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諾蘭導演是大手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末尾的五維空間。片子結尾,在“五維空間”裏,時間凝固了。可以找到過去的一個時間點,未來的一個時間點,像一排書架上展開的書。這是電影中的情節。既然如此,那麽,在這樣的空間裏,能說話嗎?說一句話,是要耗費時間的。如果沒有時間的流逝,哪一個字在前?哪一個字在後呢?如果時間依然在流動,那時間怎能同時又凝固?影片裏,庫珀在五維空間依然還在對話,還在焦急地想辦法。這些都表明,它並不是五維空間。實際上,還是個三維空間,或者說是四維(算上時間)。莊周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上生起的細菌活不到兩個鍾頭就死了,永遠沒有辦法知道月亮有陰晴圓缺。隻在夏天存活的蟪蛄永遠不曉得世界上還有春天和秋天。莊子說它們是“小年”。
人類也一樣。人類存在的曆史隻是浩淼宇宙長河中極其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這個宇宙是三維的,人類生命比之宇宙,有如朝菌、蟪蛄之於“大年”。在宇宙存在了很多億年之後,人類還沒出現,在宇宙坍縮之前很遠很遠的時候,人類早已消亡。那麽,人類有本事衝出宇宙的束縛嗎?即便假定從大爆炸的一刻,人類就以光速飛行,也沒有辦法衝出宇宙。這是三維空間的內在規定性。在這個宇宙,注定了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沒辦法,你逃不出去了。不過,我們還可以回到朝菌和蟪蛄。每天早上,都有朝菌生起,雖然從來都不是前一天的那隻。每年夏天,都有蟪蛄繁衍,雖然也從來都不是去年的那些。但這一物種,超越了它們的一期生命,存活了下來。在夏天結束的時候,蟪蛄的卵,留在這個世界上。捱過寒冬,度過嚴寒,終於迎來新的夏天。為什麽人類就不能捱過寒冬,度過嚴寒,超越宇宙的一期生死呢?
佛經上說,人類也可以。剛才說的“一期生死”,也叫“分段生死”,就是像朝菌、蟪蛄那樣。還有一種生死,叫“變易生死”。八地以上的菩薩,就可以變易生死。這就好比蟪蛄的卵留在世上,等到明年的夏天,乃至許多許多年之後的夏天,依然能繁衍出新的蟪蛄。要理解如何實現,得先說說二維三維。我們假定螞蟻的認知隻有二維,那麽螞蟻隻能在平麵上爬,從地上爬到牆上,再爬到房頂。它不知道如果可以飛,就能用更短的距離到房頂。但它無論如何都爬不出這種軌跡。橫著、豎著、斜著,怎樣嚐試都不行。因為它永遠擺脫不了二維的規定性。除非一個人捏著螞蟻把它放到房頂,但這就破壞了假定前提。由此可以推知:人要擺脫三維的規定,單靠在三維空間裏跑,跑死都沒有用。因為你根本無法接觸到三維的邊界,總是在它內部滾來滾去。往哪個方向跑都不是對的,因為哪個方向都是內部。
靠黑洞或者蟲洞就能到更高維的空間了嗎?並不。或許蟲洞可以通到另外的空間,也可能就永遠在黑洞的內部。但無論是另外的空間也好,黑洞的內部也好,照樣還是三維,加上時間,四維。和地球上沒有什麽區別。——維度不是從這裏打破的。“速度”這個概念就是依賴空間和時間建立起來的。既然如此,怎麽可以依賴空間和時間,到達一個時間凝固的地方呢?——時間都凝固了,運動還怎麽發生呢?運動和靜止的定義,都是依據時間和空間展開的。所以,如果真的存在五維空間,時間凝固,說話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人,也絕不是按照長寬高這樣存在了。那麽,五維空間什麽樣子?可以想象嗎?佛教提供了一種思路。首先,要突破三維空間,就不能被三維障礙住。往東西南北上下左右跑,都是在空間內部跑。空間的規定就是長寬高。突破了長寬高,才能突破空間。
有沒有長寬高障礙不住的東西呢?有:識。這裏需要先介紹佛教的一塊基石性的概念:色。色,就是物質,性質是“質礙”。凡是在空間上能被擋住的東西,就是“色”。《瑜伽師地論》:“數可示現,在其方所,質量可增,故名為色。”即:占據空間,具備質量,可以度量。和“色”相對的是“心”,或者叫“識”。空間質礙不了識的生起和還滅。菩薩就是從這個地方進入高維的。(菩薩有不同的級別,這裏單指八地以上菩薩,下同。)但佛經裏用的不是“維”的概念,而是“界”和“地”,共有三界九地: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隻有一地:無趣雜居地。六道輪回全在欲界,全在現在這個三維宇宙裏。色界有四地,無色界有四地。
界和地就是依據“色”和“心”建立的。通俗點兒說,通過物質和精神的差別建立的。但物質既然不同,高維空間的精神和低維空間的精神也沒有理由相同。事實上,高維空間的心和低維空間的心,有不同的地方,也有共通的地方。正因如此,哪怕是大爆炸和大坍縮,依然有一部分東西不會被毀滅。因為這些東西已經脫離了物質的範疇,而質量和能量的轉化規律隻對物質起作用,隻有物質,色,才具備質量和能量。而心,就複雜了。它牽涉到一個哲學上的基本問題:精神到底是不是物質的產物?佛教的回答是:精神還可以細分,有依賴物質而產生的精神,有不依賴物質而存在的精神。前者肯定是要依托這個三維宇宙中的物質才能存在的,宇宙毀滅它自然隨之毀滅。後者就無須了。
具體怎麽細分呢?可以分為8種,可以分為51種,可以更細。我們隻說這兩種最流行的分法。分為8種,就是“八識心王”。第八識就是遍通三界九地的,三界都有第八識。高維空間和低維空間都有。但是,高維空間的第八識和低維空間的第八識依然不同。高維的第八識叫阿摩羅識,低維的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其實呢,阿摩羅識是第八識中“幹淨的一部分”,叫“淨分”。阿賴耶識是第八識中“染汙的一部分”,叫“染分”,意思就是它攜帶了低維空間的信息,受到了物質的影響。前六識,就必須依賴物質。別說宇宙毀滅,就是一個人死了,相應的六識就沒有了。所以六識就不通一切地,隻在低維空間有,到高維空間就沒有了。第七識和第八識是相連的,第八識叫阿賴耶的時候,第七識叫末那。第八識不叫阿賴耶的時候,第七識就不叫末那了。佛教發現,除了高維空間和低維空間,還有一個特殊的空間,叫“無想天”。在沒有前六識的時候,如果有末那和阿賴耶,就是在“無想天”。如果沒有末那和阿賴耶,就是在“無色界”。“無想天”是外道修習禪定可以到達的一個空間。這個空間,通常認為是在色界的“舍念清淨地”。它並不在三界九地之外。更細的劃分太複雜,就不展開說了。分為51種,就是“五十一心所”。其中,前五個是通三界九地的。第六個,就不通三界九地了。第六個是“欲”。準確地說,三界是根據“色”和“心法”中的“欲”建立的。《大毗婆沙論》:“有色有欲,立欲界。有色無欲,立色界。無色無欲,立無色界。”無色界是沒有色蘊的。這裏就是高維空間了。
肉身是到不了這個空間的。菩薩入定的時候,識在高維空間,肉身依然在欲界的五趣雜居地。這裏,就好理解菩薩的“變易生死”了。也能理解所謂的“神通”了:能看到遙遠無邊的世界,能了知過去未來的諸法,在這個高維空間,時間的確可以凝固,沒有過去未來。不僅時間凝固,連空間都會凝固。在這裏,時間、空間隻是觀察問題的一個角度。可以從時間、空間的角度來觀察問題,也可以完全不要時間空間的概念。所以,佛教說法身是“虛空遍滿”。為什麽呢?因為如果從空間的角度觀察問題,任意兩個點之間的距離都是相等的。從北京到銀河係之外不會比從西單到東單更遠。一個法在北京動,那麽它同時就業在銀河係之外動,沒有一點時間差。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明白佛教假說的那些神通並不誇張: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一旦打破時間、空間的障礙,的確是這樣。因此,和高維世界連通的識,不會受到宇宙一期壽命的左右。佛教認為,有小劫、中劫、大劫,曆經大劫還不壞的東西,就是業。從大爆炸到大坍縮,是一大劫。但這種劫阻礙不了八地以上菩薩的變易生死,這就是宿命通,他可以把很多次大爆炸從開始到終結看得清清楚楚。那麽,菩薩乘什麽交通工具來去呢?飛行器肯定不行了。其實,去和來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去高維空間的交通工具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也叫“止”和“觀”。可以簡單理解為入定,但定和定也不同,像外道到無想天,也是靠定。而菩薩從高維空間回到低維空間,乘的是“願”。換言之,隻要菩薩想來,就可以回來。
需要說的是,高維空間和低維空間雖然不是不存在聯係,卻的確沒有辦法溝通信息。就像兩個人在一座大廈裏交談,不能隔空喊話,要麽我到你的樓層,要麽你來我的樓層。但是不同樓層之間隻能帶允許帶的東西,不允許帶的怎麽也帶不進來。像欲界的鼻識、舌識連色界都帶不進去。而眼識、耳識、身識僅能勉勉強強帶進色界的下地,根本帶不進無色界。意識一樣帶不進無色界。所以,什麽文學作品、音樂歌曲、凡是用語言承載的東西,一切想法,在我們這個三維世界稱之為“信息”的東西,都帶不到高維空間。也毫無必要帶到高維空間。就好比你在紙上手寫了一行命令,拿給一個沒有攝像頭的顯示器,是沒有意義的。肉身也一樣,既沒有辦法,也毫無必要離開這個空間,就好像黑洞本身就不是人類居住的家園一樣,它是星球、粒子居住的地方。
人類要以肉身的格式居住,就需要空氣、水、這些叫“所依”。前六識要想存在需要“依”末那識,但無色界根本沒有末那識存在。除非格式轉化,末那識轉化為“平等性智”,這時,前五識和第六識分別轉化成“成所作智”和“妙觀察智”,但這時的智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前六識了。肉身格式的存在,除了依賴水和空氣,還需要食物。人需要的食物隻是諸多食物中的一種,叫段食。段食的作用是“由轉變故,饒益所依”。水和空氣是“能依”,肉身是“所依”,水和空氣進入人體進行物理化學變化,滋養肉身,就是“段食”的兩種。段食是和分段生死相聯係的。除了這種格式的食物,還有觸食、意思食、識食,就不一一展開解釋了。
那麽,就有個問題,比如有個菩薩入定了,到了無色界。你在旁邊踢他,或者敲鑼打鼓,能不能把他給吵醒?答案是,他可以醒,也可以不醒。但絕對不能說是被吵醒的。如果是吵醒,就表明聲識可以傳到無色界,這是不可能的。實際上,聲識的影響隻能在欲界和色界。像《品類足論》就把欲界色界合稱為廣義的色界。(《品類足論》卷六:“色界雲何?謂欲界色界,總名色界。”)打個比方:一樓的快遞員永遠不能上八樓,但他可以把送給八樓菩薩的東西放在菩薩一樓的郵箱。菩薩如果想打開郵箱,就要下到一樓來。郵箱,就是菩薩的肉身。因此,菩薩要不要出定,完全是自己決定的。當然,他長期不出定的話,這邊的肉身肯定就死掉了。這就相當於直接涅槃——坐脫立亡。
所以,哪怕是一個人痛毆甚至焚燒一個入了定的在無色界的菩薩,哪怕他的任何器官都沒有一點毛病,神經中樞也沒有被切斷,都是可以不生起感受的。這就好比菩薩有個開關,在控製著感覺中樞和神經中樞,他要主動打開開關,才能接受感受,如果他關閉,你是沒辦法的。《象跡喻經》:“若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也就是說,五識的生起需要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根、境、作意。根雖然完好,境雖然在,沒有“作意”,就無法生起識。就好比有了火柴棒和火柴盒,還要摩擦,才能生出火。而入定的菩薩,是自己控製“作意”的。有了作意之後,他選擇聽到打鼓聲,就會生起“耳識”,“根、境、識”三者和合,才會生起“觸”、接著才有“受”,到這一步,他才能感覺到疼,或者吵。痛接著還會有“想”、“思”隨之而來了。這時候菩薩就不再在無色界了,而是來到欲界的五趣雜居地了。菩薩在五趣雜居地,和凡人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特異功能,也要吃飯,也要上廁所。甚至一個拳擊手可以同時打倒二十個菩薩。既然到了五趣雜居地,菩薩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平凡到沒有任何特質能被認出來。這一點也正是菩薩的內在規定性。不過,肉身對於菩薩並不重要,隻是變易生死中的一期“變化身”,是他放在一樓的郵而已。
佛教在世界上的存在形式大致有三種。一是宗教的佛教:具備各種宗教儀式,如燒香拜佛,求官求運求子求財,民間大眾的佛教大都如此,主要是信仰或迷信,對佛教真義並不一定了解。更有甚者,有人打著佛教旗號抖酬私貨或是竊取佛教的一些內容而自創教派,那就離真正的佛教更遠了。二是學術的佛教:佛經裏麵充滿哲學和心理學,如果不是真修實練的佛教徒,僅憑興趣研究佛教佛經,那就落入這個範圍了。三是傳統的或純正的佛教:也就是佛陀釋迦牟尼的教導,通常叫做佛法。佛教徒堅持認為佛法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漢譯為對宇宙人生的真相透徹了解智慧圓滿無缺的‘覺者’。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為了發現解脫人世間痛苦的方法,求得宇宙人生的真諦,毅然放棄王位出家。他遍修參研上古及當時的各種宗教哲學學術及其修證方法,認為都是不究竟的學問,便獨自進行一番苦行修證,最後終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透徹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但佛陀悟的道也太難懂了,他覺得當時的人懂不了便想接著進入涅槃 (也就是離開這個世界),說:‘止,止,吾法妙難思’(算了,算了,我的法太玄妙,這個世界的人想都想不到,不會懂得的。),要不是梵天一再請求,佛陀就不會住世講法了。佛陀這一住世就是四十九年,象孔子一樣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到處說法,他的弟子們把他講的話會集成書,就是佛經,近萬卷,分了義經和不了義經,為不同根器悟性的人所講。了義經(如《楞嚴》《楞伽》《圓覺》《華嚴》《法華》等)裏充滿哲學的概念詞匯,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究竟的大道理;不了義經則多是比較淺顯的從純信仰角度入門的說教,因時因地因人而講,是相對的不究竟的道理。今日流傳的《大藏經》裏除佛經外還有很多‘論’(學佛者經驗心得)和‘律’(佛教的戒律)。麵對這麽多的佛教經典佛教徒該怎麽辦呢? 佛教裏有四個原則是:依法不依人,依經不依論,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佛教認為隻有成佛才會智慧圓滿,論是智慧尚未圓滿的菩薩,僧人和居士所寫,對佛法理解有差異,形成不同的宗派觀點,因此有差異時要依經不依論 。關於依智不依識是指佛法是真正的大智慧之學,這種智慧是不可以用我們的普通意識思維去推測的。另外,語言是不完美的,真正的佛法或道無法用語言說清楚,因此佛說法四十九年,臨離世的時候說他什麽法都沒說,在《金剛經》裏也說佛經佛法是渡河的船,渡了河悟了道就要把船丟掉,不要執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因此佛教是不鼓勵迷信佛經的,怕形成法執,要學佛者通過修行實踐自己去體驗證明佛經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