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恩的相機對準了一戶宅門,拍下了一個完整的長鏡頭。
起先有挑擔貨郎在宅院門前逗留,還送一小孩點吃食,當小孩坐在石台上吃得津津有味時卻被走出門外的男戶主趕走了。戶主瞧貨時,過來一位相識,或許有些日子不遇了,他們彼此屈身兩次請安問候,然後一起打量並議論著這位相識手中的鳥兒。
這廂有禮了
也許您看到這一幕時,會想到根據老舍同名經典話劇改編而成的電影《茶館》裏的情景:久別重逢的老旗人常四爺和鬆二爺兩位老哥倆兒在改良後的裕泰茶館巧遇。鬆二爺欲與常四爺互行請安禮,二人卻被王掌櫃請入座。可是,鬆二爺沒等坐下,卻轉過頭來倒給王掌櫃請起了安。“王掌櫃,你好?太太好?少爺好?生意好?”每問一次好,鬆二爺都要屈一次身;而王掌櫃每回應一次“好”時,也對應屈幾次身來作為回禮。
在清代,請安是常禮,滿漢皆用,但對滿人來說,出於習俗,請安會使用得更多。日常生活中如遇較自己輩分高、地位更尊貴者時,以下對上的請安被稱之為“打千”。但平輩或老熟人見麵,尤其久未謀麵的,也會相互行請安禮以作問候,這是出於對彼此更多的尊敬。當一方向另一方打千時,對方也同時“打千”,即“答千”。
男子請安時,先端正姿勢,如“立正”的樣子,然後向前邁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頓;眼平視,不能低頭、揚頭或歪頭;雙肩平衡,不能彎腰,左右腿的間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邁的自然距離,不可向後蹬腿。
打躬作揖禮
接著,片段中戶主的另一位相識出現了,在行禮打完招呼後,對方問戶主眼前的這位是誰?戶主旋即介紹他們兩位認識,於是這二人相互行禮完便各自而行了。這一環節他們所行的都是打躬作揖禮。
打躬作揖即彎身抱拳行禮,這是漢族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禮節,在清代日常生活中仍使用得特別普遍,滿人入關後受漢人影響也沿用。與西方的握手禮相比,這種禮節衛生、方便、優美,甚至可以避免因握手產生的一些尷尬。
作揖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用法,右手在內,左手包於外上稱為“吉拜”,常用於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凶拜”,一般用於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於其上是“吉拜”。
又來了個遛鳥的(“鬆二爺來了”)
片尾,戶主繼續瞧貨,從他身邊過來一位著旗袍的滿人婦女,與迎麵而來的一位提鳥籠的先生相互行請安禮致意,然後也匆匆而過。戶主進院了,貨郎依舊在院外駐足,周邊人來人往,此時有挑桶的進院,不過一會兒就出去了……片段到此完。在清代,女子請安姿勢與男子同,隻是左右腿的距離要近,動作幅度小,雙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清代,由於滿人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入主華夏,這導致了滿漢文化、習俗的相互影響和吸收。無論滿人還是漢人,在日常禮儀中都能看到彼此民族的烙印。
筆者認為這個早期的無聲長鏡頭片段不排除有攝影師擺拍的可能,因為從畫麵中眾人的行走路線就可以看出:人們大都是貼著牆,從貨郎跟前走過,而貨郎背後的大片空地即觀眾眼前的那塊空間卻沒有人通行。
由此可見,為了畫麵構圖美觀,早期電影運用了場麵調度。通過觀影,我們可以感受到卡恩有著想用鏡頭來記錄一些東方禮俗的目的,這一片段具有了人類學紀錄片拍攝的雛形。
見麵鞠躬
不過,該片段呈現的內容豐富,充滿了生動的民間生活氣息。如果您曾在胡同裏住過,即使過去了一百多年,清人的那套禮俗早已煙消雲散,想必您看完該片也會倍感親切的,似乎覺得就像昨天發生在身邊的圖景一樣,讓人重溫,讓人浮想,讓人回味……
知曉並遵從禮俗,尤其對於當時的士紳階層來說,是教養的體現和身份的象征。現在流行的西式禮——鞠躬和握手,在清代時飄洋過海傳到中國,經過漫長的曆程,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作為正式之禮在中國流行,而我們的那些傳統禮俗卻被取代和遺忘了,隻能在這些珍貴的老影像中一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