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轉個貼, 備份於將來

(2015-11-30 14:56:31) 下一個

新聞標題:霧霾爆表!實拍:全北京的“憂鬱圖景”(高清組圖)


2015-11-30 13:06:03 by kingofLiu


去年今年回國兩趟,家在沈陽,發現一個問題,現在的城市充滿了高樓,一般居民住宅樓至少30層起。我父母家住15層,從窗戶望出視線不超過100米就是另一座樓,最近的隻有不到50米,整個小區都是30層以上的樓,開車在城市裏,四處都是幾十層的樓,密度之大,範圍之大讓人驚心,市區內原本低於6,7層的樓基本都被扒掉重新改成20,30 層的樓了,市區這樣也就罷了,市郊也是一樣,渾河新區,進入沈陽的門戶,因為全運會開發,建了一排排的高層住宅(30+層),每次從高速從沈陽北邊進入市區,就會看到一排排高樓就像巨大的籬笆把城市包圍隔絕。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一些我去的中小城市如本溪,遼陽之類的。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我上大學時(10年前)城市裏地麵上總是很多灰塵,新鞋子沒幾天就灰突突的了。 但最近回國,我發現在外邊走幾天,鞋上基本上沒怎麽髒。我想沒有人會認為是國內比以前汙染少了吧。起碼汽車比以前多了吧。那麽灰塵去哪了?請注意,小時候,我們鞋上的灰塵大部分是泥土而不是工業汙染物,工業汙染物顆粒要小,附著在鞋上不會那麽明顯,那麽問題就應該是泥土哪去了?泥土應該還在郊外的土地裏,隻是現在它們進不了城市裏了,因為風吹不進去了。

看到這裏,我想大家應該明白我想說什麽了,其實城市霧霾根本不是什麽工業汙染,汽車汙染,燃燒汙染。霧霾的根本原因“空氣不流通”。想一想城市裏30+層的樓房已如此大的密度聚集在城市市區,以平均70米的樓房高度計算(2.5米*30層),基本上40米以下,空氣是無法自由流通的。 記得我小的時候,冬天裏的北風刮的臉上都是小口子,走路都得背著風,要不被風刮的根本喘不上氣,去年冬天回去,走在路上除了冷,臉上一點風都感覺不到,12月裏的東北,在城市裏居然沒有一點風。而那些天是沈陽霧霾最嚴重的時候。 沈陽現在一線城市裏發展已經是落後的了,別說北上廣,連一些二線城市可能都不如,就是這樣,房地產的開發,高樓的建設都已經發展成這樣了,何況那些發展速度遠超東三省的地區和城市。 現在唯一霧霾可能快速消散的天氣除了降水就是寒流來臨,但寒流到達城市上空,冷空氣與地麵的熱空氣形成垂直對流,把空氣中的霧霾顆粒豎直帶到城市上空,再隨著氣團移動離開城市。大家注意到我使用的是“垂直”,因為水平方向地麵以上70~80米都被樓房擋住了,就算是7,8級的大風都很難在城市內部造成大的水平方向的空氣流通。

現今的一二三線城市,甭管繁華區還是周邊偏僻地段,甭管賣不賣的出去,甭管是不是空置,隻要能蓋樓的的地方都給你蓋的滿滿的。把整個城市堵的嚴嚴實實密不透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不產生霧霾呢。 我們人類是在製造汙染,但自然界有她自己平衡環境的方式,風就是大自然的手段,風可以把大顆粒塵埃帶走,分散到三間,平原,河流,海洋。 風可以製造對流,使空氣中的小顆粒不停地運動,不能結成大顆粒。 汽車尾氣,家庭取暖,工業排放確實是汙染顆粒的來源,但形成霧霾的環境是靜止的空氣,自然界的空氣是流通的,那為什麽城市裏的空氣是靜止的?就是因為層層疊疊的高樓擋住了風,擋住了空氣在水平方向的流通,形成了高密度汙染顆粒的靜止環境,提供了霧霾形成反應的容器,高樓林立與汙染都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因素,從化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是反應物,一個是反應容器。

我本身學過化學,生物,計算機。 我想如果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的方式,來測算以現在中國城市的建築高度和密度,中國各地區不同季節的季風流向和流量,用模型來計算季風通過城市低空後,剩下的流量,怎樣也許會給我門每一個更直觀的數據,到底城市的建築群擋住了多少空氣流動。當然這需要大型計算機來模擬,因為城市的規模太大,建築太多。但真希望我們的專家科學家們能嚐試一下,也許會得到更有說服力的數據。

我們現在一提到霧霾和治理霧霾,就想到如何解決源頭反應物-空氣汙染。 但從來沒人提到空氣流通的問題,有人也許想過,但無論是媒體,還是專家都一股腦的把責任丟給了汙染,難道真的隻是汙染嗎? 我們這麽多專家,媒體,公知(”我想靜靜“直流),為什麽就沒一個人提到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在霧霾問題上的作用?這是多麽奇怪的一件事。 本人不是陰謀論者,但是相信人類社會任何不正常現象背後肯定有利益的驅使。城市裏到處都是的高層住宅樓,為了最大利益而不斷加蓋的樓層(即使是違反最初設計的單位允許戶數);毫不顧忌城市綜合布局見縫插針的蓋高樓,即使是邊邊角角; 無限製的開發,哪怕整棟整棟的高樓無人住(前麵提到沈陽北麵的渾河新區,幾十棟高樓入住率之低令人歎為觀止,夜間黑洞洞的樓群,零星的幾戶人家亮著燈-還可能是沒人故意開的來曬新房。 而就是這幾十棟平均30+層的高樓擋在西北風進入沈陽的門戶上); 二三線城市到處都是的高層住宅開發。這些到底是誰的利益,我想大家都應該心裏有一個答案。

最近幾年,霧霾越來越頻繁發生,根據因果論,肯定有什麽因素在同一數量級上發生劇烈變化造成這一結果。那麽這幾年什麽東西在這一數量級上發生變化了? 1. 人口?不是,我們的人口並沒有劇烈增加,如果說北上廣外來人口增加,那東三省人口降低,怎麽還霧霾頻發,二三線小城市人口也沒有大幅增加,為什麽也有霧霾? 2. 工業汙染?不說這兩年我國實際工業增長已經開始下降,東三省的工業是一直持續衰退的,大中型國有企業都關得差不多了,那為什麽東北霧霾發生率(南至沈陽,北至哈爾濱)在全國前列,每次霧霾新聞總少不了沈陽哈爾濱之類的。 而且全國霧霾分布圖跟工業發展分布圖也不完全對得上,工業製造業發展快的地方有霧霾,可很多工業製造業發展慢的地方也有霧霾,而且不少,這這麽解釋。 3.汽車汙染,我們的汽車保有量是年年翻番,可是一些城市限行汽車,單雙號之類的(如北京,深圳,上海),可是就當對比實施限行政策前後,也沒有對霧霾發生產生正麵的影響。那麽到底是什麽東西呢?就是房地產,過去十年,無論是大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甚至是偏遠一些的小城市,無數的高層商業住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度和密度拔地而起,把我們的城市變成密不透風的鋼鐵森林,我想“密不透風”應該是最恰當的詞,每隔一段時間回國,都會感慨城市的變化,到處都變的不一樣了,但一樣的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越來越密的高樓大廈。如果說過去十年中國什麽增長的的最多,我告訴你,是高樓,是房地產。什麽工業製造業服務業,什麽汽車工廠,都比不過房地產,就連我們引以為傲的8%的GDP增長,也有大部分是房地產。如果說在全中國範圍內,怎麽快速增長的一個因素,對霧霾沒有任何影響,你信嗎?為什麽前三個因素被人翻來覆去的說。而房地產城市建築的影響從來不見諸任何關於霧霾的討論和研究?這不是很奇怪嗎?

曆史是公平的,也許會被掩蓋一時,但總會回到正確的軌道。總有一天,中國人會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所在,而真正解決霧霾的問題。而那些為了利益而直接造成霧霾,或者間接歪曲事實真相,誤導民眾的人也會受到曆史公正的審判。

我隻是一介草民,現在生活在國外,偶爾回國,有所發現,希望對國人有所啟發,“不見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也許我這個“外人”的一些觀點能給國內的人一些啟發。我人不在國內,但我的父母兄弟親戚都在,我不希望他們繼續生活在一年四季霧霾的天氣了,忍受健康的損害。即以此文說出我的想法,希望廣為轉發,也許我是錯的,但請有能力的人證明我是錯的,用科學的方法,實驗的數據,想我講過的你用模型和計算機模擬的方法證明我是錯的。我是錯的不打緊,但不要在耽誤治理霧霾真正原因的時機,我們的城市已經夠擁擠了,現在想辦法重新布局,根據氣候季風合理排列建築,合理規劃還來得及。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來得及,但如果我們抱有希望,認真研究發現問題的本質,我們就一定能解決問題。

僅祝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霧霾越來越少,晴天越來越多。

-一位海外遊子對霧霾的感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