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日記

這段時間側重於記錄自己天然氣ETF的實戰
正文

量化緊縮時代的開啟,真的嗎?(轉載)

(2015-09-06 19:08:21) 下一個

這篇文章有一定水平,也容易看懂。其中有幾點質疑:

1. 央行們拋售美債,會沒有人接手嗎?未必。央行們拋美債是為了換美元,用於購買本國貨幣以穩定本國匯率。那麽把本國貨幣賣給央行們的是誰?不正是前些年美元低息時代進入這些國家的美國私人資本?這些美國私人資本是在獲利套現!他們回到美國後,要麽投入美國經濟,要麽購買收益率上升後的美債。美債不會沒有買家!

2. 過去3個月央行們拋售數千億的美債,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卻沒有上升。反而在下降!這也證明美債並非沒有買家。

3. 美聯儲要升息,難道僅僅是要升短期利率?怎麽知道長期利率回複所謂的正常水平不是美聯儲的戰略目標?

 

Sep 8th: 帶頭做空美國 華盛頓一招引爆北京真正危機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906/13955723_0.shtml?wratingModule=1_15_103

有一種觀點正在金融界越來越流行,那就是世界的經濟圖景將進入新篇章。遺憾的是,主流從業人員中,幾乎沒人確切地知道上一章是什麽內容,下一章又會是如何。

然而,某些共識還是達成了,那就是美國貨幣寬鬆政策的時代將要結束,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超高速增長(它曾支撐了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的繁榮)時期過去了。但是,我認為這個理論沒能正確理解中美的現實景況——美聯儲不會實行緊縮政策,中國也不會從世界經濟版圖中跌落。我隻是越來越擔心,這個經濟新篇章中會出現新特點。正如德意誌銀行研究員所提出的,這個新特點就是“量化緊縮”。它是量化寬鬆孿生小弟弟,不僅討人厭,渾身滿是問題,也更缺乏自律。現在,量化寬鬆行將結束,而量化緊縮正要接手入場。

在上一個經濟篇章中,以中國央行為首的很多外國央行,都積累了數量龐大的外匯儲備。去年8月,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突破12萬億美元,較10年前的水平增長了五倍多。那個時期,央行每年新增外匯儲備8240億美元。這些外匯儲備大多由中國、日本、沙特阿拉伯以及亞洲的其他新興經濟體囊獲。外界普遍認為,盡管難以量化,但仍可估計約有三分之二的外匯儲備是以美元計價的金融產品的形式存在,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美國國債。

亞洲國家曾在1997年至1998年間遭遇了金融危機,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缺乏足夠的外匯儲備來幹預市場,故而其貨幣最終遭遇大幅貶值。新興市場國家將外匯儲備積累稱為“偉大的積累”,就是為了讓自己不再遭遇類似震蕩。央行們希望,通過持有大量外匯儲備,而有能力在公開市場買入足夠多的本國貨幣,以阻止本國貨幣幣值大幅下跌。這種積累,也被新興市場國家用作管理匯率,以及避免本國貨幣兌美元出現大幅升值的一個主要手段。但過去幾年間,美聯儲實行量化寬鬆和零息政策,美元實質上已經出現大幅貶值。

各國央行穩步增持美國國債,讓美國獲取了巨大利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政府赤字嚴重,不得不發行數萬億美元的債券。如果沒有新興市場國家買入美國債券,美國的債券市場長期利率會高出許多,從而讓美國經濟的複蘇之路更加艱難。此外,如果其他國家央行不大舉儲備外匯,美元在2009年和2010年期間的貶值也會更嚴重,從而讓美國的消費者價格承受更顯著的上行壓力。

但是, 2015年各國購買美國國債的熱潮開始慢慢消退。據彭博社數據,截至2015年3月,全球外匯儲備在短短8個月內下降了約4000億美元。花旗銀行分析師估計,過去一年間,全球外匯儲備的消耗速度為平均每月590億美元,而過去幾個月的速度更快,接近每月1000億美元。有人認為,外匯儲備下降,很大程度上源於貨幣大幅貶值的新興經濟體。由於美聯儲即將采取緊縮政策,造成美元升值,許多新興經濟體貨幣兌美元也就出現貶值。

據推測,中國領導了這場儲備拋售潮。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中國拋售了超過14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通過比利時的中間商完成,即所謂的“比利時之謎”)。中國股市暴跌,也引發大量資本流出中國。為應對資本外逃之後,中國一直在以拋售外匯的手段穩定人民幣幣值。

2014年底到2015年間,原油價格急劇下挫也讓石油生產國,如沙特阿拉伯,對美國國債的興趣大減。他們不再需要將出售石油所得的利潤轉變為美元,以阻止本國貨幣因石油價格強勁而大幅升值。這樣的情景也適用於俄羅斯、巴西、挪威和澳大利亞。他們的貨幣一度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升值。

德意誌銀行的分析師認為,各國拋售外匯儲備的趨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然而,市場上很難出現新的買家,來替代這些外匯儲備拋售國。而外匯儲備買方和賣方之間的此消彼長,則會降低債券價格,提高債券收益率(債券價格與收益率呈反相關)。花旗集團估計,新興市場國家每拋售5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會讓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承受增加108個點子的壓力。這意味著,如果中國拋掉手中的1.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美國的利率就會高出2%。這種利率上升,會讓美國經濟和美國國債處於幾年來最不利的境地。

美聯儲通過其備受關注的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s rate)設定隔夜利率(聯邦基金利率自2008年以來便一直保持在零的水平)。要控製遠期利率,美聯儲就要在公開市場上購買長期債務,這個過程即為量化寬鬆。買入長期債務的過程可以推高債券價格,壓低債券收益率。量化寬鬆持續一段時間後,外國央行或其他大量持有債券的機構,就會大規模拋售債券,這個過程謂之量化緊縮。

美聯儲主席耶倫曾暗示說,美聯儲希望讓當前的美國國債到期而不進行延期,但這卻有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這樣做的目的本是,讓美聯儲4.5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回歸到金融危機前的約1萬億美元的水平。這意味著,除了給被外國央行拋售的美國國債尋找買家外,美國財政部可能還要為那部分即將到期但不會獲得延期的3.5萬億美元國債尋找買家。聯儲說,他們希望在未來十年內,將債務水平降下來,這意味著美國每年要減少7000億美元債務。這個水平略低於每個月600億美元(或者說,比聯儲通過買入債券而實行量化寬鬆的每月850億美元債券的水平,隻少了一點點)。鑒於央行拋售債券的嚴重性與艱巨性,以及美國國債的極低收益率,我不敢想象會有私人投資者願意接盤。

因此,即使美聯儲很明顯地正準備提高短期債券利率,長期利率仍有可能受到聯儲控製範圍之外的力量推動,走向更高水平。這會嚴重損害美國經濟的健康,而現在已有很多信號表示近期經濟增長乏力。就在本周,最新發布數據顯示,美國工廠訂單同比已連續第九個月下降,本月降幅達14.7%。從曆史上看,這種結果隻在衰退期,或在走向衰退的時期出現過。

剛發布的八月份就業報告,被認為是今年來最重要的一份報告。如果美聯儲的窘境仍然沒有改善的話,這將是美聯儲是否會在九月份做出加息決定的最重指導因素。盡管八月份美國的整體失業率下降至5.1%,但實際出爐的招聘工作崗位數目隻有173,000個,遠低於外界預期的最低水平。私人部門招聘不足,製造業工作崗位數量減少,勞動參與率仍停留在197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因此,即使美聯儲暗示他們仍打算加息,耶倫期望的所有情況都不足以讓她做出加息決定。這些都導致了市場上不確定性的增加,以及美國國債的長期投資在海外市場上更有可能遇到麻煩。

量化緊縮的到來,會讓貨幣政策在更長的一段時間裏遭遇不利形勢。當然,聯儲現在能用來對抗國際量化緊縮的唯一工具,就是在國內推行新一輪量化寬鬆。這意味著,美聯儲不僅要擱置讓資產負債表瘦身的計劃(從它被宣布的那一刻起,我就不認為它具有可行性),而且還要推出第四輪量化寬鬆,看到其資產負債表膨脹到10萬億美元。不過,這些逆勢而行的貨幣政策,終將讓美元走向覆滅。(克克/編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