老人奉上挽聯,顫抖朗誦——民望甚饑渴,公行胡滯留。年近九旬的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在孫女摻扶下,佇立靈前哽咽不能語,半晌才發出一聲呼喊:你是個大好人啊!……
詩人公劉,驚聞噩耗,在杭州含淚賦詩——您愛人民,/把他看做一塊玉,摩挲,摩挲,/百分之八十五的平坦或者崎嶇,/留下了戰栗的溫煦……
正在出差途中的詞作家鄒友開,夜不能寐,一氣嗬成《好大一棵樹》——
頭頂一個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你昂起頭,/冰雪壓不服……
已不知何時步出陵園。我來到了鄱陽湖岸邊,這裏是一彎內湖,湖中仍有大片蓮藕。遠處山色朦朧,村居隱約,透著安詳和靜謐。當我再次回望耀邦陵園時,心裏有了一重莊重和慰藉。我祈福耀邦在天之靈,祝福他最後的選擇。
因為這片土地,是靈性、厚實而豐沃的。
整個華夏大地,亦是靈性、厚實而豐沃的。
而中國老百姓的心田,更是一片靈性、厚實而豐沃的土地,你播種什麽,就能收獲什麽。
歡樂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給大地多少綠蔭,/那是愛的音符。//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你的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
這支原本已熟悉的旋律,再次在我心底唱響。
又是一個春天了,耀邦陵園那一片蓊蓊鬱鬱的綠色又該沐浴在濛濛的春雨之中了。
我感到,這個春天,在千萬人的心中,仍有一棵大樹在抽枝振葉。
2010年4月13日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