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張照片都是年代的縮影
每一個人物都是時代的產物
每每看到這些照片
都會讓我們在現實與記憶中穿越
這就是北京影像
下麵大家就一起來一次穿越
看看過去幾十年的北京發生的變化
簡直是滿滿的回憶啊!
70年代
幾輛機動車點綴在寬闊的馬路上
▽

位於前門老火車站前的公共汽車站
那會公交車是人們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
▽

虎坊橋南大街偶爾經過的卡車車隊
遠處高樓應該是前門飯店吧
▽

當時長安街兩側的建築物屈指可數
路上的車輛即便再多,也不可能擁堵
▽

這張「資產階級情調」的作品當時受到了批判
▽

觀看的人離跳舞的人遠遠的
時而還能聽到幾句帶刺的評論
▽

戴蛤蟆鏡保留鏡架上作為進口貨標誌的商標
曾是70年代末北京街頭和公園的一道風景
▽

北京街頭最早出現的一幅最大的美人廣告
當時這幅手繪廣告的視覺衝擊力極大
▽

羊剪絨帽子、大拉毛圍巾、軍大衣、進口蛤蟆鏡
一度是北京時尚青年的最愛
▽

那會年輕人結婚辦理結婚證時
可以領取購買一件家具的票證
憑票證領號排一夜的隊
就可以買到一件家具
▽

東單路口東北角
▽

冬天采冰夏天用
那會沒聽過「冰箱」這詞兒
▽

西單菜市場
▽

人民大會堂前
隻有好學生才能入的方陣
▽

米市大街前的東風蹦蹦
▽

那前兒的靴子隻有演節目的配穿
▽

四周還是一片低矮
▽

1976年唐山大地震
北京搭的地震棚
▽

頤和園的茶水部
▽

那個時候學生都要參加學農勞動
▽

那會的菇涼
還帶著毛主席章
▽

那會人們衣著顏色單調、樣式樸素
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比較慢
▽

一位農民在天安門廣場賣蘿卜
但是沒人管
▽

天很藍,大街很清淨
馬路寬敞不擁擠
▽

報廊是過去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
▽

荷花盛開的夏季
人們在小橋的攀談著
浪漫而美好
▽

六一節匯報演出
孩子們的笑臉溫暖人心
▽

馬路上的二八自行車
透露出了老北京的年代感
▽

街上,人來人往,街道清淨而美好
▽

藍色卡其布衣帽是70年代人們著裝的潮流
▽

過去的百貨店門口,人頭攢動
▽

上學的孩子們
女孩子們花棉襖、紅頭繩
男孩子們深色棉襖
▽

集體運動,跳皮筋
▽

北京站還掛著老主席像
▽

這樣的「三輪車」早就不讓上路了吧
▽

一位小腳老太太在孫子的攙扶下過馬路
▽

80年代
幾輛機動車點綴在寬闊的馬路上
北京市首座人行過街橋「西單人行過街天橋」
90年代初西單商業區改造
老橋被裝有扶梯的新橋取代
▽

王府井南口
畫麵左上方位置是現在的東方廣場
▽

這種場景70後、80後和90初的都經曆過吧
你們是跟我這兒拔份呢?還是想岔架?
真不局氣!
▽

「北京板爺」
那時的天安門前
三輪車是可以通行的
▽

知道新華街是哪麽?
就是現在的和平門站
老宣武的應該知道吧
▽

宣武門一帶的街景
除了電車及公家的車之外
私人一般沒有汽車
街上更不會出現堵車
▽

東華門個體經營的夜市小食檔
相當簡單,一個燈泡就照亮整個排檔
▽

西方文化開始進入中國
大柵欄電影院前貼出
美國金發美女穿上比基尼的電影海報
▽

繼可樂之後
咖啡也於80年代中打入傳統食店
▽

衛衣、牛仔褲、白色皮運動鞋
是那會年青人的時髦裝束
▽

攝影發燒友最好的裝備
當時數碼單反還沒出現
▽

北冰洋汽水
北京人難忘的味道
難忘的記憶
▽

公園裏的老年迪斯科
▽

改革春風吹來的蛤蟆鏡和喇叭褲
▽

但對於出生在80年代的人來說
這是一份多姿多彩的童年記憶
▽

那時候能買到一台黑白電視機
可是非常值得誇耀的
▽

雖然看起來很笨重
但相當於現在一輛幾十萬元轎車價格的摩托車
▽

每逢開春
中小學就會將課間操改為在學校周圍跑步
▽

那會隨處可見這種頭戴紗巾的姑娘們
大風給她們出行、臭美都帶來了麻煩
▽

這種便宜座位又多的小黃「麵的」
讓出租車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不但能擠進好幾個小夥子
更能放下自行車、電視機等大件物品
▽

80年代多是簡單的國產漫畫
那時還沒有七龍珠、灌籃高手
但孩子們還是看的很開心
▽

貨品雖然沒有現在全,但是質量很好
那時的人們沒有太多的心眼
生產的東西很耐用
▽

那時誰的家裏要是買個這樣帶鏡子的櫃子
心裏感覺特驕傲,特美!
▽

那時的服務意識還不錯哦
▽

那時人們好像都覺得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
▽

那時候小朋友最喜歡的衣服是警察製服
乘著這種當時非常流行的座駕
和父親去天安門廣場是周末最快樂的事
▽

那個年代打電話的人最多的是這兩種
談業務的大老板和談戀愛的小姑娘
▽

1987年的前門
第一家肯德基開業
▽

當年的337路公交車
是北京西邊居民進城的主要交通工具
現在這趟公交車依然在長安街服役
▽

這個廣告牌是當年對高大上和科技感的完美詮釋
那時候電腦、電視、冰箱、空調都是尖端科技的代表
▽

90年代
一個小姑娘在模特兒麵前學模樣兒
▽

胡同兩側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個體餐飲中間
是一輛「開往春天」的三輪車
▽

外匯券能買到不常見到的「好東西」
▽

有學問的人都講究奔書市淘寶
為的是能淘到絕版書、便宜書
▽

一家火爆的美發廳和一群愛美的人
▽

球迷在賽場打出國安隊
曹限東、高峰等球星畫像
▽

高樓已經逐漸崛起
▽

現在友誼商店的巴斯羅繽當年是星巴克
▽

俯望北京
看到最多的還是平房屋頂
▽

摩奇的桃汁
小時候出遊必帶的飲品
▽

當時的旅遊業已經開始盛行了
▽

街邊賣飲料冰棍的老奶奶
那個年代,老人們都喜歡帶這種白帽子
▽

街上大多還是電車
▽

街邊的熟食小店
▽

小女孩的連衣裙、塑料涼鞋
都是90年代流行的
▽

「師傅,剃個頭」
「好嘞,兩塊錢」
▽

BP機和大哥大開始流行了
▽

學校開始有了電腦課
進機房還要穿鞋套
▽

那個年代
孩子們的童年是快樂的
▽

肯定記得這種公交車票吧
是不是小時候也經常收集呢?
▽

爐子上的烤饅頭
小時候特別愛吃
▽

現如今已不複存在的崇文門菜市場
▽

那時還沒有歡樂穀
北京遊樂園是孩子們最喜愛的地方
▽

不知從何時起
孩子們手裏都有了這個玩具
▽

那時還不喝可樂、雪碧
隻愛喝北冰洋
▽

把葉子揪了
選一個有韌性有勁兒的根兒跟人對拔
▽

老北京的2號線
3塊錢一張票,還有地鐵月票
▽

那時的北京真是讓人懷念啊
還好有這些老照片
記錄下了近幾十年北京的變化
現在的北京,發展得越來越國際化
曾經的老北京
隻能留在我們的記憶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