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980年代的老地標
那時的長江大橋,車流稀疏,沒有現在的車水馬龍,人們最喜歡的就是站在橋頭堡,跟大橋和長江來一張傻傻的合影,然後掛在家裏。
那時的中山陵,已經是人山人海,夏天走在街頭,白襯衫、黑布褲、小挎包的人們隨處可見,清一色的穿著,無論在哪裏,都透著淳樸的氣息。除了長江大橋,那時候的人們最喜歡的拍照地點無疑就是這裏了吧。
那時候的明孝陵,還沒有現在的石板路,都是土路,人們可以騎著自行車到這裏,甚至可以把大巴開進來。孩子們最喜歡趴在石像上拍照 ,來這裏玩一次都能開心好幾天。
那時的金陵飯店,鶴立雞群地矗立在新街口,是全中國最高的大樓,一直是南京的驕傲。但江蘇第一家五星級賓館的高層旋轉餐廳和高速電梯也隻是一個傳說,每次路過也隻是遙望而已。
那時的新街口,還沒有現在那麽多的高樓大廈,也沒有那麽多車,長長的巴士駛過,大部分人還都是步行或騎自行車。那時雨後的新街口,安靜地像是一個意外。
那時的中山東路,還很窄,梧桐樹也沒現在那麽茂盛,路邊停滿了自行車。兩旁的房屋低矮,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縣城。
那時候的南京火車站,門口還沒有高架,站前廣場還沒有現在這麽熱鬧。
那時的雞鳴寺路,櫻花爛漫,公交車穿過明媚的春天,直到如今。
那時候的夫子廟既不見夫子也沒有廟,大成殿舊址還是永安商場,得月樓還是菜市場,後來拆了永安商場,搬走了菜市場,再造了烏衣巷,才有了現在熙熙攘攘的夫子廟,卻少了以前的味道。
那時候的中央門,四通八達的高架橋是南京人的驕傲,1986年2月,南京汽車製造廠第二代躍進牌NJ 131型3噸載貨汽車換型告捷,轟動了整個南京城,來湊熱鬧的市民人山人海。
那時的勝利電影院是全中國設備最先進的電影院之一,多少人在這裏看過電影啊,多少人又在黑暗的影院裏偷偷牽過手。那時候,任何一個位置都是麵對銀幕的正中間,那種效果就是今天新建的“五星級”豪華影城也達不到。可惜2004年被拆了,隻在德基二期留了個空蕩蕩的門頭。
南京1980年代生活
那時候,南京各大廠房百花爭鳴,無線電廠、絲織廠、啤酒廠、電視機廠、洗衣機廠...在這些國營企業工作十分流行,去翻翻你媽媽以前的照片,清一色的工作服裝扮隨處可見,圖為南京無線電廠當時穿著“旗袍”上班的女工。
那時候我們拍照都去照相館拍,新街口老郵局邊上的友誼照相館是心中十分有格調的地方,木質的黑白膠卷老式相機,身臨其境的環境布局,當鎂光燈起畫麵定格的瞬間,一張全家福或是婚紗照就大功告成了。
那時候還沒有商品房,大家都住在又窄又彎的巷子裏,這是漢中路管家橋菜場的大門,進去就是大寨新村,和城南的諸多巷子一樣,窄的地方兩人對行隻能側身通過,寬的地方也是3-4人的寬度,不熟悉地形的話走進去很難再繞出來,不過街坊鄰裏卻是一家親。
那時候小學生出去春秋遊,都是中山陵雨花台之類的地方,小朋友們手拉手排成一隊,蹦蹦跳跳跟在老師身後。那時候覺得天大地大,未來好遠,童年好長。
那時候,單位組織遊玩慶祝活動,城南的去莫愁湖,城北的都去玄武湖。五一期間還需要入園券才能進去,去玄武湖必定要坐一下“鴨子船”,很多小年輕的第一次約會也是在鴨子船上。湖水、楊柳、芳橋、草坪、鴨子船……是那時玄武湖的風味,現在鴨子船變成了大遊船,但再也找不回那時的記憶了。
那時候,老城南還沒有現在這樣衰敗。很多隱藏在巷子的美食店,還是有很多人跑過去吃。草橋和七家灣牛肉鍋貼是那樣小,坐不下就帶外賣,那味道,幸好至今還能回味。
那時候,家裏能有一台冰箱和彩電,都是讓人無限羨慕的事情,自行車、縫紉機、手表這“三大件”更是結婚必備。那時候對生活的要求很簡單,黑白電視換成彩電就已經很幸福了。現在什麽都有了,但卻沒有更開心。
那時候的南京,沒有什麽網紅美食,買飲料也不需要排長隊,學校門口小攤販賣的冰棒比什麽都好吃,站在旁邊小心翼翼的吃完,冰棒紙還要收藏起來,現在排幾個小時的那些進口冷飲,怎麽也比不上那個味道兒。
那時候的南京,有很多古老的職業,修傘的師傅吆喝著:“修洋傘、補雨傘、洋傘雨傘好修”,銅匠的吆喝:“補鍋哎,換底囉,有銅壺錫壺拿來焊,鋼精鍋壞了來換底”,現在這些老行當真是越來越少了。
那時候的南京,過年的時候很熱鬧,像這樣的集市,被稱為“自由市場”。沒有電子秤,買菜都用杆秤,從來不會缺斤短兩。
那時候的南京,一到夏天,就有人在街邊賣西瓜,又大又甜,隻要幾毛錢一斤,冰箱可遠遠沒有普及,晚飯後納涼,就把在井水裏放了一天的西瓜送到嘴邊,用網兜和繩子吊到井裏的西瓜,那“冰鎮”效果,咬上一口爽死了。
那時的存折還是這樣一個小本本,取錢時還需要在櫃台讓工作人員給自己取出來。但那時候真真實實的鈔票,拿在手裏就覺得踏實。現在各種卡越來越多,單那種踏實感越來越少了。
那時候坐公交車,用的是這種紙質月票,定價5元。那時每個月月底兩天,大家要去大華電影院旁邊的公交公司貼下個月的貼花,隊伍會排得很長。
那時候,買東西都還需要票,布票、肥皂票等等,隻有票和錢一起用才能買到這些東西。不過後來很快就取消了,85後的人對這些都沒什麽切身的印象了。
那時候南京的小巷子,住著我們的家人和鄰居,早晨的炊煙彌漫在街上,洗漱聲說話聲做飯聲,叮叮咚咚混合在一起,柴米油鹽的滋味,直到現在都沒有散去。
那時候江浦還不叫江北開發區,孩子基本都是散養,上學放學自己排著長長的隊伍有說有笑的回家,作完作業後,也沒有培訓班,剩下的就隻剩下玩兒啦,走街串巷、打彈子、看小人書、滾鐵環....圖為江浦東門大街,現在的文昌路實驗小學。
那時候的南京,穿在寶寶身上的毛衣,還有布鞋帽子和手套,都是媽媽一針針織出來的。
南京1980年代交通
那時候,滿街都是拖著大辮子的公交車,如果遇到拐彎處,還會擦出火花。有時候小辮子會掉下來,老司機就下車把小辮子重新搭上再開車,像這種大辮子電車,一直到1996年淘汰,如今我們隻可以在河西運行的無軌電車上想象當年“大辮子”穿梭在城市街道的美好景象了。
那時候坐火車,要不是綠皮火車就是那種硬座火車,從西安到南京隻需要20塊錢。
那時候自行車是大家忠實的朋友,放學時,總有爸爸在學校門口,騎著笨拙的自行車接孩子回家。坐在自行車上,摟著爸爸的腰,覺得又威風又安穩。
那時候,南京的出租車是這種拉達轎車。現在看起來有點土,但是當時卻是風靡全國。車身上的TAXI的標誌,頗為時髦。隻不過普通市民出門,根本不舍得打出租,大部分還是坐公交。
那時候的交通沒現在那麽方便,大人們去武漢、重慶、上海、南通什麽的,都在中山碼頭的四號碼頭坐船去,從候船大廳走過去,就能看到大大的數字“4”。長長的江邊路都是拖著大包小包的旅人,隻是後來人們都習慣了乘坐飛機和高鐵,曾經繁華的老碼頭,再也很少能聽到嘹亮的汽笛聲
那時候,南京城的不少地方和鄉村沒有多大區別,比如像賽虹橋,除了陸路,還有水路,秦淮河上你能看到跑運輸的船。
1980年代的南京車馬慢
那時候人少,車馬也少,交通幾乎不堵塞
北極閣左麵的高樓,可能是鼓樓電信大樓
那時候,機關大院是孩子們課後的天堂
那時候的水,很清。
那時候的晨曦,寧靜得醉人。
那時候的生活節奏,很慢很慢很慢
那時候,中山裝還是主流服裝。
那時候,南京真的是藍鯨。
那時候的我們,笑得那麽甜。
隻是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南京,我們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