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懷著極大的興趣一集不拉的看完了電視劇《偽裝者》,真是一部精彩又刺激的抗戰特工劇。對於劇中故事人物,我最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的是明樓。劇中他是汪偽政府要員
扮演明樓的演員靳東對采訪的記者曾說:"《偽裝者》
除了劇中展開的那些故事,那麽曆史上袁殊究竟是怎樣的一位真實人物?
根據查到的資料,袁殊是人類間諜史上罕見的五重間諜中共情報係特工,中統、軍統,侵華日軍以及青紅幫的五重身份。
總體上袁殊的多種身份是以為中國共產黨服務為主的。在上海做特工期間袁殊在中共組織中的上司是潘漢年。1937年8月中共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建立了抗日
關於袁殊的一些具體情況,資料有如下記載:
原名袁學易(1911-1987),生於湖北。在上海讀書時曾參加了五卅運動並改名袁殊。
中共身份:
1927年,袁殊參加北伐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18師政治,部連指導員後加入了國民黨,1929年,袁殊留學日本專攻新聞學,接觸了一些進步思想,並於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共
國民黨特工身份:
1932年進入軍統,由於袁殊與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特務頭子吳醒亞是同鄉,表哥賈伯濤還擁有黃埔一期畢業生的身份,因此袁殊接到了打入了國民黨特工組織的指示。後來他在吳醒亞介紹下,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通訊社之一新聲通訊社的記者.
在新聞學學術領域,袁殊是一個標準的天才。他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報告文學"概念的人,他善於交際的性格也為他做記者獲得了極大的便利。期間袁殊團結了一批新聞工作者為中共的事業工作,還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岩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報機構。正由於他擁有這一渠道,袁殊的涉日消息又快又準,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過了一段時間,岩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 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這自然得到了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準。1936年他再次赴日留學,繼續為日本外務省工作。在全麵抗戰爆發前,袁殊1937年春回國,同時為中統吳醒亞,以及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特務機關"岩井公館"工作。
青紅幫:
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並開拓情報來源,袁殊於1937年4月加入了青紅幫,成為可以和杜月笙、黃金榮平起平坐通字輩師兄弟。在"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前,潘漢年重新回到上海,此時袁殊主動找到了他,認真匯報了自己近幾年的經曆,同時將一份從日本帶回的軍用地圖作為情報資料交給潘漢年,表示願意繼續為中國共產黨工作。從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袁殊在潘漢年的導演下,成功地演出了一場場出色的情報戰。
軍統特工身份
抗戰爆發後,戴笠一時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又與日方頗有聯係的人,通過杜月笙推薦,親自登門拜訪袁殊。袁殊經過請示潘漢年得到指示答應戴笠的一切要求。這樣,袁殊獲得了軍統的身份上海區國際情報組少將組長,後來他還出麵組織了“興亞建國同盟”儼然成為了一個漢奸小頭目。這樣,袁殊湊齊了共產黨、國民黨中統、軍統、日本和青紅幫的五方背景,成了五麵間諜。
在“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於度外,深入日軍陣地偵察,把這些軍事情報統統提供給了潘漢年,部分情報也在經過選擇之後交給了戴笠;而在上海淪為孤島後,袁殊奉潘漢年之命(表麵則是戴笠之命)留了下來,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與槍殺臭名昭著的漢奸,率領軍統特工成功炸毀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
此後,袁殊通過各種關係,大量獲取日本情報。自然,他先向潘漢年匯報,然後,有選擇地向國民黨方麵匯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另一方麵,袁殊打著“岩井公館”的招牌,利用岩井英一的錢為黨組織設立電台、提供活動經費,“岩井公館”幾乎成為了中共的情報工作據點。
後來,袁殊又擔任了一係列偽職,如清鄉政治工作團團長、江蘇省教育廳長、清鄉專員以及偽保安司令等等,與此同時,袁殊的情報工作日益老辣。與對待國民黨方麵一樣,袁殊交給日本人的情報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都可以通過公開途徑找到,全都沒有特別的情報價值。
袁殊從日本人那裏獲得的重要情報有:1939年英法企圖犧牲中國對日妥協的遠東慕尼黑活動、
一言以蔽之,正如劇中所展示的,當時的袁殊雖然公開背著“漢奸”的罵名,但他卻在隱蔽戰線為抗戰事業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他擔任日偽職務期間,沒有做一件危害人民的事,而是盡量保護和營救被俘的抗日幹部。
抗戰勝利後,軍統立即任命他作了忠救軍新製別動隊第5縱隊指揮和軍統直屬第3站站長,被授予中將軍銜。這個時候,軍統依然認為袁殊是自己的得力幹將。可是到了次年,軍統才得知這個骨幹居然已經去了解放區!於是“抗戰有功人員袁殊”立即變成了“共黨漢奸”,軍統對袁殊下了通緝令,並抄了他在蘇州的家。到了解放區後,袁殊於1946年在根據地重新入黨,後任華中聯絡部第一工委主任。時任華東組織部部長的曾山親自找袁殊談話,考慮到各種因素,讓袁殊暫且改名,跟他姓曾。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因為太多的人都知道有個漢奸袁殊,要解釋清楚可不那麽容易-這也是多麵間諜最痛苦的事情。於是袁殊改名“曾達齋”,該名一用就是幾十年,直到1982年。
1949年建國後,李克農被授予上將軍銜,是唯一一位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將軍,曾擔任中共八屆中央委員,職務是中共中央社會調查部部長和中央軍委情報部部長,外交部副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毛澤東曾在接見外賓時說:“李克農是中國的大特務,隻不過是共產黨的特務"。袁殊也被調往北京,擔任李克農領導的中央軍委聯絡部副處長、中央情報總署亞洲司司長等職,負責做日美動向的調研工作。潘漢年則擔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社會部部長、統戰部部長,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等職。
潘漢年每次到北京開會,都與袁殊會麵。最後一次,即1955年,袁殊到北京飯店看潘漢年,潘十分傷感地說了一句:凡是搞情報工作的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中外同行都一樣。 1955年袁殊受潘漢年案牽連,被捕入獄判刑12年;1967年刑期剛滿,正值文革,再度又被關押了8年。1971年,袁殊在秦城監獄寫下“豪情自負忘生死,毀譽一生甘自羞”的詩句。1975年期滿,仍被解送到另一個勞改農場就業。在監獄中袁殊翻譯了大量日文書籍,寫下史料性的傳記《大流氓杜月笙》, 並且仍然關注著黨的情報事業,寫了將近八萬字的《南窗雜記》,總結敵後情報工作經驗。
出獄之後,有人想為袁殊寫傳記,他搖搖手說:"不行,我的經曆都是黨的秘密,是不能外傳的。我們幹情報工作的人,隻能默默無聞地生,默默無聞地死"。 1980年, 69歲的袁殊被釋放,他向組織提出前往日本或香港安度晚年但未被允許。1982年,此時潘漢年已經逝世5年,中共中央最後決議,為潘漢年平反。同年,還被叫做曾達齋的袁殊被宣判無罪,折價歸還財產,承認其黨齡開始於1931年,按照相應的待遇安排住房等。袁殊這時提出,要求恢複原名,理由是“用袁殊這個名字沒什麽可恥的”。潘漢年被徹底平反後,年邁的袁殊去了潘漢年家鄉悼念早逝的戰友,寫下了《履痕重印江南路》的文章。
晚年他回憶幾十年曲折多變的經曆,精神時時受到折磨。1987年袁殊病重,精神失常,時常嚎啕大哭,同年袁殊在病痛的折磨中病逝於北京,享年76歲。骨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抗戰時期袁殊做出重大貢獻:
1. 1938年夏天,在上海淪陷和南京大屠殺後,袁殊運用軍統身份組織了"抗日秘密行動小組“; 並親自領導策劃行動小組引爆位於虹口本田紗廠後院的日本海軍軍火倉庫,此舉行動小組和袁殊榮獲戴笠嘉獎;
2. 在汪偽政府任職期間,袁殊想潘漢年提供了大量有關日偽的重要情報,例如日偽戰略方針,蘇南日軍的兵力部署,日偽清鄉的行動計劃和清鄉的重點區域劃分等等
3. 在鎮江口岸建立了由江南通往蘇北的中共地下交通線,暗中保護潘漢年等重要幹部和民主人士到達蘇北解放區
4. 1941年,香港淪陷後,參與中共轉移在港從事抗日文化活動的愛國知名人士及中共黨員的救援行動,袁殊利用日特方麵的關係派專人專車公開從香港接出包括楊漢生,蔡楚生,張唯一等人在內的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及家屬,並用大筆錢款分辨作了安頓。
5. 抗戰勝利後,袁殊把日軍岩石井公館所屬10多個單位價值近千萬元的財產集中起來,避過了國民黨接收人員的偵察全部交給了中共地下黨,又把岩井公館的一棟房交給《新華日報》作為社址,所屬印刷廠的廠房和器材都交給這個報社使用。
6.當夏衍受黨指派來上海創辦《建國日報》缺少經費期間,袁殊又把岩井公館的三大卡車的新聞紙,油墨等物品送給了《建國日報》社.
下麵是央視官方有於袁殊的紀錄片 - 百戰經典 五重間諜袁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