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小書”
為何稱其為小書。是書小?是給小人(小孩)看的?恐怕至今還未曾弄明白。 據說舊時(解放以前)連環畫隊伍的培養是師傅帶徒弟,連環畫的製作程序是師傅“拗殼子”(畫人),下手“著布景”(配景),學徒“著花頭”(填衣服上的花紋),編故事的配文寫說明,口白,如此一個周轉,一幅圖畫從畫到文字就完成了。學徒,就從這周轉中學到了本事。
畫鉛照
畫鉛照,就是憑照片據“九宮格”放大,用炭金粉擦筆方法畫成(月份牌畫也是用此法先處理人物和景,爾後鋪色)。 舊時,在祭奠儀式上,大不見懸掛亡者遺像而多用靈牌,但喪事辦過,需要有幅故去的人的像以作紀念。可是人不在了,無從攝影,隻得依據留下的照片,放大畫成鉛照。
廣東人賣橄欖
舊時上海,串街走巷賣小吃食品的。不僅種類繁多,並且各有地方特色。如山東人賣高腳饅頭。蘇北人賣“老虎腳爪”“草爐餅”;本地人賣白糖梅子;廣東人賣橄欖,菱交(音)糕……在眾多的叫賣中,要數廣東人的賣橄欖最特別。賣橄欖的,挎一布做的大口袋。這不特別,然而提的一把胡琴卻很特別,他的琴筒與平常的胡琴不一般,是用火油箱(煤油桶)做的,拉不出複雜的聲調,隻會Gang Li Ge Gang Gang,但雖單調,也不甚好聽。然而粵味濃濃。
拉洋片
拉洋片,俗稱西洋鏡。在40年代時,尚有所見。 這種玩意,有大有小,小的單開。一張畫片寬度。前後數張重疊,上下拉換。最大型的。餘見過有四張畫片寬的,左右各站一操作者。右推入,左抽出,上排推出,下排插入。如此交替更換畫片。無論大的小的,均需一人敲鼓擊缽打鑼,高聲吆喝:往裏那個看來,往裏那個張啦,要看……這最後給看的畫片,從不在上排暴露,藏在下麵一排待最後才得顯示。這幾張畫片,絕對的兒童不宜。
拋頂宮
“拋頂宮”就是搶別人頭上戴的帽子,是馬路癟三的惡行。至於為何將帽子說成是“頂宮”,不詳。
賣凝刨花
這個東西,阿拉寧波人叫NI頭樹。在上海叫Ning刨花,對前一種叫法,我寫作凝刨花。兩種叫法雖有點區別,意思則甚相似,均表達粘附凝結之功效,這種粘頭樹、凝刨花,在摩絲發明之前,除燙發女人之外,於梳發髻的婦人之中,欲使頭發平服光亮,此物不算唯一也當屬最佳之定型劑。
擺渡
女裁縫
女裁縫,有人以此糊口,這也算是有種行業。 女裁縫,有人要她做,付給工鈿,僅在此時才算得了職業。沒有人要她幹活時,她就不具有這一專業身份。因為他不像泥水木匠,沒有活幹時,仍然是泥水木匠。社會的分工很明確。
清道夫
上海的馬路有專人掃,向來幹淨。幾條主要馬路當然必須幹淨。因為這是上海的“門麵”。有的小馬路也比較幹淨,就以我住屋所在的馬路來說,現在雖比以前差了些,但憑心說還算是幹淨的。馬路幹淨可以說是上海的一種好傳統.
拿摩溫
拿摩溫是英文Number One的音譯,意思是:第一號“。《辭海》裏這條的注解是舊中國工廠中工頭的別稱。原先隻用於帝國主義在上海設立的工廠中,以後上海的華商工廠也有沿用此名稱的。
康白度
康白度是葡萄牙文(Comprador的音譯),《辭海》裏的注解是“買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家市場上服務的中間人和經理人。原指歐洲人在印度雇傭的管家。在“買辦”這一條有的地方還解釋成:洋商經紀。
“黃牛”
未有文字,敬請諒解。望各位看官補缺,萬分感謝。
掮客
“黃牛”靠倒進倒出賺錢;掮客也是靠掮進掮出牟利。與“黃牛”比層次較高,專業較為固定與明確。比如:他們的交易場所多在茶樓,並且各家茶樓都成幫分業,不是像“黃牛”那樣在路邊弄口活動,他們各有專業有一攤進貨出貨的聯係網絡。當然這些是大掮客。一年裏隻要做成一、二筆買賣,就可以闊綽一年了。即使是蹩腳的一檔,也是靠孵“老虎灶”茶館,弄進弄出過日子。掮客關注的是落市貨,剩餘物資,關門關廠處理的設備存貨或原材料,甚至廠房機器。他們豎著兩隻耳朵,睜大一雙眼睛,探聽何處有東西要脫手的上家,但真要一拍即合,件件掮成卻是不大容易的。這就靠頭子活絡路道粗,才能捧牢這隻飯碗。
書畫掮客
掮客是不需本錢的,玩“空手道”賺利的角色。在過去的上海,五金掮客、房屋掮客、古董掮客……書畫也屬商品,就有買進賣出,從中有利可圖,由此就產生了靠這吃飯的書畫掮客。
黃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