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將心靈安置於宗教信仰上。(網絡圖片)
許多人的精神寄托是宗教信仰,有人則是尋找到一生的嗜好,能夠讓他安置內心,不再惶惑不安。然而,生命的際遇難料,有時候人往往在遭遇到打擊時,改變了性格、興趣、生活型態,甚至是最終的精神寄托。例如,將全身心寄托於宗教信仰上的人,可能會由每天燒香拜佛又念經的虔誠者,轉成為怨恨神佛,內心飄蕩且空虛之人。
人遇到困頓、阻礙,無法順利解決時,往往不是朝對自己有利、令自己的心胸舒坦的方向去想,就是設法蒙蔽雙眼,視而不見,當作事情沒有發生一般。正念強一些的人,會往好處想,認為造成心情不悅的任何困難都是考驗,是磨練,並想方設法尋找能夠在某程度上化解部分障礙的途徑。一個人一種性格,因此在遭遇到磨難困惑時,呈顯出來的樣態與反應自然不同。不過,倘若最初的精神寄托能夠更換,豈不代表自己最初選擇的精神寄托有誤?因而造成你後來的內在出現了相當大的更動?當然,另一種解讀是,是否你自己有所誤解了?
借由“看得到”來了解因果
近日曾閱讀到兩則故事,故事中描述一位開了天目的人,他從不騎乘驢子,原來是他看到驢、馬、牛等牲畜的前生,多是由人所轉生來的。正因為他“看得到”真相,因而內心有所戒慎,知道什麽事情不該做,行為有依據,照規範行事。
另一則故事是,有兄弟三人具備天目能力,有一日他們的父親過世了。幾年之後,他們上市集時發現了由父親轉世的驢子,他們本想將驢子買回,但轉念一想,父親是因為欠人家東西不還,下世變成驢子來還債,此債勢必得還清,那麽理應讓牠將債就此還掉。三兄弟最終決定不幹涉牽涉了因果關係之事。
這是具備天目能力,能夠觀看到隱伏難解的前世因果之例。一般大眾多半是無法窺探到前世因果,無法憑借雙眼知道真相,多半隻能憑借感覺心情、常理與普世價值行事。
佛法隨世俗所牽掣、更動?
小時候曾聽過,原本信奉神佛的人,在因為遭遇親人離世或遭逢困頓而突然性情大變,成為不信神佛者,不僅不再燒香禮佛,還摔碎了神佛像,內心對神佛有所埋怨。其實,佛法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因為你一人的喜好、作惡行善就能夠更換它的標準的。佛法本是宇宙之法理,是不變的真理,倘若能隨朝代世代更迭,或準則能夠隨意忽高忽低,豈是引領眾生百姓尋得心靈升華與解脫之法。
因此,當有人遭受身體病痛折磨,或是遇到無法掙脫的愁悶鬱寂而選擇前往寺廟或道觀,尋得脫困之法卻又不得解脫時,若因為不理解不曾行惡事的自己竟會遭遇這樣的苦楚,內心開始生發埋怨,開始控訴神佛不公,為何不想想,你從向神佛祈禱的虔誠之姿,轉換為怨棄信仰,造成你心態轉變的主因是為何。是不是因為你認為神佛沒有幫助你,讓你“如願”,所以就是代表神佛沒有傾聽到百姓的心聲,沒有遵照百姓的念想而行?看到行惡之人居然能夠享受清福,坐擁佳績,這就是因為神佛罔顧眾生的期盼與佛法不公,理當背棄呢?
當然,心生埋怨也屬正常,但是佛法真會因為利益與階級等俗世觀念所牽掣嗎?換個角度想想,遭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其中牽扯的並非一世之渺,而是累生累世的種種因素。遭受痛苦,難道不是在償還以前所欠下的債嗎?作惡者卻能安然享受,這難道不是在消耗自己以前所積累的福報嗎?
我們總是以眼睛看到的人事物在解讀這個世界,並將心緒置放其中。殊不知,這其中難解難了的前世因今生果,非凡夫肉眼的我們所能夠解析得透的。當遇到觸及到心靈的問題,導致我們開始對信仰產生懷疑與質問,而動搖不止時,我們都該好好學習,反顧最初之所以選擇此信仰的原因為何,以及促使我們開始產生疑慮與搖擺不定的原因又為何。或許,能夠讓我們借此看清楚盲點在哪,同時更加堅定信念,不再擺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