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網絡圖片)
軒轅黃帝被稱為華夏的“人文始祖”。傳說中的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統華夏,“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以德教化百姓,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代無論天文、地理、政治、哲學、醫書或是養生之書等,多依托黃帝以傳道。
德厚載物 有德者天佑神助
相傳黃帝生下來兩個多月就會說話,十歲時就對當時情形有相當了解,明了自己的責任,注重修身積德,長成後更是個聰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後,看到當時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誅殺無辜。為了拯救人民,他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但蚩尤憑借妖術,黃帝之兵不能前進。於是黃帝在瓊林台虔誠向上天祈禱,請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給黃帝玉符,然後就通天達誠,感動天帝。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授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等,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黃帝在神兵的幫助下克伏了蚩尤之黨,平定四方,天下始歸一統。
製定天文曆法
黃帝觀測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製定曆法,劃分星度為二十八宿,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教百姓造屋室,築城邑,以避風雨;播百穀草木,開辟園、圃,發展農桑;製造舟楫、車、指南車,奔馳道路,方便交通;他的妻子嫘祖教民養蠶、抽絲和織錦,以製衣服;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天文曆法方麵。司天的官的主要職責是觀測天文,在那時特別重要,為農耕的指導者和自然的預測者。史載“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羲和推測太陽的運行,常儀推測月亮的運行,臾區除了記載星辰天象,預測風雨陰晴以外,還要看星光的昏明,流星,隕星,來推測是祥瑞還是變異;看雲的色彩、形狀,風的方向、猛緩,來斷定什麽事要發生。因古人認為天人相應,人做善事,天降吉祥;人做惡事,天降怪像,人有災禍,因此要及時修正人的行為。除此以外,黃帝使大撓作甲子,以甲、乙等十天幹、子、醜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環來紀時、紀日、紀年,可連續不斷,綿延永久;還有隸首作算數,定度量衡之製;容成作調曆等。
倉頡造字 伶倫作律
文字方麵。黃帝令擅長描摹繪畫的史官倉頡搜集、整理文字。倉頡揣摩文字,廢寢忘食,感動了神明,有鳳凰銜來神書,倉頡朝夕研讀,仰觀日、月、星、辰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像,旁觀鳥獸魚蟲之跡,及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繪寫,曆經數年,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遂成文字。成字那天,“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產生,真正是驚天地、泣鬼神,因為有文字後,“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漢字揭開了天地間的奧秘,使民族文化從此有了一個穩固的載體。
音律方麵。古人非常重視音樂,用其善化民眾,移風易俗,古帝王都以作樂為必要的大事。黃帝令樂官伶倫作律,伶倫在山穀中找到適合的竹管以作簫,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鍾之宮”,又製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並以他聽到的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後來又相應鑄了十二個鍾作樂音的標準。黃帝祭天於泰山時,親自創作了第一支樂曲《清角》,人稱天樂,曲調昂揚激蕩,感天動地,流傳後世。
君臣討論醫理,作醫書
醫藥方麵。黃帝與岐伯諸人討論醫理,作內外經,有《素問》、《靈樞》等各種醫書,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相傳黃帝後來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讚頌。史載:“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管子》)、“黃帝治天下,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卑,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淮南子》)。
黃帝帶頭實踐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據大道的規律法則創立了符合大道規則的人間法律,給人們指明精神回歸、淳德歸道之路,使道德作為人們恪守不離的思想行為準則。當時社會,尊道是社會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識,維係著仁治社會狀態,人們的心靈和行為都充滿著上善,通過修身能夠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與人為善,慈愛萬物。黃帝的豐功偉業和海納百川的精神,使人們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華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以及身為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道德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告訴人們要順天意、重道德,自覺地追求真理和實踐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