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曆史使命的高度看50後80後的代溝問題

(2017-10-11 16:00:46) 下一個

八闋網登載一篇文章<80後和50後的衝突,或許剛剛開始>。 全文轉貼在文章的最後。

本人基本上同意文章中所據所論。也深有同感於這兩代人的差距。50後與80後, 已經麵臨著轉折的時刻。所以,清理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中國從非常時刻的封閉, 走向世界領導位置的開放,正是在這兩代人之間進行的。社會的發展必然因為人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的變局,但是,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成就曆史。

曆史,在成就美國時,表現出巨大的慷慨。讓全世界為美國的發展出錢出力。同樣,當曆史需要中國時,也必然要有能承擔起這種使命的中國人。50後就是曆史的選擇。

做為一種存在現象,如果隻是從眼前的,個人的,和短時間的角度去看的話,那麽很多事,就是矛盾而不能解的。這就是文章中引證的現代人們之間的爭論的原因。可是曆史是不會錯的。又是什麽理由,使得一種現象能真實存在如此之久?正於人們說:資本主義的喪鍾已經鳴響幾十年了,但資本主義還是好好的。在一個被廣泛支持的理論中,似乎有一種沒有被人類眼前覺察到的,更有意義的未來,在賦與當前看起來不好的,無價值,無意義的現象,一種必然性.

曆史到底要給予中華民族什麽樣的使命?這大概是解決這種代溝的唯一出口。希望我的觀點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國內更多的朋友知道,為何現在網絡出現的80後對50的理解上的強烈的負麵內容,其實是有不那麽正確的原因。提供一些有限的思維方法。必然有益於社會的和睦相處吧。畢竟未來不能分裂,理解的前提是知識和見識。屏除不必要的個人恩怨,為大局著想。兩代人必然要達成共識。方可為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的曆史貢獻,有共同的認識基礎。

總體來講,50後是馬列殘酷的一代。經曆了正規的馬列思想的薰陶和中國最艱難困苦的生活時代,並在這個殘酷時代嚴格訓練下生存的一代了不起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現實是一種不同於80後的馬列思想教育下的現實, 使得50後有著一種很頑固的堅定的思想根基,但又不能簡單的解釋為保守和急進。人性被強烈扭曲後的一種極強的定性。不能被任何人所誘惑的固性。當然,在後來的巨大金錢利益中,還是腐敗了,也是可以理解的吧。當年六四,表現出50後與80後之間的, 正是這種強烈的意識形態上的區別。80後的人,深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才有了六四的出現。如果他們成為國家主宰,那麽中國將全麵向西方學習。可以想像,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將不同於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麽樣,不知道了。但肯定沒有現在的中國。這大概也是為何六四最後以失敗告終的根源之一吧。

如果當年六四成功,那麽80後將不可能承擔起在90年代初期,世界對中國的巨大的物質文明的衝突, 而保持定力走向開放. 他們會使的未來中國,陷入一種非常被動的世界地位。

這很如同人的個性。一個人就如一個國家。比如,這個人的性格很開放而且很好奇而熱情積極,如果他又比不上別人。那麽他的人生會比較多喜歡跟他生活中的其他人一樣,全麵的融和進去而成為其中一員。甚至存在跟別人攀比以求的被人認同的需要。這是種很普通的心理。如同印度,這個國家就是如此,他們強烈的同化自己於西方文明中,而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軌跡。我想很多人能理解這一點。

而這卻是未來中國能否成就自己,領導世界最重要的素質。沒有這種素質,中國目前大概已經成了西方主導的曆史下的某個謀取生存空間的小國度。

50後的人,是有理性的一代,他們過於理性。而這正是一個國家轉型到另外一種生存型態中時,哪怕自己還很落後,也不會因此就把對方看成是上帝。因為太了解人性的可怕吧.不丟掉自己的文化之本的重要的素質。看起來非常的唯妙. 

六四為什麽沒有交給年輕的,熱情的,沒有什麽生活經曆的馬列思想熏陶過的80後,根本的原因就是這點。上天看中的就是50後的殘忍弱肉強食後的人性變化而造就的一代不能被任何西方誘惑所幹擾的,未來中華民族曆史使命的承擔人的特點。非常抱歉,曆史沒有選擇80後。

當然,80後是不是就不重要。不是。80後的真正曆史使命正在到來。未來是80後的。希望你們能承擔起這個曆史重擔。非常的艱難啊。這個曆史使命是什麽?以後談。

 

 

八闋網登載一篇文章<80後和50後的衝突,或許剛剛開始>。 全文如下。

-----------------在豆瓣網上,有一個18000多名成員的小組,這個小組擁有一個驚悚的名字:“父母皆禍害”。這個小組的80後們用“禍害”來形容他們的50後父母。

在子女眼中,這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執行者”,小組的組規充滿旗幟鮮明的戰鬥性: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隻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

自古以來,家庭、親情、孝道對於中國人來講,都有著終極性的意義。“父母皆禍害”網絡小組的言論,自然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

媒體對此事的討論主要是集中在子女教育和家庭等問題上,而實際上,此事所折射出來的問題,與其說是子女教育的問題,不如說是80後和50後的社會衝突問題,而發生在家庭裏的衝突,僅僅是兩代人、兩個階層之間的社會衝突中的冰山一角。

雖說“五四”以來幾代人都有過“弑父”的衝動和經曆,代溝問題在各個代際中都會存在,但80後和50後的衝突,卻注定比任何時候都表現得更加廣泛和激烈。

不管是在價值觀、對遊戲規則的理解,還是現實的社會資源的分配,發展機會等問題上,80後和50後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甚至是尖銳的對立。發生在家庭裏的衝突主要反映的是兩代人價值觀的巨大差異,而在價值觀的衝突之外,更尖銳更難以調和的衝突或許正在家庭之外展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正常人的一生,大都是循著家庭、學校、求職、成家等這樣通常的軌跡成長著,但是絕大多數50後,他們脫離了正常的成長軌跡,經受了極大的波折,就像是災難的幸存者。他們中的多數一生命運相當坎坷:出生不久就遇到饑荒,剛上學就遇到“文革”停課,還沒長大就下鄉勞動,好不容易在上世紀80年代進城參加了工作,但是很多人卻在90年代下了崗。

由於經曆了太多信仰破滅和信仰玩弄,孩子最後成了他們唯一真實的信仰。這些父母幾乎把所有的物質和愛都放在孩子身上,傾其所有資源為80後的獨生子女打造了一個他們自己沒有實現的夢,甚至連貪汙腐敗都多數是為了孩子。而如今,子女們卻稱他們為“禍害”,這實在是太可憐了。

然而,可憐並不等於正確。有人這樣定義“錯誤”:“錯誤”就是沒有任何一方成為贏家。這些50後父母未必是禍害,禍害的可能是他們錯誤的觀念,而這些禍害的觀念,是由特定的禍害時代造就的。

我們聽到過太多讚美50後的言論,讚美他們在坎坷中的堅韌,讚美他們的樂觀和頑強。在經曆了山呼海嘯、山崩地裂後活下來的人,他們的心理與眾不同。他們因此而不同,但也可能因此而醜陋。更何況,在那些浩劫之中,他們有些還是積極的參與者。

在價值觀上,他們是真正的由純狼奶喂養大的一代。在他們剛懂事的時候,社會在赤裸裸地宣揚叢林法則,隻有敵我而無是非,隻為目的而不擇手段。不管是贏家還是輸家,他們都缺少渴望公正的意識。

至於說謊,在那個年代,對個體來說並不陌生。那個時代作偽、造假、兩麵三刀的本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

至於這一代人的知識素養,盡管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今天頭頂著各種顯赫的學術頭銜,但連他們自己也承認,他們是知識素養相對較弱的一代。比起1949年前的老先生們,他們鮮有家學淵源,比起他們的後輩,又缺乏係統嚴格的學術訓練。

在他們需要基礎知識訓練的年代,學校裏除了生產勞動就是政治運動,與學術有關的,隻有罵街似的“學術批判”。除了極少數自學成才的特例,50後一代人知識上有著先天不足,盡管他們思想活躍、敢想敢幹,但知識訓練上的殘疾卻永遠難以彌補。

盡管帶著知識訓練上的先天殘疾,但他們中的不少人卻少年得誌,年紀輕輕就在各個行業占據了核心位置。這顯然得益於“文革”之後人才的青黃不接。

50後與子女的必然衝突

50後生長在一個常被扭曲的時代,他們特定的人格和價值觀在新的社會背景和條件下,開始顯得不太適應。當他們的子女在一個稍微靠譜一點的時代長大之後,雙方的衝突在所難免。

在“父母皆禍害”網絡小組裏麵,一個常見的對父母的抱怨就是“他們很虛偽”。對於在“文革”中開始懂事的50後一代人來說,雖然他們內心裏難有堅定的信仰,但還是將一些理想口號喊得震天響,而且特別認真。這種行為甚至成了一種習慣,哪怕是麵對自己的孩子,依然一本正經。

 

 

“父母皆禍害”網絡小組裏的方馨的故事很生動:初中畢業後,方馨成功考入外地重點高中,如願以償開始獨立生活。每周,方馨都會收到母親寄來的信,那是一種標準小學生作文的文風,比如,“香港準備回歸祖國大陸了,我和你爸爸都為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你即將迎來高考,我們都為你的刻苦學習精神感到驕傲而又擔心??????爸媽相信你一定會長成國家的棟梁”??????

這種虛偽,對於人人能使用英文和網絡的80後們,已經不具備欺騙效應,子女們對於父母的這種表述,除了反感,就是嘲笑。

衝突的另一個主題就是父母的專製。50後對子女的幹預和操控幾乎是幾代人中最多的,這和50後一代人殘酷的生存經曆有關。

50後一生特別坎坷,他們親眼看到了太多的弱肉強食,對人生的路徑選擇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在他們眼裏,沒有什麽多元的生活選擇,如果不拚命往上爬,想活好一點都難。

我們經常看到國外的一些事業成功的父母,子女不願意讀大學,甚至想一輩子做貨車司機,父母也欣然接受,因為隻要子女快樂就行,況且,在一個正常的社會,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快樂和尊嚴,人生的選擇可以是多元的。

但在經曆了“文革”等殘酷時代的中國50後父母看來,人生就是一場場決鬥,失敗者沒有任何尊嚴。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女成為失敗者,他們決定從小就要用心栽培,甚至進行魔鬼訓練。子女成長中的每一步,他們都企圖去操控和幹預。想想前段時間的新聞,我們很難想象,父母竟然能容忍網癮治療機構的肉體施虐方式,這是何種的“父母之愛”?

我想要回我的房子和女人

80後與50後的衝突,在家庭中體現的主要還是價值觀的衝突。然而這很可能僅僅是兩代人衝突的一個開始,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的兩個群體,甚至兩個階層,80後與50後在價值觀和社會分配諸多領域都將可能爆發衝突。

50後的很多幸運兒在相當年輕的時候就成功上位了,因為經過了多年浩劫,人才嚴重斷檔,很多50後抓住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人才青黃不接的曆史機遇。之後的改革開放給這些年輕的掌權者們提供了無數黃金機會,讓他們一步步邁向成功。

曆史機遇慷慨地向一部分50後的幸運兒開放了,然而在他們成功上位之後,特別是90年代中期之後,他們卻逐漸向其他人關閉了機遇的大門。

壟斷,這個詞被越來越多地提起,社會資源和財富越來越多地流向了這部分掌握權力資源的人。一個壟斷和封閉的體係,造成了贏者通吃、輸者什麽都沒得吃的局麵。而在這些贏者之中,80年代在權力體係中上位的50後們,是其中的中堅力量。

當80後們念完大學出來工作的時候,社會給予他們的機會寥寥無幾,50後們幾乎擁有一切。盡管在知識和眼界上,50後在遭遇80後的時候是潰敗無遺的,但80後並不能像30年前的50後們那樣得到機會,因為機會隻對已經成功的人開放。

在一個貧富差距巨大、發展機會又被相對壟斷的格局之下,除了少數富二代,80後舉步維艱。一群80後這樣感歎,我們的校花都在同學爸爸的床上。我們工作一輩子,難道就是為了買一套他們賣給我們的房子。

這就是80後和50後的真正衝突:我想要回我的房子和女人。

50後的顧則徐先生自己是這樣評價的:“我們中除了極少數人會有自知之明,會知道自己由於深重的殘疾沒有資格領袖未來,將作為個體努力跟上時代外,正在悄悄發生著的更是瞄準年輕後人缺乏“文革”經驗的單純,依靠專製力量控製、左右、排斥他們。

因此,新三屆人(77、78、79屆)為維護自己,將越來越成為專製最忠實的維護者乃至專製本身的中堅。但是,新三屆人終將逃避不了年輕後人的批判和挑戰,終將因為自己的日益暗昧而加速衰朽,更無法抵抗曆史車輪的滾進。”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