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瑗在30多歲才結婚,第一任丈夫婚後2年多,文革中自殺。有些事先不說。若幹年後,楊居然讓女兒嫁給一個帶著18歲兒子的男人,除了兒子,還有個女兒。然後,錢瑗是不會做家務的,後來繼子的回憶中,也看不出任何錢瑗和丈夫的感情互動。所以,錢瑗的婚姻,我真的挺好奇,她為什麽要嫁啊?既然嫁了,怎麽沒有跟丈夫繼子繼女算一家,反而跟父母繼續算一家?《我們仨》中,有女婿什麽事麽?這樣的家庭模式正常嗎?我是覺得不正常,大概我是俗人,家庭美滿,天倫之樂,其樂融融是我的理想。而楊絳筆下的家,我隻覺得冷,倒不是冷漠,而是清冷。也許因為受不了這份清冷,所以楊絳用文字來麻醉自己,讓別人相信的同時,自己也相信了。
一個蠻奇怪的家庭,一個並不幸福的女兒,楊女士用手中的妙筆,居然生花出現代知識分子家庭的典範,真是寫戲的人才啊,那麽大年紀還寶刀未老。
不要說有很多評論讚賞,評論這個東西,看看就好,難道還不知道文人間的“捧場”麽?隻要想想,毛新宇的字都能被評論成“樸拙而帶古意”,還有什麽事是不可能的?
事實還是最基本的,事實上,楊女士的家庭生活,基本在知識分子的平均線之下,不是說物質待遇,而是最基本的人倫常情,說得刻薄點,大人種的因,女兒品嚐了苦果,真是作孽
前段時間,因為書信拍賣,楊女士的反應,令人詫異,這也叫淡定?裝的就是裝的,總有穿幫的時候。
…… 坦率說,錢瑗是個很一般的女子,甚至在一般女子平均之下。雖然她後來也在高校,也有職稱。但是,如果走近看她的生活,真的很無趣,或者不能說無趣,就是連基本的女性的要求都達不到。沒有正常的戀愛,沒有生活能力,更沒有社交能力,沒有孩子,也沒有閨蜜朋友,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是不太正常的。這個不叫“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差不多算“自閉”。籬笆上的女人好好叫比她生動可愛得多了。
而錢瑗之所以這樣的一生,父母絕對有責任的。錢楊夫婦,不是那種很有親情父愛母愛的人,雖然,楊女士晚年在書裏麵寫得溫情脈脈,事實,他們夫妻對女兒的教育蠻失敗。錢瑗1937年出生,妙齡少女的時期遠未文革,而錢家因為胡喬木的庇護日子很滋潤啊,怎麽就把女兒養成了這副樣子?
有人說,錢瑗的第一次婚姻,是因為父母想在文革中自保 ,而讓她嫁了革委會的某人。這個說法我沒有求證過,但錢瑗的第二次婚姻顯然是某種需要,外力因素的需要。楊絳當初居然授意女兒如此再婚,怎麽看都是很勢利無情的。然後,在《我們仨》中,有看到這位至今還活著的女婿的身影嗎?他們家的事,隱去姓名,放到籬笆上說,肯定被人鑒定為極品。然後,就是因為文字,因為錢鍾書的招牌,居然變成“淡定從容”的範例,嗬嗬,中共對輿論的掌控,真是很有一套,那些隨聲附和的文人們,也真是很會接翎子,領會上頭的意思。
對女子的評價,如果真漂亮,就直接誇漂亮,不那麽漂亮呢?可以說端莊,或者說善良,不那麽善良呢?可以說有個性,如果個性也毫無特點呢?可以說對生活從容------真的想誇一個人,怎麽都可以找出話來說。
對老人來說,我覺得“淡定從容”是一種普遍性的品質,不值一提。經曆過歲月風霜的老人,淡定從容是常態啊,就看看自己家人,看看周圍的人們,這樣的老人不要太多哦,有啥稀奇的?知識分子圈子裏,到了晚年,淡定地,優雅地,從容的,快樂的,老有所樂,盡享天倫的老人太多太多了,楊絳這麽異類的一家子,有啥POINT是值得大家在眾口稱讚的?
是抗戰烽火中與祖國的同甘共苦?錢楊夫婦因為嫌西南聯大在昆明的日子太苦所以去了日偽統治下的上海
是建國後投身熱火朝天的建設?被上層欽點他們躲近了世外桃源
是文革中的一身硬氣,精神獨立?趨炎附勢他們做得比誰都狠
好了,新時期了,還是在胡喬木的關心過問下,越級分了房,當年內部文件記錄中寫了胡對錢的褒揚,接下去的事情麽很容易理解了
然後,明明他們一家與上層走得比誰都近,好處也享受了不少。結果,居然最後偏偏要凹那麽個“清高淡定從容寧靜”的造型,這算不算矯情?
錢鍾書學問肯定有的,但楊絳肯定不是她自己說得那麽好,真正的淡定大氣,看看武則天,看看宋美齡,無字碑不是誰都有魄力立的,還是那句話:行勝於言。
錢瑗的兩次婚姻真像謎一樣。
我尊敬的一位長者因工作和楊絳有過一段交往,最早就是聽她的評論,而她是個輕易也不說別人什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