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何謂佛教?
(2016-09-30 08:49:55)
下一個
當有一天,對於生命的意義——為何要出生?活著是為了什麽?以及人死後會發生什麽事情等等——我們有了疑慮,想要解開這些迷團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表示我們跟佛教有緣了。
不過一般人對於佛教的印象,往往都會停留在表相。比方說,看到了一些類似寺廟的建築,前麵可能有掛一些各式各樣顏色的旗子,就會以為這個大概是佛教吧!又或者是,看到有人穿著比較不一樣的衣服,戴了不一樣的帽子,然後在這個寺廟裏麵進行一些,比方說掛著念珠在誦念一些咒語的時候,我們往往也都會覺得那必然就是佛教吧!又或者更有甚者,看到求簽問卜,甚至現在有些人會流行所謂的灌頂,甚至於有一些火供等等,看到這些或者是聽到這些名相的時候,往往都會以為那就是佛教。其實那都是表相,並不代表佛教。又譬如,數十年前大家常常聽到跟佛教有關的事情,就是所謂的“遁入空門”。大家對於這個事情的印象,往往都是因為在世間遭遇了沒有辦法克服的困難,所以在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就隻好選擇一個地方,然後到了那個地方之後,可以把世間的所有的事情一概都不管;這個就是數十年前,大家對於遁入空門的理解。並且,當時的確也有不少人就以為,佛教就是所謂的遁入空門,佛教就是灰色的宗教,佛教就是消極的人生;這個當然也是一種錯解。
時間到了現在,大家對於佛教又有什麽不一樣的看法呢?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是一些行善的團體。當然由於這些行善團體的積極的作為,他們幫助了社會上許多許多需要幫助的人,也使得佛教的形象在社會上獲得大幅的改善;所以難免一般人會覺得,行善那就是佛教吧!可是針對這樣的看法,我們不禁也要來問:如果隻是行善的話,那麽佛教跟紅十字會有什麽不一樣呢?特別是我們看到了最近幾年,很流行所謂的“宗教對談”。比方說,佛教跟基督教之間的對談,或者是佛教跟基督教、回教等等,好些個宗教大家聚集在一起,談所謂的怎麽樣幫助社會淨化風氣等等。如果從宗教對談的這個事件我們來看,往往會發現說,一般人都覺得宗教——那是不是所有的宗教其實都是大同小異?那就是與人為善或者勸人為善罷了!所以,這個是現在的許多人對於佛教的表相,因為行善的團體,而把它貼上“那就是跟佛教差不多的意思”,其實裏麵是差很多的。
我們要了解什麽是佛教,那我們不妨從“佛教”這二個字來看。佛教,什麽是佛教呢?我們說佛教就是 佛陀的教導。那麽 佛陀又是誰呢?
一般人所知道的 佛陀,其實可能都僅止於把祂視為是世間的聖賢,或者是一個偉大的神明,或者把祂比擬為是像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一樣。可是我們深知了佛教的這些菩薩弟子們所知道的 佛陀的偉大,是遠超過眾生所能夠想像的。比方說,我們所感受到的 佛陀,第一個是:佛陀是大智跟大能。比方說,佛陀在成佛的時候,發起的各式各樣的智慧,像比方說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那這一些的智慧,使得 佛陀因著這個智慧,也具有了無比的能力。所以,佛陀對於每一個眾生,他的宿命如何,他的業報是什麽,他的因緣是怎麽樣,他的根器是如何,往往都是完全的掌握的;也因此,佛陀對於每一個眾生的教化,都是會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為這個眾生作最好的安排;甚至由於完全平等的關係,佛陀也不會對哪一個眾生有特別的排斥,反而是每一個眾生都一視同仁的,一樣都會幫助他,希望他能夠在學佛的道路上能夠走得很順。所以,這一些的智慧跟能力,在這裏沒有辦法短時間內說得盡的。
不過,佛陀即使有大智慧跟大能力,但 佛陀跟我們說的一神教的上帝有一些根本上的不一樣。比方說,佛陀不能夠賜給哪一個眾生解脫,這個跟一神教裏麵所有人將來所受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賜與,有根本性的差異。在這一點上麵,佛陀更像是眾生的導師,像是眾生偉大的導師;因為 佛陀祂的地位就是要牽引眾生、教導眾生,讓眾生能夠自己學習著解脫,並且終有一天自己邁向成佛;所以,佛陀不能夠直接賜給我們解脫。同樣的,因為對眾生一律平等的關係,佛陀也不會選擇判定,誰應該上天堂,誰應該下地獄;在真實的佛教的世界觀裏麵,會上天堂或者下地獄,完完全全都是我們自作自受。那 佛陀所作的,往往都是在悲湣眾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走的狀況之下,盡量想辦法,按照我們所能理解的方式教導我們,讓我們能夠避免下到三惡道,比方說是避免下地獄。當然,如果我們因為福德很大上了天堂,佛陀也替我們高興;但是 佛陀也會告訴我們,天堂畢竟不是久居之地。這一些的狀況,是跟一神教的上帝有很大很大的差別。所以,如果要光是就這些來講的話,我們說 佛陀的偉大跟獨特,根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的神明,或者一切救世主、上帝等等,都完全的不一樣。
並且,佛陀也不像是有一些人講的,佛陀隻不過是曆史上的一個偉人,祂在兩千五百年之前誕生,後來出來弘法之後,然後八十幾年之後就入於涅槃了,就圓寂了;但實際上,佛也不像這些人所想的,隻是一個平凡的世間的聖賢而已。實際上,佛陀的報身現在還常住色究竟天,繼續的利樂十方的地上菩薩;佛陀的報身也是常常會在諸界現身,來利益十方的有情眾生,所以這個也是跟一般人所看的不太一樣。
我們也順便要提醒大家,按照 佛陀的開示的話,下一尊成佛的即將就是 彌勒佛。所以,從我們知道的 釋迦牟尼佛之外,下一尊佛就隻會是 彌勒佛;從 釋迦牟尼佛到 彌勒佛之間,按照正確的佛經解釋,中間是沒有任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沒有任何一尊佛會出現的。所以,如果您在外麵聽到有許多人號稱他已經“成佛”的話,建議您要回頭來比對佛經,去看看說這個是不是一個妄語的狀況。
講完 佛陀之後,我們再來看看 佛陀的教導。我們剛才說到,佛陀就是眾生的導師,所以 佛陀的教法就是所謂的佛法。那麽這個教導的內容是什麽呢?佛陀教給大家的基礎,比方說,什麽是正確的因果觀,我們應該怎麽樣看待這些因果關係;或者我們應該怎麽做,怎麽做才能保得住人身;或者我們要怎麽做才能夠有很大的福報,這個是關於五戒十善的一些事情,這是基礎。另外,佛陀也教給我們怎麽解脫。首先要認識什麽是煩惱,知道真正煩惱的來源跟它的關鍵之後,我們才能夠進一步的,談如何減輕煩惱,如何消除煩惱。這是關於讓眾生可以自己修行,自己來解脫的部分。那麽再上一層的話,佛陀還教給大家怎麽樣叫作菩提。菩提兩個字,給大家一個最直接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菩提就是我們在《心經》裏麵所看到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每一個人本來就具有的清淨本心。佛陀在這一方麵也教導大家,怎麽樣才能夠找到清淨的本心,又怎麽樣才能夠真正的見到佛性,明心見性之後才能夠讓我們真正的於諸法得自在。佛陀的教導,大致上,就是包含了以上的這些內容。
但是以上的內容,在外麵聽到說法,就很容易去判斷它到底是不是佛教呢?比方說在佛教裏麵,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名詞,比方說“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或者我們也常常聽到一些人會引用《心經》上麵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我們聽到這些名詞的時候,沒有錯,這一些都是佛教裏麵的名詞;但是這些名詞,是不是真的代表它是佛教呢,恐怕還是需要進一步的深思。因為名詞就僅僅是名詞而已,我們要知道它是不是代表佛教,還要進去看看,它裏麵的道理到底是什麽。
那為了要幫大家更進一步的厘清什麽是佛教呢,我們不妨以 佛在當年,佛在最後要入涅槃的時候,給弟子們的訓示。佛陀給弟子們的訓示有兩句話:一個是以戒為師;一個是以法為師。一個是戒,一個是法。
從以戒為師來看,因為佛戒——不管是聲聞戒或是菩薩戒,佛所製定的戒法本身就是完全清淨的戒法;所以,以戒為師這句話,佛陀一定不希望我們接近任何的怪力亂神的事情;因為,即便是在 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嚴禁弟子在不當的場合任意展現神通。所以,如果您碰到了有任何怪力亂神的現象,或者您知道有哪些道場有怪力亂神的這些事件的時候,建議您應該要盡速遠離,因為那多半不是佛教。
另外一點,以戒為師所衍生出來就是:絕對不會有任何地方,違背我們的道德倫常。這個部分請大家也要特別注意,因為我們在許多的社會新聞上麵,都看到有許多個這些事件是假借宗教的名義,然後去侵害了婦女們;這些狀況它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大家認為宗教的力量,可以淩駕於道德倫常。這個部分我們如果從以戒為師的立場來看的話,可以看得很清楚,隻要是佛教,絕對不會有任何地方違背道德倫常。
第三個,行善。行善這件事情,好像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樣的。沒有錯,行善是我們本來應該做的,佛教徒也是如此,但行善絕對不是代表佛教。為什麽呢?佛在世的時候說法了四十九年,那這些說法,請大家回去看看佛教的經典,有哪些部分在教人行善呢?有的,可是在教人行善的經典,隻占了全部經典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佛陀整個的說法,絕對不是全部都教人行善。這就表示著,我們光是行善並不代表他真正傳承了 佛陀所教的教義。另外,從菩薩六度來看,菩薩六度裏麵的話,布施也隻不過是六度裏麵的其中一度而已,其他還有五個項目需要好好的去修學。所以,從此就可以看到,行善本來就是我們所該做的,但行善是不足以完全代表佛教的教義。
接下來,以法為師。我們希望大家以智慧為先,依法不依人。也就是,今天不管您所親近的師父,不管他的名聲有多大,或者您對他有多麽尊敬,但是您對他的說法,仍然是要回歸佛經來判斷:他說的法,有沒有哪裏違背了《金剛經》,有沒有哪裏違背了《心經》,或者甚至有哪裏跟《阿含經》不符合的。至於說我們剛剛提到的經典的部分呢,的確,因為經典是從佛世以來到今天,這麽長久的時光裏麵,我們可以依循的部分;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說,經典裏麵隨著時間傳承的久遠,也不能避免的會混入一些不太正確的部分。所以,我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阿含部的經典、般若的經典或是唯識的經典,包含《法華經》、《華嚴經》這類型的經典,都是所謂的正信的經典。但是,這裏我們沒有時間跟大家詳細說明,但是希望大家先遠離密教部的經典;那密教部的經典,如果各位要修習要閱讀的話,隻有一部《楞嚴經》可以看!我們如果說能夠依 佛的經典,來作為判斷的依止的話,那麽不管上師有多大的名氣,或者我們跟上師有多深的情分,其實我們如果為自己的法身慧命著想的話,還是要回歸 佛說的經典,要對上師所說的法要一一來檢視。
最後,佛陀全部的佛法,可以劃歸為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簡單說,解脫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對治煩惱,佛菩提道就是教大家如何開悟——明心見性,然後於諸法能夠真正得到自在。
最後跟大家分享,前人梁啟超曾經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在寒冬裏麵曬太陽的滋味非常的舒服,但是“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這就是所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學佛過來的人都知道,學佛對我們的人生真的幫助太大了;甚至不隻是對這一世的人生,對於我們往後都會幫助很大,我們有深深的體會。也在這裏希望,能夠透過簡短的內容,把佛法的美好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一同來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