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是什麽-by龍應台

(2016-12-22 04:34:17) 下一個

    龍應台,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分子,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台灣地區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裏。她認為,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曆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今日小編給美友們推薦的是龍應台在2000年於台北市議會演講的《文化是什麽》。

 

  

    重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書中寫道:“流蘇低下頭去。柳原笑道:‘你知道麽?你的特長是低頭。’流蘇抬頭笑道:‘什麽?我不懂。’柳原道:‘有人善於說話,有的人善於笑,有的人善於管家,你是善於低頭的。’流蘇道:‘我什麽都不會,我是頂無用的人。’柳原笑道:‘無用的女人是最最厲害的女人。’”恍然間想到了龍應台老師口中的文化,文化是什麽?或許就是這“無用的人”身上所散發出的光芒吧。

    以下是龍應台老師《文化是什麽》的經典節錄,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麵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係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麽從賣菜的小販手裏接過找來的零錢?      
    獨處時,他,如何與自己相處?所有的教養、原則、規範,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他怎麽樣?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裏,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胡蘭成描寫他所熟悉的鄉下人。儉樸的農家婦女也許坐在門檻上織毛線、撿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褲,但是一見鄰居來訪,即使是極為熟悉的街坊鄰居,她也必先進屋裏去,將裙子換上,再出來和客人說話。穿裙或穿褲代表什麽符號因時代而變,但是認為“禮”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種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卻代代相傳。農婦身上顯現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底蘊。什麽叫底蘊呢,不過就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因為祖輩父輩層層傳遞,因為家家戶戶耳濡目染,一個不識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於焉形成,就是文化。 

 

    小時候我住在台灣農村,當鄰家孩子送來一籃自家樹種出的棗子時,母親會將棗子收下,然後一定在那竹籃裏放回一點東西,幾顆芒果、一把蔬菜。家裏什麽都沒有時,她一定將籃子填滿白米,讓鄰家孩子帶回。問她為什麽,她說,“不能讓送禮的人空手走開。” 

     農村的人或許不知道仲尼曾經說過“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但是他可以舉手投足之間,無處不是“禮”。 

     希臘的山從大海拔起,氣候幹燥,土地貧瘠,簡陋的農舍錯落在荊棘山路中,老農牽著大耳驢子自橄欖樹下走過。他的簡單的家,粉牆漆得雪白,牆角一株薔薇老根盤旋,開出一簇簇緋紅的花朵,映在白牆上。老農不見得知道亞裏斯多德如何談論詩學和美學,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牆邊種下一株紅薔薇,顯然認為“美”是重要的,一種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環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過任何美術館,但他起居進退之間,無處不是“美”。

    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曆史、經濟、政治條件中形成。農民不吃牛肉,因為對他而言,牛不是家畜禽獸而是一個事業合夥人。漁民在餐桌上不準孩子翻魚,因為人在吃魚神在看,他不能冒任何即使隻是想像的危險。 

     這個意義上的文化,我們很難說文化有高或低,厚或薄,好或壞,它是什麽就是什麽。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公民社會,因為不倚賴皇權或神權來堅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粘合劑。

    政治人物可以喊一萬次口號,要漢人尊重弱勢的少數民族,但是一萬個口號比不上一支歌。我記得一場露天的原住民詩歌晚會,我們邀請了一位長老,從東部山區部落特別北上來唱原住民的古曲。他開唱時,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落,雨水打在長老皺紋很深的臉上,他全身濕透、仰臉向天,閉著眼睛繼續歌唱,沒有樂器伴奏的原音,蒼老而悠遠,交織在嘩嘩雨聲中。滿滿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從頭發流下來,流進人們的眼睛,但是沒有一個人離去。 

    我看見年輕的原住民毫不遮掩地流著眼淚,眼淚和雨水混在一起──可能是一個孤獨的城市打工浪子被歌聲激起了自己對家鄉部落的無限深情。大部分仍是漢人,淋著大雨聽歌,深深被歌聲震動。

    我們一麵吃早餐,一麵讀報紙。報紙的數量、新聞的品質、言論的公正與否、監督的力量強弱、訊息傳播業的發達與否,與文化政策有關。在很多國家裏,傳媒是文化部業務的重要一環。 

     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它奠定國民的品位教養。文化是生活,它決定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手所觸摸、心所思慮的整體環境的美醜。文化是經濟,它的產業所值──媒體、設計、建築、音樂、電影、電子、廣告、文學、體育、觀光旅遊……早就是先進國家的經濟項目大宗。文化是外交、當政治協商觸礁、軍事行動不可的時候,文化是消弭敵意惟一的方法。尤其對於弱勢國家,文化可以是以柔克剛的軍隊、溫柔滲透的武器。文化更是一個國家的心靈和大腦,它的思想有多麽深厚、它的想像力有多麽活潑、創意有多麽燦爛奔放、它自我挑戰、自我超越的企圖心有多麽旺盛,徹底決定一個國家的真實國力和它的未來。

    最後的最後,我希望以陳丹青的一句話作為結束。文化到底是什麽?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