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算如何與中國打一場核戰爭?不勞民間戰略家費心,這樣一份傷亡以百萬為單位計的戰爭計劃,從 50 年代起便長期存在。
文|智煜
朝鮮半島再次爆發戰爭,中國出兵介入。美國空軍出動 B-47 中型轟炸機和 B-52 重型轟炸機,前者攜帶 Mark-6 型原子彈,每枚當量 6 倍於投在長崎的「胖子」;後者攜帶 Mark-36 型氫彈,當量為「胖子」近 500 倍,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直撲中國 100 多個城市:
頭號城市北京,共23個目標,城區 18 個,豐台區單列 5 個;三號城市上海,共 37 個目標;六號城市天津,共15個目標;十四號城市長沙,十五號成都,三十一號重慶,第九十七號烏魯木齊……
然後,「一擊致命,使物質與時間坍縮」。
這便是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設想「核平」中國的戰爭計劃。其中的打擊目標清單出現於 1956 年 6 月,和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其他目標統一編號,散見於總共 4600 多個「原爆點」中。
由於輻射和大火殺傷難以預計,要確保摧毀,一個目標至少一顆核彈。這意味著,北京、上海、天津這樣的城市要遭受多達數十枚原子彈與氫彈的打擊。
▍從解密文檔裏整理出的北京目標匯總清單。除政府機關、軍事設施、化工產業、交通線外,北京市區和豐台的人口也在核打擊之列。
這個計劃為何如此喪心病狂?原因或許並不難理解,因為它的主導者,就是曾在二戰中一手策劃人類史上傷亡最大的空襲——東京大轟炸的柯蒂斯·李梅將軍。
▍1945 年 3 月因美軍空襲而化為廢土的東京
東京之後是北京
美國把中國列入戰略核打擊的目標,始於朝鮮戰爭結束後。
1953 年 10 月 30 日,新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發 NSC162/2 文件,奠定了美國所謂的「大規模報複」戰略:與其跟共產黨國家在小規模局部戰爭裏耗死,不如采用極端威懾策略,對任何攻勢都直接施加全麵打擊,打擊範圍不限於衝突所在地,特別是「考慮使用核武器」。
執行這一戰略最重要的力量,便是李梅執掌的美國戰略空軍。
▍戰略空軍司令部是冷戰中美國核威脅的主要載體。其官方格言為「和平是我們的職業」,而在大兵中間還普遍流行著一句非官方格言:「戰爭是我們的業餘愛好」。
法理上,當時美國的核戰略決策分三個層次:除製定和執行具體打擊計劃的戰略空軍司令部(SAC),作為總統軍事谘詢機關的參謀長聯席會議(JCS,隸屬國防部)直接決定 SAC 篩選打擊目標、量化殺傷程度的標準;最高層則是由國防部長、國務卿、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等政要組成的國家安全委員會(NSC)。
然而麵對剛剛開啟的冷戰,實際決策過程往往混亂多變。艾森豪威爾的新戰略出台不到一個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就向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交備忘錄,用大寫字母強調,朝鮮半島若再起衝突,遏製共產黨的最好方式便是摧毀中國挑起戰端的能力,「以決定性數量的核武器對中國和朝鮮實施大規模戰略和戰術轟炸」。
▍解密的備忘錄中關於核打擊目標的段落。a、b、c 三項加起來,實際上意味著核打擊幾無禁區。
軍方的這個提議事關重大,原本必須得到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認可。但空軍參謀長內森·特維寧信心滿滿,在國務卿杜勒斯尚不知情時便指示李梅以中國的「軍事、工業、後勤力量」為目標,開始製定打擊計劃。
這個模糊的指示連到底要用多少核武器都未加限定,留下了充分的發揮空間。在轟炸狂熱者李梅看來,以「過度殺傷」(overkill)的大規模空襲摧毀敵國,是盡快結束戰爭、減少總傷亡的必要手段,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李梅因其在二戰中對日本平民造成的巨大傷亡被稱為「鬼畜李梅」。到 1953 年底,李梅已經擬定第一份「核平」中國的打擊方案:FEOP 8-54,所謂「遠東展望計劃」。
12 月 3 日,國家安全委員會開會討論的當天,杜勒斯才拿到這份備忘錄。會上,艾森豪威爾向國防部詢問,所謂「大規模轟炸」的範圍具體是什麽,是否包括北京,進而要與中國全麵開戰?
得到的答複是,雖然預計最初打擊範圍限於朝鮮、滿洲和華北,但戰爭一旦擴大,結果就是上海以北全部「核平」。
總統聽了很滿意:「共產黨要是再敢襲擊我們,就要狠狠地打,打能讓他們受到最大傷害的地方,包括北京」。
但杜勒斯立刻表示反對:如果對中國大打出手,美國的西歐盟友和日本可能遭到蘇聯的報複。考慮到盟友的反應,艾森豪威爾同意第二天在百慕大會議上征求英國和法國的意見。
▍1953 年 12 月 4 日,百慕大英美法三國政府首腦會議,從左到右依次為丘吉爾、艾森豪威爾、法國總理拉尼埃
果不其然,英國首相丘吉爾給他描述了一番蘇聯對倫敦實施核報複後的慘狀,「幸存者躲在地洞裏,地麵上到處是大火和輻射的廢墟,生命已沒有任何意義,隻能吞藥自殺」。言外之意是,如果要「核平」北京,美國得把蘇聯一道「核平」才行。
到 1954 年 2 月,形勢逐漸明朗,使用核武器大規模報複中國已不現實。參謀長聯席會議要求李梅與遠東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合作,把核打擊目標限定在「與中國發動朝鮮攻勢直接相關」的範圍內,而且要有所選擇。
▍時任遠東總司令約翰·赫爾將軍。在修訂「遠東展望計劃」的問題上,李梅對與他合作頗為不屑。
但李梅堅持認為,戰略轟炸的目的是摧毀敵國的戰爭能力,核武器要麽不用,要用就得置敵於死地。礙於戰略空軍司令部對核武部署的強勢話語權、李梅本人好戰的個性和如日中天的聲望,再加上政府裏的官僚主義,直到 50 年代末,對「遠東展望計劃」的所有修訂都不了了之。
1956 年,它的細節和目標清單,幾乎又被李梅原封不動地搬進了本文開頭敘述的打擊計劃中——甚至連豐台區都沒有放過,並作為向參謀長聯席會議要求大幅增加核彈儲備的依據。
▍SAC 的一個「精英機組」,在李梅設計的打分係統中,是為最頂尖的團隊。每個機組分配一個重點核轟炸目標,務必做到各種情形下都能準確投放。
中蘇一體核平
「核平」中國的計劃在 1960 年迎來重大轉機。隨著冷戰軍備競賽升級,艾森豪威爾政府決心不再政出多門,轉而專門組建班子,製定以共產主義陣營為目標,全球統一的核戰方案。
艾森豪威爾意識到,對中國的核打擊必將造致蘇聯的報複。而如果美蘇之間單獨爆發核戰,「美國不能允許當美蘇之間進行一場大規模核戰爭時,40 年後會成為又一個蘇聯的中共卻置身事外」。因此在新方案裏,中國不再是單個的核平對象,而是與整個共產主義陣營捆綁在了一起。
這個核戰爭方案的名字很低調:統一作戰行動計劃(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al Plan,簡稱 SIOP),每年根據形勢和安全需求的變化修訂。但由於事涉核心國家戰略,相關情報成為了曆屆美國政府國防政策中最機密、最敏感的部分。
其核心文件甚至有一個單獨的保密級別——極端敏感信息(ESI),所幸近年來,部分冷戰早期 SIOP 文件得以陸續解密。
▍SIOP 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下屬的「戰略目標聯合計劃組」統一負責製定,早期大多數工作人員還是來自戰略空軍司令部。圖為解密文件給出的計劃組官僚結構。
1960 年 12 月 14 日,第一份核戰計劃出爐,即 SIOP-62(指 1962 財政年度)。一旦開戰,美軍全部大約 3240 枚核彈將在 28 個小時之內分 16 批投放到總共 1043 個「原爆點」,蘇聯獨占 706 個;而中國除政府和軍事設施目標外,僅城市工業中心就有 78 個在「徹底摧毀」之列,72 小時內全國人口減少 16%,城市人口損失過半。
表麵上看,比起李梅的計劃,這一「核平」方案的烈度已有所降低,但其本質還是基於「大規模報複」戰略,而且更要命的是將中國跟整個共產主義陣營捆綁在一起,不論衝突起因是否與中國直接相關,都可能被連帶「核平」。
另外,此時量產的核彈威力即使與兩三年前相比,也有了巨大提升:一座與二戰廣島規模相近的城市,如今要遭受的核爆當量是當年的五六百倍。即將卸任的艾森豪威爾,匆匆忙忙批準了這個計劃,但據說他在看到詳細的報告後,曾對身邊人坦言「嚇得我魂兒都沒了」。
▍計劃細節至今仍未解密。圖為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國防部提交的總殺傷大致統計,包括社會主義陣營各國。
艾森豪威爾的擔心不無道理。在 SIOP 最初的討論中,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便主張其應當是一個政策自動執行程序,當美國與「中蘇集團」中的任一國家開戰時,SIOP 都會立即全麵地自動執行。換言之,任何局部衝突擦槍走火,都可能導致後果不堪設想的全球核戰。
因此,肯尼迪上台後,立即由新任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大幅修訂 SIOP-62,真正將其變成一個給決策者留下選擇空間的戰略方案。由此誕生的 SIOP-63 把打擊「中蘇集團」的目標分成三類,按照不同打擊時間加以組合,便可組合出不同的策略。其格局一直延續至 1970 年代中期。
▍1969 年 SIOP-4F 文件中披露的 5 種核打擊策略。A、B、C 分別為 Alpha、Bravo、Charlie。
隻是,此時中蘇關係早已破裂,雙方甚至在 1969 年差點爆發戰爭。而在同年的 SIOP-4F 方案中,美國核戰計劃仍將中國和蘇東集團捆綁在一起。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不過,中國很快就不用和蘇修叛徒集團同呼吸共命運了。
尼克鬆上台後,隨著蘇聯核軍備的不斷增強,一舉摧毀蘇聯核反擊能力已幾乎不可能。中蘇分裂的情況也引起重視。
▍電影《奇愛博士》中美軍在蘇聯上空投下的核彈,核彈上還坐著一位上校
國務卿基辛格就此提出,美國不必再把所有的賭注押在全麵核戰上,對手也不必再是一體的中蘇集團,轉而建議研究針對局部衝突的「有限核戰爭」。
1971 年 8 月,就在基辛格秘密訪華一個月後,基辛格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議上特別指出,盡管美國無法確保解除蘇聯武裝,但「我們完全能對付中共」,「隻要我們有解除武裝的能力,我們就能用它來控製他們(中共)在地區性事態上的行動。」
按照這一指示,1972 年 1 月,就在尼克鬆訪華前夕,SIOP 單獨增加了不啟動全麵核大戰,僅對中國和朝鮮展開核打擊的選擇。照此計劃,美國共有 600 枚核彈頭針對中國,相應的打擊能夠摧毀全國 70%的工業與 70%的城市人口,造成近 6000 萬的人口損失。
▍1972 年尼克鬆訪華
到 1976 年的 SIOP-5 中,「核平」中國依然占據美國核戰計劃的核心。提供給總統的 4 個「主要核打擊選項」(Major Attack Options)中蘇已經各占兩個,11 個「選擇性核打擊選項」中國占了 3 個。
不過,從 70 年代後期開始,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中國加入美國的反蘇包圍網,美國人對全麵「核平」中國越來越不感興趣。
▍1978 年,卡特政府的《核打擊計劃評估報告》。圖中這一頁上方的批注是:「我沒法相信我們居然還有這麽多核武器用來對付中國,這活應該讓蘇聯人替我們幹。」
80 年代初,冷戰進入新高潮,中美關係也進入了蜜月期。為了全麵壓製蘇聯,1982 年 7 月,裏根政府從「主要核打擊選項」裏刪去了中國,緊接著 1983 年製定生效的 SIOP-6 也變成了單獨針對蘇聯。
但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美蜜月期結束、蘇聯解體,美國軍方開始重新評估後冷戰時代的核態勢,於是在時隔 15 年後的 1998 年,克林頓一紙總統令,中國重回 SIOP-99。
SIOP-99 的總共約 2500 個目標中,300 至 400 個在中國——這恐怕是目前關於「核平」中國計劃的目標清單,我們可知的最後一點確切信息。
盡管軍事機密不得而知,但在 2006 年,專長於核安全研究的美國科學家聯盟(FAS)為我們模擬出了中美之間再次爆發核戰時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景。
考慮到美國越來越倚重潛射彈道導彈來維持太平洋地區的核威懾,並且其打擊的首要目標顯然是中國核反擊能力,他們便以美國在太平洋部署的主力核武器——20 枚三叉戟 II 型導彈(總當量約為 950 萬噸)為模擬對象,目標則假想為河南省洛寧縣的 20 處東風-5A 發射井。
▍三叉戟 II 型導彈
具體的模擬過程包括很多技術細節。比如,為了確保摧毀深埋地下的發射裝置,核彈頭最好在地麵引爆。在估算輻射擴散的殺傷效果時,人是否在庇護所內、不同季節的不同風向等都是重要因素。
▍圖上半部分為打擊發生在 12 月時,核爆輻射隨風擴散的路徑,下半部分為 6 月的情形,河南、安徽和江蘇是可能的重災區
把不同的情形綜合起來,他們得出了傷亡的平均估計:死 350 萬人,另有 770 萬人受不同程度的輻射傷。但在考慮誘餌發射井、不同核彈型號以及對單個目標多次打擊的可能性後,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死亡人數可達 1100 萬人。
這樣的慘狀,僅僅是打擊單獨一處核武設施時的情形。如果按照上文所述 Alpha、Bravo、Charlie 的全麵核戰爭步驟,那麽,這充其量隻是「核平」毀滅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