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宗教概覽
二.世界宗教分布與信徒數量
三.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的關係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的區別
在耶穌升天之後,使徒們建立了教會,那時隻稱“教會”。使徒行傳第13章記載,福音臨到外邦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 26)後來,人們就把教會稱為基督教。其實聖經隻提基督,沒有說“基督教”,這是其他人對信基督的人的教會的稱呼,好區別其它的宗教。當我們說基督教的時候,我們還要從猶太教說起,並且要跟天主教區分清楚。
一、什麽是猶太教
猶太教是一般猶太人所信仰的。他們是以舊約聖經為根本,這就是基督教所相信聖經中的舊約。不過基督教還相信新約,而猶太教不相信新約,他們不相信基督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舊約預言彌賽亞要來,基督耶穌降生就應驗了舊約這些預言,可是除了跟從耶穌的門徒以外,猶太人不相信耶穌就是當來的彌賽亞,結果猶太人把耶穌交給羅馬人,把祂釘十字架。現在猶太人複國,除了部分是基督徒之外,大部分還堅守舊約,不信新約,他們還在等候彌賽亞。其實彌賽亞已經來過,就是那位被他們祖先所棄絕的基督耶穌,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應驗聖經的預言,可是他們不知道。
二、什麽是“天主教”(The Roman Catholic)
在耶穌時代,原來是沒有天主教的事,耶穌升天後,聖靈降臨,教會出現了,以後一直都稱為教會。那時,猶太國是在羅馬帝國統治下,成了帝國的一個省。
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東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為東西,東為“東正教”(亦叫“希臘教”“正教”)。西為“羅馬教”(亦叫“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史稱東西大分裂。此後,西羅馬帝國於主後476年滅亡了;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了1000多年,至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
“東正教”一直在皇帝控製之下。主後7世紀中葉起,東正教勢力被趕出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及北非一帶,以致後來它的影響僅限於希臘、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俄羅斯等地。因此,蘇聯等國多信東正教。
自以後500年至馬丁路德改革為止(1500年後),天主教最興盛。當時因教皇掌權,一切學校、行政,都操在教皇手中,連國王也在他(教皇)的權下。
三、基督新教
更正教亦叫抗羅教——The Protestant Church. 因為羅馬教一直統治著教會,使教會長期背離聖經,長達千多年之久(約500-1500),因此有人起來反對羅馬天主教,把它更正過來,使教會回到使徒時代。更正教又稱新教,天主教是在主後500年間才出現的,以前都是教會,馬丁路德不是“改教”,而是更正羅馬教,後人稱為抗羅教。
聖經沒有“基督教”3個字,隻有“教會”,不過,現在如果隻說教會,基督徒知道是指“基督教”,嚴格地說,基督新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也就是回到原始的基督教,也就是使徒時代的教會。
關於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的一些基礎知識
話說很久以前,猶太人亞伯拉罕提出了一神論,稱上帝耶和華為萬能之神,而後世某子孫摩西打著上帝的大旗創立猶太教,號稱是受上帝耶和華的在西奈山上的指示,並宣稱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從此團結了猶太人,並一直至今。
公元前1000多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成立了強大的以色列國家,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這是一個由猶太教支持的神權國家,後來這個國家被巴比倫帝國給滅了(似乎他們沒有得到上帝的保護),很多猶太人淪為奴隸。悲慘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公元前1世紀,這個時候歐洲的羅馬帝國滿牛的,猶太人生活在他們的鐵蹄之下。(此時是中國的西漢),有一個猶太教教徒叫耶穌,自稱是上帝之子,是彌撒亞(即基督就救世主的意思)強烈抨擊了猶太教的一些教義,受到了當時猶太教的一些高層的忌恨,於是他們連同羅馬人,買通了著名的叛徒猶大,將耶穌以莫須有的罪名定在十字架上,不過耶穌號稱在三天後複活了,於是乎一批信仰耶穌的人擁護著耶穌,基督教誕生。
羅馬人一開始是打壓基督教的,後來的羅馬皇帝卻奉基督教為國教,並自稱教皇一世。
到這裏我們總結一下基督教源於猶太教,而且都是信仰上帝耶和華的,區別在於猶太教是不承認耶穌是彌撒亞的,就是不承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是他們的根本區別。(因為他們以前迫害過耶穌,當然現在是不能承認他咯),另外由於基督教源於猶太教,但是教義已經有區別了,所以他們又在舊約的基礎上編製了新約,聖經的舊約部分是屬於猶太教與上帝的契約,新約部分是屬於基督教與上帝的契約。
繼續,基督教隨著羅馬帝國大版圖而四處傳播,影響了整個歐洲(後來則影響到了整個世界),羅馬帝國分裂後,基督教也一起分裂了,西羅馬的基督教就叫天主教了,東羅馬的基督教就叫東正教。在西羅馬的這個天主教而後進入了黑暗時期,政教合一(打個比方,就是有點像貪官汙吏協會)它們是發動十字軍東征的罪魁禍首,到了16世紀,有一批正直的教徒看不過去了,馬丁路德發動了宗教改革,創立新教,脫離天主教。
小結一下,從此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教並立。
而在中國,我們習慣稱新教為耶穌教。
至於後來猶太人怎麽樣了,由於歐洲各國都信仰基督教,所以在意識形態方麵於堅持猶太教的猶太人非常的格格不入,1 耶穌是猶太人迫害的 2 猶太人當時作為一個沒有國家,四處流浪的難民群體卻還自稱是上帝的選民,高傲的歐洲人當然難以接受。所以許多歐洲人才會誣蔑猶太人為魔鬼,很多國家的當局都迫害過猶太人,沒有幾個國家敢說自己的是幹淨的。
伊斯蘭教的起源與派別
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的意誌。為穆罕默德所創。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東南歐;以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一帶最為盛行。現約有信徒7~8億。
穆罕默德出身於麥加古來什部落哈申家族的沒落貴族家庭。自幼父母雙亡。12歲時隨叔父和商隊到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經商,接觸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義;對當時的阿拉伯社會和國際環境也有所了解。後為麥加富孀赫蒂徹去敘利亞經商,並於25歲時同她結婚。赫蒂徹的堂兄是個基督教的學者和流行於半島的“哈尼夫”一神論思想的傳播者。穆罕默德受其影響,40歲時,經常到麥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潛修冥想。在阿拉伯曆9月的一天,他申述自己受安拉的啟示,宣布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從而開始了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
起初,他傳教的範圍隻限於至親好友。612年,才開始向麥加的居民公開傳教。他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是獨一無二的。他勸導人們歸順並敬畏安拉,止惡行善。反對崇拜多神和偶像。宣稱伊斯蘭教是自古以來正統的宗教,他自己是這個宗教的最後一位使者,受命於安拉,傳布伊斯蘭教。其使命是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安拉之道”。他提出禁止高利貸,買賣公平,施濟貧民,善待孤兒,奴隸贖身,製止血親複仇,實現“和平與安寧”等改良社會的主張,激起了阿拉伯半島的勞苦大眾對伊斯蘭教的向往和期望。伊斯蘭教影響的日益擴大,遭到多神教徒,特別是部落貴族、富商和其他宗教首領的種種阻難,甚至直接危及他的人身安全。
622年,穆罕默德宣稱自己受到安拉的“默示”,動員大多數穆斯林離開麥加遷往麥地那,在當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繼續傳教,從而進入一個將宗教和政治、經濟、軍事結合在一起的新時期。他打破穆斯林間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部落界限,號召所有穆斯林,不分種族、部落和家族,團結一致貫徹“穆斯林都是弟兄”、“你們要一同抓緊安拉的準繩,不要分裂”等原則,建立起以穆罕默德為首,包括艾卜·伯克爾、歐麥爾、艾卜·歐拜德、奧斯曼和阿裏等為領導核心的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以先知兼政治、軍事領袖的身份,發號施令。同時,建立清真寺,逐步規定了一些必須遵行的禮拜、齋戒等宗教製度。針對當時出現的社會問題,陸續作出一係列關於經濟、政治、法律的規定,並提出有關倫理道德等方麵的主張,以政教合一的組織對當時的阿拉伯社會實行全麵的改革。他先後向阿拉伯半島各部落以及阿比西尼亞、埃及、波斯、拜占廷等地派遣傳教使節,擴大自己的影響。
630年,他率領1萬多人攻占麥加。以艾卜·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迫於形勢,改信了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和宗教、政治的權威。隨後,穆罕默德下令清除克爾白神殿中的偶像,並將麥加定為伊斯蘭教的宗教中心。631年末,半島各部落相繼歸信伊斯蘭教,政治漸趨統一,麥地那成為新政權的政治首都。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領10多萬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一次經過改革的朝覲,史稱“辭別朝覲”。他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我已選擇伊斯蘭做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穆罕默德病逝。至此,伊斯蘭教已初步形成。
穆罕默德逝世後,遷士派(隨穆罕默德遷往麥地那的麥加人)和輔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麥地那人)在哈裏發問題上意見分歧,雙方都認為自己這一派的人最有資格擔任哈裏發。最後經過協商公推艾卜·伯克爾為第一任哈裏發。這是伊斯蘭教內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被害,阿裏繼任哈裏發,得到大多數人的承認,但包括當時敘利亞總督伍麥耶族的穆阿維葉在內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認阿裏的哈裏發地位,並以為奧斯曼報仇為由,對阿裏興師問罪。於是,雙方發生戰爭。657年,在隋芬之戰中,勝利明顯地屬於阿裏一方,但他接受了對方以《古蘭經》裁決的和談要求,阿裏隊伍中約有1200人堅決反對,從而脫離了阿裏的領導,形成哈瓦利吉派。
661年,阿裏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殺。穆阿維葉自立為哈裏發,建立了伍麥耶王朝。但鬥爭仍在進行,並逐漸形成伊斯蘭教的兩大派:擁護阿裏的一派稱什葉派(意為宗派),另一派為遜尼派(意為遵守聖訓),最初,這是一種政治派別,後來,發展成為宗教派別。
遜尼派承認四大哈裏發都是合法繼任者,因此獲得曆代哈裏發國家的扶植而廣泛流傳,自稱正統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屬遜尼派。它在神學思想方麵有兩個著名的支係,一為經典派,在探討教義時重經典明文;一為意見派,在注意經典明文的同時,側重個人見解。該派又因對教法問題的觀點不同而出現了許多教法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學派、馬立克學派、沙斐儀學派、罕百裏學派。
什葉派隻承認阿裏及其後裔才是合法的繼任者。稱其為伊瑪目,並以阿裏為第一代伊瑪目。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什葉派內部的分歧,而分裂成為栽德派、十二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並且在以後的發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許多小派別。什葉派現分布於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張哈裏發由穆斯林公選,平均分配戰利品,土地歸穆斯林公有等。該派因不斷遭到哈裏發國家的鎮壓,幾近滅絕。現在阿曼、阿爾及利亞、桑給巴爾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認為是該派的一個支派。
伍麥耶王朝末期還出現了一個新的派別──穆爾太齊賴派。因為他們的唯理主義,被認為是脫離了伊斯蘭教的正統。該派認為“《古蘭經》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獨一性,隻有將神的德性當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據安拉賦予的能力,辨別善惡,創造自己的行為;“命人行善,止人作惡”是穆斯林的義務。穆爾太齊賴派以其唯理主義觀點探索全部宗教問題,其“意誌自由”的主張,曾經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裏發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發展。
此外,神秘主義和禁欲主義思想也在伍麥耶時代開始出現。後逐漸形成伊斯蘭教的蘇非主義派別。
近代伊斯蘭世界遭到了殖民主義的侵略、奴役和掠奪;侵略和反侵略,壓迫和反壓迫的鬥爭,促使伊斯蘭教出現了具有不同政治、思想傾向的派別和複興伊斯蘭教的運動。
18世紀出現於阿拉伯半島內誌複古主義的瓦哈比派(即清淨派),是近代伊斯蘭教複興運動的先驅。該派主張恢複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稱“回到《古蘭經》去”,強調聖訓的作用,反對崇拜臥裏(聖徒)及其陵墓,堅持嚴格的“信主獨一”,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
19世紀初,瓦哈比派曾一度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阿拉伯半島的政權,建立了獨立的國家,後被埃及穆罕默德·阿裏的軍隊所滅。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亞次大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1902年以後,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島重建政權。並於1932年正式定名為沙特阿拉伯王國。
繼起的是泛伊斯蘭主義運動,為19世紀中葉阿富汗人哲馬魯丁·阿富哈尼所首創。主張全世界穆斯林在一個共同的哈裏發領導下聯合起來,擺脫歐洲的統治與控製,建立一個超國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蘭大帝國。但這一運動漠視下層群眾的利益,有礙民族國家獨立的進程,結果為行將滅亡的奧斯曼帝國哈裏發所利用而失敗。
19世紀末,在西方資本主義影響下,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在伊斯蘭教的基礎上按照歐洲資本主義的方式來改革伊斯蘭社會;力圖把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伊斯蘭教的傳統結合起來;用現代的教育製度代替伊斯蘭教的寺院經堂教育;用資產階級共和國代替伊斯蘭教的哈裏發製度;用資產階級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規等,使伊斯蘭教適應新的社會條件。
改良主義運動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現代主義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運動為中心的改良主義者伊克巴爾、艾密爾·阿裏。土耳其的凱末爾所領導的世俗主義宗教改良運動,於1922年廢除蘇丹製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國,1924年最後廢除哈裏發製度。至此,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蘭主義的組織。同時,為恢複伊斯蘭教原始教義的原教旨主義派別也有所發展。
四.佛教派別分支與關係
基督教的人生觀
一、人的起源:人類最初的祖先亞當與夏娃,由上帝在造天地萬物時最後一天造成。人被造時與其它動植物被造大有分別。上帝造萬物,隻是用說話的方法,要有什麽,便有了什麽。但在造人時,卻是根據自己的形像,並將祂的靈氣吹入人的鼻孔中才造成的(創一26、二7)。上帝的形像是指祂最高最完善的德性,非指外表形像。人接受了上帝的靈氣,是指人從上帝秉賦了生命,並開始與上帝直接發生靈性的交通的關係。
因此,人在世界萬物中,顯得最高等及最尊貴。人有理性,也有良心。人能揣摩思想各種複雜問題,如宗教、哲學、倫理、道德以及如何改善衣食住行等實際生活。人又能欣賞各種古曲文物、音樂藝術,因人是萬物之靈,與動物全然不同之故。動物隻會本能地覓食療饑,與別的動物爭鬥,毫無文化生活可言,人既由上帝所造,故人類應互相尊敬相愛,彼此幫助,過和睦生活至於虐待他人,集中營製度以及蓄奴養婢等有違人道之事,都為基督教所不許。
二、人的命運:人類祖先未犯罪前,在伊甸園中曾過著純潔、快樂、無罪的生活。但自從他們違背上帝,被趕出樂園以後,原罪便進入世界。於是,整個人類的命運,便都伏在罪惡與死亡之下了(羅五14-15)。人有時也許會偶有「快樂」,但均是世俗表麵之樂,其根本罪惡問題,並未解決。因此,當尚在世界活著時,已與上帝斷絕靈交,成了「靈死」,以後有一天肉體一定要死去,成為「身死」,當耶穌再次來世,人類都要接受審判,凡未稱義得救者最後都要輪到「永死」的悲慘命運。
至於基督徒,他的一生命運都在上帝的引領與安排之下。但並非都能保證個個前途光明,一帆風順。因如能「擔保」,那末基督教便與那些主張「有求必應」專拜泥塑木雕偶像的宗教無所分別了。上帝為了加增信徒信心,使他更能堅固不移,有時且常會使基督徒遭受某種有限度的困苦與艱難。例如舊約中的約伯便知道這點,他雖在大痛苦中仍舊說:「然而祂知道我所行的路,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廿三10)再如新約的雅各也規勸人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耐…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基督徒在世時,因有耶穌同在,信心堅強,仰望主恩,所以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始終心中平安喜樂,決無沮喪懊惱失望現象,耶穌對門徒說:「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六24)保羅也勸勉信徒說:「在指望王要喜樂。」(羅十二12)又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三、人的救贖:救贖是指拯救人的靈魂而言。一般宗教及世人的拯救方法,大致不外三種:1、攻克己身的苦行法,如佛教、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等。2、求神悅納的「獻祭法」,如印度教、猶太教,以及我國一般民間宗教信仰。3、畫符念咒的「符咒法」,如道教、佛教中的某些宗派,如密宗以及各地未開化土人的原始信仰。
但基督教不用以上的方法,卻有其獨特的救贖之道。兩千年前,那穌從天而降,道成肉身,用言教啟迪人心,以自我犧牲,死於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贖人類大功。人隻要一麵確信自己是罪人,實在無法自救,真誠悔改;一麵虔信耶穌是上帝道成肉身,他的死與他的流血,確能赦免我罪。人如有這種信心與行動,便能得到救贖,還我清白無瑕,此即原罪蒙赦。在人的救贖一事上,除耶穌能救人外,任何人及任何思想都不能插手幫助什麽。因此,基督教中沒有人為的超薦,或替死人代求代禱等協助死者早入天堂的事情,關於人如何信教等詳情,請閱本書第九篇「禮儀觀」。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上帝造好人類祖先後,便吩咐人類管理這個世界,使萬物伏在人的腳下。「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麵,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創一28)新約希伯來書說:「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賜榮耀尊貴為冠冕,並將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萬物都伏在他的腳下。」(二7)但人終因犯罪結果,已失去了這種榮耀;唯有信耶穌者,因耶穌的代贖救恩,才恢複這種人是萬物之首的崇高地位。例如今天世界各地仍有不少人視上帝所之物為神明,見了水牛、狐狸、大樹、怪石及自然界諸現象,如雷、雨、日、月等,莫不虔誠不拜,以為無上神祗。人豈非反而伏於萬物之下?但基督徒因清楚明白世界萬物不過是上帝所造,毫無神秘可言。因此,不單不拜它們,反要使用萬物。衣食住行,可說都是取於萬物。如食用豬、牛肉以養身體,用皮製衣禦寒,用木頭造屋等等。
五、人與別人的關係:基督徒根據聖經,相信現今全世界人類是由一個家係而來,即由始祖亞當、夏娃而出。但如再嚴格講,人類是從亞當後裔挪亞的三子,閃、含、雅弗而來。亞洲人是閃的子孫,歐洲人是雅弗的子孫,非洲人是含的子孫。聖經說:「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原則上,基督教次為世界是一個大家庭,上帝是天父,我們都是祂的兒女,因此人人應該彼此相愛,互相尊敬。基督教更以為服事別人南一種愛人的表現。耶穌曾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因此,基督徒的整個生活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世界上的慈善福利事業,做得最多的便是基督教。
基督徒雖稱呼同樣信耶穌的人為兄弟姐妹,但那不過是教會中一種獨有的「稱呼」,並非說信耶穌的人才是弟兄姐妹,不信者則把他們視作仇敵。不管人信或不信,他們都為上帝所造,基督都愛他們。因為耶穌教導人說:「因為祂(上帝)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麽賞賜呢?」
基督徒在家庭中,也是孝敬父母、親愛妻子、扶養兒女、有正當職業、做良好國民、愛社會、愛國家,規規矩矩在世做人,耀上帝,幫助別人,直到離世去天家為止。基督徒相信家庭中每一成員,都是上帝所安排的,父母是上帝在世界的代理者。為教養兒女,妻子或丈夫都是上帝所選的忠實配偶,兒女則是上帝所賜的。一家人都是互相尊敬,相愛相親,融融洽洽,過那是快樂光明喜樂的基督化家庭生活(弗六1-4,五22-33;箴一8;詩一二七3)
六、人生的目的:基督徒活在世上的目的,不隻是勞苦工作,成家立業,傳宗接代便算了事。基督徒因仍舊是人,當然要過正常的人生生活。但除此外,尚有一個人生最大目的等著去做,即是想法子把耶穌的救人福音,再去傳給那些尚未信主的人,使他們有一日也能歸入基督救恩之內,同享永生福樂。[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tiexue.net/ ]
在地上推展天國,領人歸主,是每個基督徒必須應盡的責任。耶穌要門徒多結果子,榮耀上帝,結果子便是領人歸主(參約十五1-16)。使徒保羅為了要引領他自己國家的猶太人同胞歸主,大發熱心,時常時傷痛,甚至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也都願意(參羅九1-13)
基督徒既有這種神聖目標,因此他人生觀變得十分積極,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梯山航海,赴湯蹈火亦所不惜。這種勇敢無畏的精神,特別表現在深入蠻荒邊疆不毛之地宣教的基督徒們,我國早年基督徒亦曾深入塞外邊疆地區廣傳福音,建立教會。時至今日,在世界每一角落,基督徒仍繼續地默默做著個人布道工作。
基督徒在世上時,因有人生最大目的亟待實現,所以天天依靠耶穌,排除萬難,勇往直前,從不灰心後退,非達目的而不停止。基督徒因有救人離罪的最高神聖目標,所以無形中,對世界的名利追求也顯得淡而乏味,隻要生活過得去便足夠了。因此,基督徒很少會犯罪,以及自殺的,他們實在也為國家治安機關省了許多麻煩。
佛教的人生觀
一、人的起源:有兩種說法。1、據佛經說,世界最初人類是由色界第二靜慮處(第二禪天)的第三天光音天下凡而來。據說,當世界成劫初時,光音天中已有眾生福報滿盡,被迫不斷下降,最後來到這個世界做人,成為人類最初的祖先,詳見阿含第十四梵動經,第二十二本緣品,起世經第九本緣品等處。我國佛教徒對這印度古代神話似乎十分相信,例如印順法師說:「這一個世界的人類,傳說是從光音天下來……古代蒙昧的原始社會,一切是平等的,與佛經所說的最初人間恰好相合……。﹂(佛法概論九一頁)如果人類真是如此而來,那末,佛教的五蘊人間說與輪回說都該推翻了。其實,從光音天來人的神話,與日本人曾自誇其祖先由天而來一樣,都無非是一個民族想自抬身價,把自己說成是「天神」子孫的狂妄者罷了。
2、大乘佛教以為萬物均由因緣生,無實讀、無本質、無自我,都不過是若幹「因」借著若幹「緣」而生成的結果罷了,至於人,亦不過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成而已,蘊是「集合」之意。色蘊 Rupa,人的物質部份,受蘊 Vedana,人的感覺作用,想蘊 Sanna,人的知覺作用,行靄 Sankhara,人的思維作用。識蘊 Vijnana,人的個別作用,人心理活動的統一狀態。識的意義甚多,佛教中有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等的說法(詳情請閱佛教學研究一○六頁)第一色蘊是人的物質部份,後四蘊是人的精神作用。人的整個組合就是如此,都是因緣假和合而成罷了。
至於人的生命究竟從何而來?佛教甚難答複,隻能籠統地說是由六道輪回而來,心悟法師說:「我對於自己的生命究竟從何處而來到人間,尚且一無所知,更何況是他人的生命?」(佛教人生觀)
二、人的命運:人生是苦,自誕生以至死去,都在苦的波浪中翻騰。人生少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等八苦。中阿含經第七:「雲何苦聖諦,生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苦的根源是「無明」。如能好好修行,除去無明,便不再輪回,而在涅盤中安寂了。佛教又信「業」Karma,現今人生一切之好壞苦樂以至貧富等差異,都不外是前生業力所致。心悟法師說:「現實人生之果報,走出業感所感召的,至於苦樂與禍福,乃是由於過去業行善惡所招致。」
佛教也許為了安慰人心,說人生不單是苦,但也有好處,是指人有智能能追求佛法而言。佛教以為生為「人」,實在不易,「一失人身,萬劫不複。」(梵綱經序)「人生難得,如優曇花。」(涅盤經二十三)又說人生有難,「正法難聽……人身難得……。」(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第三三論品)其中「人生難得」一句,佛教徒最喜講說,以為在人間道做人是最難得不過的了。佛教一麵高唱人身難得,人最有價值;一麵卻又主張人不過由五蘊因緣假和合,無「自我」,無本體,是「無常」,甚至說成是由豬羊狗馬等畜生所變,豈菲顯得相互矛盾?如人隻不過與別的眾生一樣,由因緣所集成,那還有甚麽價值與尊貴可言呢?
三、人的救贖:有兩種信仰,1、人隻要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不斷地念他的名號,並加上若於修行,死後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裏享福快樂。這種信仰大約起自紀元前後,並在我國發達,最後成了一個宗派,叫做「淨土宗」。依靠阿彌陀佛得救的思想,也叫做「他力信仰」,日本人信的也很多。
2、人必須要好好修行,勤修三十七道品,及其它種種方法,人隻有靠自己的力量苦修,才能開悟,絕對不能依靠外來的任何神佛人等的助力。這種思想也就是釋迦牟尼及其弟子們的主張。在我國,從前的禪宗行者最能代表這種信仰,因屬自力解脫,所以稱作「自力信仰」。在我國自明朝後,由於各種原因,已變成「禪淨雙修」,禪宗也好,淨土宗也好,不少佛教徒都認為是一樣,成了無所謂。所以,現今的中國佛教界似已不分他力自力,變成了一個「混合宗」(真正堅持自宗信仰者除外)。凡不屬淨土宗的其它宗者,除密宗外,都能劃入這個自力信仰之內。所譸密宗,在日本稱為真言宗,信大日如來,注重咒語,與其它宗派又是不同。西藏佛教屬於密宗範圍,但與真言宗又不一樣。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從六道輪回思想看來,人在這個世界是苦樂參半,既不好亦不壞,總比主在餓鬼、畜生、地獄等道受苦來得好些。因此,佛教要說「人生難得」,因為做了人後,才能有機會聽佛法而開悟。據說畜生要先變成人,然後才能聽佛法。佛教又說世界一切萬物都有佛性(Buddhata),都是未來的佛,不單萬物平等,人人也都一律平等,這就是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般涅盤經第二十七師子吼品)。
如真是如此,那麽人與萬物便成一體,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便要大打折扣了,既然連貓狗蟲蟻等都有佛性,那麽人有佛性有何希奇呢?不單不希奇,反而有損人的威嚴,因把人與人以下的萬物看為一體之故。其實,說穿了,這個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思想,不過是從印度原有的泛神論信仰發展而來。再者,所謂人人一律平等,也不過是當年釋迦牟尼在印度傳道時為了爭取更多信徒,高唱打倒四姓階級製度而來。但以後逐漸推演結果,所謂佛性平等,也發展到人以外的動物、植物,一切山川草木國土身上去了,以為它們也都能成佛。再進一步更以為滾滾流水便是佛的說法,峨峨山嶽即是佛身顯現。佛即萬物,萬物即佛了。日本的宗教學權威加藤玄智博士稱這種佛教信仰為「萬有神教」。
五、人與人的關係:1、對別人?佛教從輪回觀點出發,以為自己的前生以及各生中,部曾有父母,而他們在今世也都在人間道做了人。因此,凡此世界的任何男子即是我父,女子即是我母。梵網戒經卷下稱:「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如根據最後一句,那末,一切牛羊、一切鬼怪、一切飛禽、一切蟲蟻,以至一切萬物都成了佛教徒的父母了,因它們都是人道輪回中的眾生。佛經雖如此說,也有佛教徒使用這些話批評別的宗教,尤其對基督教,說什麽基督教隻知愛信耶穌的人而不愛別的眾生,但佛教卻不是如此。佛教這種說法實在要不得,我們從未聽說或看到有那一位佛教徒真心口喊相認一切陌生男子為父,一切陌生女子為母的。「一切」,當然也包括全世界的各色人種在內。
2、對自己家屬?我國一般佛教徒從推演輪回思想結果,竟以為自己家庭中的每一成員,不是前來討債索冤,便是前來還債報恩。無論父母、夫婦、子女、兄弟、姊妹,都是由於前生各種業力關係,而再投生在這個家庭中,以求重新互相解決前世的信冤,有的報冤,有的報德,有的收債,有的還債……。」(當代佛教演講集中「婦女學佛應有的態度」一文)大致來說,凡對方對自己友善和好,順服聽命,被想成還債報恩;凡對方對自己凶惡殘酷,傾家蕩產,犯罪作惡等等,則屬於前來討債索冤。佛教徒就是用這種眼光來看家中的每一個人,如一個家庭的成員真是如此,豈非多麽悲慘可憐?還有何快樂可言呢?因為大家的感情與生活都建立在利害關係上麵罷了。我們很少聽佛教徒說,家庭中父母以外的人,如夫婦、兄姐……,也都是自己的父母,照輪回道理及佛終來說他們也在一切眾生之內,也應是佛教徒自己的父母才對,
六、人生的目的:一個真正熱心的僧、尼或白衣信徒,他的人生目的,不單自己努力修道,希望有一天能得解脫。也熱望未信者也能相信佛教。因此,便努力向人傳揚佛教。這點,在各宗教間並無分別。
但佛教徒也許需要多注重種種修行工夫,因比,不知不覺地,他的人生最大目的便落在自己的苦修與期望開悟這方麵去了,換言之,別人如何,我不管他,隻要自己多多修行,早日解脫,便是達到我的人生目的了。大乘傳教徒常批評小乘佛教徒,隻顧自救,但在中國大乘佛教徒所表現的,也並不優於小乘多少。從前,在我國大陸各地,許多佛教叢林寺院,都建於高山森林之間,與社會人民隔離,度其與世無涉的自力自養自修的消極解脫生活。既已遠離社會,所以他們對社會既不行惡,也不行善,不發生任何作用。
佛教的修行工夫多而且繁,如想真正做到,隻有夜以繼日行之,這樣,仍尚難達到所要求的最高標準。試想,為自己的修行,解脫目的已夠辛勞,那有多餘時間去完成其它的人生目標呢?甚至號稱他力的淨土宗信徒,也必須日日夜夜努力念佛,方能達到所定修行的標準若幹,試想那有其它時間再做別的事?今日我國佛教僧尼及信徒,在傳教一事上似遠遜於古時信徒,現在大家終日或念經拜懺,或營商做事,為解決衣食等生活問題而忙碌不堪,那有多餘時間與心情再去做個人布道,達成所謂佛教救人的人生目的呢?要言之,佛教的人生最根本目的,是要自己努力勇猛苦苦修行,有一天能救自己脫離輪回苦海,以達所謂涅盤境界。
長期以來,在文化上一直處於劣勢的回族大眾幾乎沒有解本民族的知識的途徑,因此無論一些輿論對我們民族做出怎樣的詮釋和宣傳(如把回族等同與穆斯林),民間很少又人去真正的思考和質疑。零散分布在各地的回族大眾,多數為了生活忙於奔波和勞作,在本民族的曆史和文化方麵不自覺的接受著任人擺布的命運。關於回族的曆史、文化種種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宣傳基本滿足了宗派特權階層和舊時的統治者的意願,錯誤的、含糊其詞的宣傳直接導致了讓回族人在社會上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誤解。不僅其他兄弟民族對回族產生了各種混亂的認識,很多回族人對此也是一頭霧水,假如在大街上找位做生意或田裏耕作地回族人,然後問他什麽是回族?什麽是穆斯林?十有八九得到地回答是“回族就是穆斯林,穆斯林就是回族啊。”如果你在單問他穆斯林是什麽意思,可能就回答不上來了。根本不知道穆斯林是什麽意思卻說自己就是穆斯林,這真是一種悲哀。那種愚弄和奴役大眾的封建社會已經成為曆史,但不得不承認,至今回族還並未完全解放。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對相關知識太缺乏了解,因此在如今這個比較開放和民主的時代,我們回族大眾和各民族兄弟應該去積極的了解和探討這些問題。
什麽是伊斯蘭教、什麽是穆斯林?
曆史上的亞洲中、西部是很多宗教的發源地,先後湧現了拜火教、猶太教、拜星教、拜月教、太陽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等等,伊斯蘭教就是繼這些宗教後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建,後把原安放在麥加神殿上一塊長約三十公分的隕石供信徒朝拜。“穆斯林”意為“順從者”,即伊斯蘭教教徒。伊斯蘭教經過各種爭鬥在亞洲西部的部分阿拉伯人中傳播開來後,又以戰爭的方式把觸角伸向了東方的古波斯、康國、安國、曹國、石國、米國、何國、火尋、戊地、史國等昭武九姓各小邦和吐厥各部落,這些小國和部落所處就是後來的回回國花拉子模區域,即今日伊朗、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等所處區域。當時這些地帶的國家和民眾的信仰主要是拜火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佛教、猶太教等,阿拉伯軍隊入侵後就開始用各種方式推行伊斯蘭教,並實行各種壓迫製度。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構成統治階層,改信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人(稱為“Mawali”,漢語音譯“滿喇”,通指“被釋放者”、“被管理者”)和阿拉伯人訂立順服契約,保持自己原有信仰的非穆斯林(稱為“迪米”)以及大量的奴隸,構成被統治群體。波斯人被與驢和狗相提並論,毫無尊嚴。如果一個騎馬的波斯人見到步行的阿拉伯人,他必須立即下馬,把馬讓給阿拉伯人騎。在許多場合,波斯人不得與阿拉伯人並肩而立或並排行走。隨後其他相繼被阿拉伯侵略的諸回回國屬地居民遭遇也基本類似。阿拉伯人對於高度發達的波斯和亞細亞文化采取了完全毀滅的破壞性態度。無數精致的金銀珠寶和藝術珍品被銷毀熔化,鑄造成錢幣。很多壯麗的宮殿和城市被毀為瓦礫和廢墟,無數的文學、歌舞音樂、科技文化等書籍被焚毀,通行於波斯帝國和部分中亞國家的波斯語被禁用,代之以阿拉伯語。以殘暴著稱的總督哈查隻屠殺了成千上萬名堅持使用巴列維語的波斯人,並折磨那些頌揚波斯文化的人,所有這些民族、國家曆史上曾有過的輝煌和文化成就都被劃到了阿拉伯穆斯林的名下,成為了伊斯蘭教的文明。因此,在這期間有很多波斯和中亞各族人為了逃避阿拉伯穆斯林軍團的迫害,東來進入大唐,是比較早期的回族先民,在長安和洛陽等地建立了大量的景教和拜火教等寺廟,圍寺而居,以經營酒店餐飲業為主,形成較早時期的回坊。
“穆斯林”並不是某一民族的稱呼,而是對任何民族中的伊斯蘭教信徒的統稱,和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等是一種性質的稱謂。穆斯林和其他宗教徒的區別是要履行伊斯蘭教的五功,也就是五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功課,即:念經、禮拜、齋戒、天課、朝覲。
第一條的念,起碼要念阿拉伯語的“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第二條的禮拜,是伊斯蘭教信徒(穆斯林)功課的主要部分。每天禮五次拜,在禮拜前必須先做淨禮,包括大淨小淨等步驟。拜功的儀式主要由端立、誦念禮拜經文、鞠躬、抬手、叩頭、跪坐等動作組成。每天的五次禮拜分別是“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
第三條的齋戒,每年伊斯蘭教曆的齋月裏,必須實行齋戒。齋戒是指在齋月內每天從拂曉至日落禁止一切飲食、吸煙以及房事等。
第四條的天課是穆斯林每年財產收入達到一定數量時,按照一定比例繳納給宗教組織。
第五條朝覲或朝聖,凡達到條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中必須最少去朝覲麥加聖地一次。
按上麵五條生活的人,才可以被看作穆斯林。但對與回族來說,恐怕除了很少數從事宗教職業的外,回族大眾能達到這五條要求的人數用九牛一毛來形容都不誇張。
伊斯蘭教對穆斯林的要求還有很多,涉及到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精神思想等等所有人類生活的方麵無微不至。要熟讀古蘭經和各種聖訓(《塔誌聖訓》、《利雅德聖訓》、《穆宛塔聖訓》、《穆赫塔勒聖訓》、《布哈裏聖訓》、《艾布·達吾德聖訓》、《鐵密濟聖訓》、《奈薩儀聖訓》、《伊本·馬哲聖訓》、《米什卡體聖訓》、《穆斯奈德聖訓》等)並按照其中的教導去做,才是真正的穆斯林。其他各種類派各個時期不斷問世的各種經典名目繁多。
廣大回族人是不是穆斯林?
上麵對穆斯林的標準有了簡要的介紹,那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從古至今的回族人是不是象上述那樣去生活的?和穆斯林又有多少關係?
唐宋和之前的回族先民中基本上沒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所以也就談不上有穆斯林(所謂的唐代朝廷為回族先民建立了伊斯蘭教大寺,唐代蕃坊都有伊斯蘭教教堂說法都被證實是錯誤的,事實上是景教和拜火教寺廟)。宋代是當時回回人拜火教、景教、波斯摩尼教等轉為明教的時代。之後,隨著又一批經商、從軍回回人的入華,形成了“元時回回遍天下”格局,假如象他們所說,元代的回回都是穆斯林,那應該有大量伊斯蘭教教堂存在才合理,然而元代期間整個國家的伊斯蘭教教堂屈指可數,與“回回遍天下,江南尤多”很不相稱。由此也可以推斷出,當時伊斯蘭教在回族人中並沒多少影響,事實上多是信仰明教(摩尼教)和猶太教等回回人,就是有一些,也多屬於不久前剛迫於阿拉伯入侵者的壓力而接受的,實際生活中仍然保留著本民族的風俗和事前的信仰影響,很難說就真是穆斯林。明代,靠明教完成大業的明太祖認為最終的光明已經實現,從而開始禁絕崇尚與黑暗鬥爭的明教。並在回族人中推行他認為是“和平之教”的伊斯蘭教,於是回族人的大量宗教寺廟被改稱為伊斯蘭教的教堂,從回族傳統式樣清真寺不僅有各種伊斯蘭教嚴禁的雕飾物,其建築風格與伊斯蘭教樣式也相差巨大就不難看出這一點。明教(摩尼教)的主旨“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被伊斯蘭教的“萬物非主,唯有安拉”所替代。從明代開始,回族人曆來尊重的“阿訇(波斯語大意:學者,是與伊斯蘭教無關的稱謂,早在拜火教時期就開始使用)”雖然繼續得以保留和使用,但實際上卻被換為伊斯蘭教“伊嗎目(阿拉伯語:伊斯蘭教教長)”的性質。從此,回族人中的宗教人士開始了用中亞波斯語調去誦讀阿拉伯語經文、回族大眾開始用本民族古老的風俗傳統去接觸伊斯蘭教的日子。
雖然迫於統治階級壓力或引導,相當多的回族信仰了伊斯蘭教,但很大程度隻是名義上的。現實中,回族大眾和本民族的宗教人士大多還是按照回族的民俗行事,回族宗教人士依然繼承了自隋唐景教、拜火教時期的“不譯經,不傳教”傳統。曆經了清、民國直至當代回族式伊斯蘭教的熏陶,傳統的回族大眾在各族伊斯蘭教人士那裏得到了“穆斯林”的美稱,天長日久覺得這個名稱也怪洋氣,很多既不能識文也不能斷字的回族人也就稀裏糊塗的接受了。期間一些回族學士出於對宗教的不了解和保護回族的出發點,在某些宗派勢力操控輿論的環境下順從了回族等於穆斯林、保護伊斯蘭教就是保護回族的說法,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真成了伊斯蘭名義下的回族。
然而世事無常,晚清以後,西北地區其他類似(不吃豬肉的,或與伊斯蘭教有關聯)的民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曆史上西夏王國的後裔黨項人(也叫河西人,回回稱其為“湯屋特”,蒙古稱“唐兀人”)、維族、漢、藏和西北地區回族等的部分宗教人士和軍閥發動了各種層出不窮的“運動”,吸收和誘惑了大量的漢、藏、蒙、土等民族的加入,所有這些人在民國時期曾被混亂的稱為過“回民”,這種含糊的稱謂卻成了日後他們混淆身份對回族指手畫腳的資本。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的曆史比回族至少晚上千年,伊斯蘭教化的程度很高。上述這些人中的有些宗教人士頻繁的跨越中亞而出入阿拉伯等國家,帶回了境外各種伊斯蘭勢力互相革命的訊息和綱領,有的還得到了美元的大力支持,回來後大搞各種尊經革俗,一切朝阿拉伯看齊……,一場接一場的你死我活的鬥爭開始了……。遠在天方的一些阿拉伯人仍不想放過曾經被他們侵略過的民族們在中國的後代,妄圖靠一些見利忘義的狗腿子繼續奴役他們的精神,讓認欺壓過他們先民的強盜和騙子為祖宗。於是,一些狗腿子就開始帶頭編造回族的祖先是阿拉伯人、而且還是阿拉伯人中的穆斯林……,大造輿論吹捧阿拉伯人如何偉大,阿拉伯人創建的伊斯蘭教對回族人是何等重要,恐嚇回族人缺少了伊斯蘭教就會死光光。一方麵千方百計、巧立名目的把回族傳統和伊斯蘭教掛鉤,實在掛不上的就誣陷為“漢俗”、“異端”、“陋習”。一方麵又得意的說:看,你們回族還有什麽地方能說和伊斯蘭教沒關係!
因回族大眾對伊斯蘭教不了解,搞不清楚回族傳統是不是伊斯蘭教教規,況且很長時間以來也沒有發言的權利與機會,沒有渠道去正視本民族的曆史和文化傳統,在各宗派勢力遮天的環境下失去了起碼的尊嚴和勇氣,任憑他們胡謅八扯,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回族人的沉默與麻木使他們變的更加肆無忌憚。
先從飲食方麵來說吧,伊斯蘭教對這方麵最嚴厲的當數禁止喝酒(包括製造和買賣),而酒肆(酒館)卻屬於回族曆來的經營項目,中國的葡萄酒以及釀造技術也是由曆史上的回回人地域帶過來,元代,由回回人傳入到中國的還有“阿刺吉酒”及釀造方法。阿刺吉是波斯語ararki的音譯,“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即指蒸餾法製成的酒。中國製酒起源雖早,但因不知蒸餾法,酒精含量無法提高,所以元以前中國的酒基本是低度酒。“阿刺吉”的製法傳入後,使中國製酒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古代波斯、花拉子模等地各族人很早就形成了濃厚的飲酒風尚與文化,不但愛喝酒、而且酒量很大,還習慣在醉醺醺的時候討論大事。現實生活中的回族人喝酒太普遍了,而且還有回族家庭有祖傳的釀酒手藝,從古至今,回族人開的飯店餐館哪有不賣酒的(不要拿西北撒拉族、東鄉族或漢族伊斯蘭教信徒開的飯店說事),也許在民國或解放初個別時段回族人不喝酒的比例高一些,但縱觀整個曆史和現實,那些短暫的低比例現象代表不了什麽。回族對於食物方麵的禁忌和伊斯蘭教有著明顯的不同,內容不同由來也不同,不過是有的相似而已。
還有回族的“清真”和伊斯蘭教的“哈倆裏”是兩種概念
請某些自詡為道德高尚、誠實厚道、大地上最優秀的人們不要再偷換概念了,否則千多年來回族人開的飯店酒館都是假冒清真嗎?回族大眾祖祖輩輩的飲食都不是清真的嗎?清真食品和飯店曆來都沒有在中國出現過對嗎?你們要想弘揚阿拉伯伊斯蘭教文化,大可光明正大的開辦“哈倆裏”餐廳和拉麵館,估計不會有人反對。
喪葬方麵,伊斯蘭教不允許哭亡人,而傳統的回族人(不包括西北一些地區解放後被錯誤劃進來的所謂河西、漢、藏等類)不但哭,而且還有一套獨特的習俗和曲調。伊斯蘭教不允許遊墳誦經時下跪,而傳統的回族人是要跪的。伊斯蘭教不允許戴孝,而回族人是要戴的,而且是本民族的風格。回族把去世稱為“無常”,這是伊斯蘭教所不能解釋的(伊斯蘭教對去世稱“歸真”)。回族人無常後要過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這也是伊斯蘭教所不允許的。伊斯蘭教不允許在葬禮上燃香,而回族卻相反,回族葬禮上關於這方麵瑣碎的對立還有很多很多,舉不勝舉,就不一一介紹了。符合伊斯蘭教的應該是要請穆斯林(即“阿訇”,其實這一回族用的稱謂來源波斯景教、摩尼教等)誦經等儀式,雖然也是用阿拉伯語,但是傳統回族人的誦經方式和聲調和阿拉伯人的不同,阿拉伯人聽不明白。當然,除了阿訇和個別鄉老外,回族人也不知道具體在念什麽,是什麽意思,曆來如此。可能有少部分地帶回族人在這方麵的情況和上麵講的不完全相同,那隻是在近代被伊斯蘭教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婚姻方麵,伊斯蘭教規定女性初潮就算是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齡,穆罕默德他老人家在五十二歲時娶了個九歲的女孩做老婆。回族可從來沒有這樣的做法,至於娶四個老婆,說三句不要了就等於離婚等等更是天方夜譚。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必須和同信仰的人結婚,或者有經人。但回族大眾在選擇對象時隻是在意對方的民族,人品,家庭、收入等方麵,沒有誰會打聽對方的信仰情況。就算是外族人嫁到回族家庭,也隻是在意對方的人品、是否願意或適應本民族的飲食、風俗。至於伊斯蘭教所描述的天堂中人們的最小獎賞,是一座有8萬名奴隸和72位處女的豪華住所現象,絕大多數普通回族大眾一無所知,就算有人和他們說起也難以相信,因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這個宗教。
宗教活動方麵,每天五次的禮拜對於穆斯林來說是基本的要求,而事實上在回族聚居的農村,一般兩三千人口的村子中的清真寺裏,有上二、三十個回族老人能堅持每周隔三岔五去一兩次就不錯了,禮拜的動作在某些西北各族阿拉伯追隨者看來是粗糙甚至偷工減料的。有的老人能用波斯腔的阿拉伯語練習著念上幾小段經文(這也被西北某些阿拉伯腿子橫加指責,因為他們和阿拉伯人聽不懂),但也不明白是什麽意思,在他們的理解中,經文和語言是沒有關係。老人去的就不多,年輕人去清真寺的次數更是少的可憐,每年遇到需參加親友無常或紀念亡人儀式時去寺裏做個沐浴(換水,衝頭),也很少有人按照伊斯蘭教的步驟去洗,多數就跟平時沐浴洗澡一樣。甚至有的寺中除了專職的宗教人員,而沒有民眾。在城市中去禮拜的回族人就更少了,以數萬左右回族人口的城市來說,每天能去趟清真寺的樂觀點也很難超過五十位,每年一度的開齋節那天單位學校準許放假,去清真寺的人口可能能達到數千人,其中包括外省市的流動人口以及其他多個民族,當然也會有漢族等民族的,節假日的這些來寺裏的人很多不會基本的禮拜動作和步驟,更不要說念了,一輩子不會也沒做過禮拜的回族人大有人在。在西部,由於一些回族聚集地周圍的東鄉族、撒拉族和部分漢族藏等族的伊斯蘭教意識濃厚,受其影響,回族人禮拜的比例稍高一些(其中保持傳統的部分西部回族在宗教儀式等方麵仍會受到他們的尋釁和“教導”),但與他們所言稱的當地穆斯林數量相比仍很懸殊,甚至沒有其他民族為主,在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禮拜,佛教寺廟燒香還願的人多,但也沒見那些民族中有哪個被大主教和法師們扣上“基督教/民族”或“佛教/民族”等的帽子。南方城鄉的回族生活自古和伊斯蘭教關係更小,有的地區至今信仰的還是西域色彩佛教等宗教,也有不少地帶沒有任何宗教生活,因此成了近年西北各族綠化活躍分子垂涎的舞台,那種情況很適合他們冒充回族身份,然後用回族就得信仰或回歸伊斯蘭教的謊言去行騙,也就有了向阿拉伯人方麵尋求更多宣教資金支持的借口。
上麵隻是介紹了容易被混淆的幾點,至於回族生活傳統的其他方麵,更與伊斯蘭教沒瓜葛,就是這樣一個個別方麵能與伊斯蘭教或穆斯林勉強掛上鉤,更多方麵卻是對其一無所知甚至對立的民族,衣不遮羞、抽煙喝酒不禮拜,不會念經不去朝覲,用他們的話說都是下火獄的料,愣是被扣上了穆斯林民族的帽子自欺欺人,有的宗派人士對此做出了回族雖然不等於穆斯林,但回族是伊斯蘭教在中國的主要載體的解釋。一再宣稱自己所屬的“烏瑪(意為世界範圍的伊斯蘭團體,但中國的一些宗教人士卻翻譯為‘民族’)”是最優秀正義和賢良的人,難道還需要回族這樣一個與伊斯蘭教關係不大,被你們處處嘲笑歪曲和打擊的民族做為載體而寄生嗎?更可笑的是他們總是強調回族身上沒有了他們的寄生,回族就會死亡。但事實卻是,對於真正的回族人來說,無論宗教形勢如何變化,也改變不了自己的所屬的族群身份和民族歸屬感,這一點曆史已經做出的充分的證明。恰恰相反,在中國,要是回族清醒後不在做你們的“載體”,才是你們這些近代以信仰為幌子混淆回族、冒充回族的神棍們最害怕的,因為那將會徹底暴露出他們魚目混珠、一無是處的真實麵目。
還有什麽解放前回族就是中國境內所有禁食豬肉人群的統稱等等別有用心的愚蠢論調,你們以為別人都不知道民國以前的這些民族都是什麽名稱嗎?不論你們是漢、藏還是撒拉、東鄉……,要說你們是穆斯林或者佛教徒、基督教徒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隨便。但要心懷鬼胎的非說自己是回民是回族,那就得說道說道了,難道今天有人罵一句你是豬,你們家祖上就真的都是豬了?
每個宗教中都有好人和壞人,上麵那些話是針對伊斯蘭教中的邪惡和別有用心的分子。正常的回族人也好其他民族也好,對一個人的評價不是取決與對方是否信教和信仰哪種宗教,而是他的具體為人和言行。回族中有很多很好的阿訇(阿訇一詞來源於回回教門中的波斯景教),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履行著做為一名穆斯林的基本責任,用回族信仰者的方式解決回族大眾在本民族的傳統禮儀和心理層麵上的需要,回族大眾敬重和擁護這樣的本族宗教職業者,這就是回族人與穆斯林之間最真切的關聯。
世界宗教分布地圖
東正教綜述 Eastern Orthdoxy -------------------------------------------------------------------------------- 東正教是與天主教、新教並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亦稱正教。又因為它由流行於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來,故亦稱希臘正教。1453年拜占廷帝國滅亡後,俄羅斯等一些斯拉夫語係國家相繼脫離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轄,建立自主教會,逐漸形成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希臘正教目前則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禮儀的東正教會。 |
誰否認證信.誰的善功確以無效。 He that denies the faith shall gain nothing from his labours. 你不要驕傲自滿的在大地上行走,你決不能把大地踏穿,決不能與山比高。 Do not walk on earth proudly,for you can never rend the earth, nor become as tall as the mountains. ——《古蘭經》 -------------------------------------------------------------------------------- 伊斯蘭教綜述 伊斯蘭教誕生於阿拉伯半島的社會大變動時期,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真主安拉的旨意。 -------------------------------------------------------------------------------- 伊斯蘭教法 伊斯蘭教法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必須遵守的一整套行為規範,具有宗教、道德、法律三方麵的意義。 -------------------------------------------------------------------------------- 伊斯蘭教義 伊斯蘭教徒的宗教信仰基本為五信和五功,這是每個穆斯林都應遵守的最基本的宗教義務。 -------------------------------------------------------------------------------- 伊斯蘭教在中國 唐代稱阿拉伯為“大食”。哈裏發奧斯曼派使節到長安見唐高宗,介紹國內習俗和伊斯蘭教情況。 -------------------------------------------------------------------------------- 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阿拉伯半島麥加城人,約生於公元570年。他所屬的哈申族是麥加古來什部族的一個著名的家族。——
一、佛教起源
佛教的祖師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一個家族的名字,釋迦摩尼佛誕生在一個王族家裏,這個家族的名字就叫釋迦。那“牟尼”就是他真正的名字,“牟尼”就是梵文直譯的,翻譯過來就是“能仁”,能不能的“能”,仁義道德的“仁”。
釋迦牟尼佛兩年五百年前誕生在印度,現在的尼泊爾,他誕生的地方就叫藍毗尼(Lumbini)。釋迦佛的父親叫淨飯王,釋迦摩尼佛是一個太子,他是一個太子,那這位太子呢,二十九歲就出家了。出家以後六年苦行,三十五歲成了佛,三十五歲的農曆四月十五成了佛。
二、什麽是法門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三轉法輪。
那釋迦牟尼講的這個法,首先大家要知道法,法就是一個方法,離苦得樂的方法。
三、為什麽有八萬四千法門
釋迦牟尼佛為什麽講這麽多法門呢,因為人有八萬四千個煩惱,為了解決這些八萬四千個煩惱,所以釋迦摩尼佛講了八萬四千個法門。
釋迦摩尼佛講的這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對治八萬四千個煩惱的方法,那八萬四千個煩惱能解決,能斷掉八萬四千種煩惱。多一個法門能減少一個煩惱。
那麽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法門裏麵,他有看我們個人的根契,和我們的追求:
1、追求“世間圓滿”
我們眾生裏麵有些眾生追求的就是人天果,人天七德,追求的就是世間圓滿。那麽這一塊釋迦摩尼佛也講了用什麽方法來人天圓滿。那麽人天七德怎麽修的法門都講了。
2、追求“解脫”
有些人追求的是解脫,生老病死想解脫的這種,那怎麽解脫的法門也有。追求解脫這一類的人就講了小乘的法門。小乘的法門現在是南傳佛教,現在東南亞的南傳佛教就是小乘的法門。
3、追求“成佛”
有些人追求的是成佛的法門,生生世世,累生累世積福報,慢慢成佛的法門,那這一部分人講了大乘顯宗的法門。
4、追求“即生成佛”
有些人追求的是即生成佛,一生成佛。那這一塊的人就講了這個密宗的法門。
四、佛教三大派係
根據上述法門的不同,慢慢出來了各種不同的佛教派別。現在佛教有三大係統,三大派別: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
1、南傳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裏小乘的法門。那南傳佛教主要存在的地方就是斯裏蘭卡,還有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這些國家。南傳佛教主要存在於這些地方。南傳佛教統一追求的是阿羅漢果,屬於佛教裏麵小乘的佛教。修行就是三十七道品,修出離心,修戒定慧,這是南傳佛教主要的修行。
2、漢傳佛教: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顯宗的佛教,大乘佛教內部也有很多派別,有八大派係,那漢傳佛教主要存在的地方是漢地還有日本,還有韓國等等的地方。大乘顯宗講的法門是慈悲心,菩提心,六般若密多。漢傳佛教內部也有很多派,比如說:禪宗、淨土宗、律宗、天台宗等等八大宗派。那漢傳佛教的正見裏麵是以唯實派為主的。
3、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也是大乘佛教,顯密雙修的大乘佛教,藏傳佛教是顯密雙修的,顯宗和密宗雙修的大乘佛教。那這個主要存在的地方就是藏區、內蒙古、外蒙古還有漢地。藏傳佛教現在也在我們漢地,比如北京這些地方多起來。然後就是在歐洲、美洲、美國這些地方主要是佛教裏麵藏傳佛教比較多的地方。
現在佛教主要有這麽三大派係。
五、什麽是藏傳佛教
1、藏傳佛教的派係:
那藏傳佛教有四個大派,十八個小派,這四個大派是:
第一 紅教 寧瑪派;
第二 白教 噶舉派;
第三 花教 薩迦派;
第四 黃教 格魯派;
為什麽就黃、紅、白,這個是什麽呢:比如說紅教寧瑪派,做法式的時候,法師們戴的帽子是紅色的,所以為什麽叫紅教就是這麽一個概念。那白教他傳的衣服是白色的,所以就叫白教噶舉派。然後這個花教薩迦派,他做法式的時候,這些大師傅們戴的這個帽子是花花綠綠的,所以叫花教薩迦派;然後黃教格魯派,黃教格魯派他戴的帽子是黃色的尖尖的一個帽子,所以就叫黃教格魯派。
藏傳佛教有這麽四大教派,還有小的有十八個教派,這些今天就不解釋了。
2、藏傳佛教各派特點:
寧瑪派:這個四大教派裏麵的寧瑪派的創始人就是蓮花生大師,他主要的法門就是大圓滿,這是寧瑪派的法門,寧瑪派,這是寧瑪派,寧瑪派是藏區最早的一個派。
噶舉派:然後接下來是噶舉派,噶舉派的創始人是瑪爾巴上師,瑪爾巴上師,他主要的法門就叫大手印,大手印和大圓滿都是講的是空性。他不同的方法來講這個空性,這麽一個意思。他的法門就叫大手印。
薩迦派:那這個花教薩迦派,薩迦派的祖師爺就叫昆·貢卻傑布,昆·貢卻傑布,祖師爺的名字就叫昆·貢卻傑布,薩迦五祖,裏麵的第一祖就叫昆·貢卻傑布,那他主要的法門就叫道果,道歌的道,果報的果。道果,他主要的法門就叫道果。
格魯派:那黃教格魯派,格魯派的祖師爺是宗喀巴大師,他主要的法門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正見就是中觀正見。
3、藏傳佛教的五大圓滿:
那藏傳佛教有五大圓滿:
第一 教法圓滿:
藏傳佛教教法圓滿,怎麽講呢,南傳佛教知識講的是八萬四千法門裏麵的小乘的法門,是一小部分。那漢傳佛教是八萬四千法門裏麵的半部分,就是半個顯宗的法門這一塊,沒有密宗的法門,密宗四部的法門。這個南傳佛教他沒有大乘的法門,都是一部分一部分,那藏傳佛教有顯宗的法門,漢傳的顯宗的法門,小乘的法門,密宗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非常圓滿的。全部都在藏傳佛教裏麵,所以就是叫教法圓滿,藏傳佛教裏麵。藏傳佛教裏麵有顯宗的法門,有小乘的法門,有密宗的法門,所以就叫教法圓滿。
第二 修行圓滿:
修行圓滿,南傳佛教主要修的是戒定慧,戒律上麵就修的是別解脫戒,然後三十七道品,他修的主要修的是這個。那漢傳佛教修的是戒定慧,戒律上麵不隻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就是五戒和出家的戒律,那不隻這個別解脫戒,還有菩薩戒,比南傳佛教更高一些,更圓滿一些。還有他方便法門上麵修這個慈悲心,菩提心,六般若密多等等,比較圓滿一點點。那藏傳佛教,小乘的法門也修,顯宗的法門也要修,密宗的法門也要修。外修小乘的法門,內修顯宗的法門,密修密宗的法門,所以就叫修行圓滿。修行圓滿,這是藏傳佛教的一個特點。
第三 傳承圓滿:
我們佛教這個有傳承的,比如講心經,心經也有傳承,般若經,般若經也有傳承。那我們這樣的話,我這樣的話,我們這個傳承般若經的傳承從釋迦摩尼佛到現在,我是第46代,我師傅是雍正法王,他是第45代,我是第46代。他每一代每一代代代都傳下來的,有這個傳承,有這個傳承。那藏傳佛教的傳承有口傳的傳承,有講經說法的傳承,有灌頂的傳承,導引的傳承都是保存得非常圓滿。都沒斷過,那我們南傳佛教,傳承也是,隻有戒律的傳承沒斷,除了戒律的傳承,大部分的傳承都斷掉了。我們漢傳佛教也是除了戒律的傳承,大部分的傳承都斷掉了。因為佛法也經過了很多的磨難。就是斷了這個傳承。但藏傳佛教的傳承沒斷,這個傳承是非常圓滿的,有傳承的師傅的講經和沒傳承的師傅的講經不一樣的。沒傳承的師傅要講一個心經,很多都是我認為的東西,他自己認為的東西。那有傳承的師傅不會講到我認為的,他講的都是從釋迦摩尼佛代代傳下來的,他講的就是。不是說我認為,我的小智慧拿出來的那個,他有那個大智慧的那種,不一樣的。有傳承的師傅講的法和沒傳承的師傅講的法不一樣,沒傳承的師傅講的法很多都是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認為是那樣的,那一個凡夫認為的裏麵錯誤很多。那有傳承的師傅講的不一樣,他是代代傳下來的這個他會講,他師傅這樣講,我就這樣講。我給你們講一個,我就曾經拜了七個上師,七個師傅,我就拜了七位上師,七位上師都是一位上師的弟子,都是拉科仁波切的弟子,那我曾經拜了第十世班禪大師、雍增法王、尕藏曲鬆大師,格迦活佛等等七個上師,那這五個上師麵前我就得過了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他們講的都是,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他們講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舉一個例子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們都是一個師傅那邊拿出來的,他裏麵不夾雜任何的東西。他就是法就,以前釋迦摩尼佛怎樣傳,傳承上師怎樣傳,我就給你們傳這樣的,他有傳承的師傅就不一樣。有傳承的師傅講得都不一樣。這個大家要明白。那有傳承的師傅講的這個法有加持力,因為呢代代的師傅,代代的有傳承的師傅都會講這個,加持力不一樣。那藏傳佛教就有這個圓滿的傳承。這個是第三個特點。
第四 保存圓滿
保存圓滿,他保存得非常圓滿,怎麽樣呢,佛教傳入到東南亞各國的時候,東南亞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化,佛教就融入了那個文化中。就變成了本地的佛教,然後佛教傳入漢地的時候,道教文化,儒家文化非常興盛的時候,這些文化也多多少少都影響了佛教,佛教也融入了這個文化裏麵,所以呢佛教就變成了漢式佛教,漢式佛教。佛教傳入藏區的時候,藏區沒有形成特別的文化,佛教就變成了藏文化,佛教變成了藏文化,佛教沒有進入藏區之前,藏地沒有文字的。藏文字因為翻譯佛教,因為翻譯佛教,為了學習佛教,他為了這個,創造這個,藏文字。其實藏文字有三十個字母,這三十個字母就是六個字母是藏族人自己創造的,二十四個字母是梵文裏麵直接拿過來的,他是從梵文裏麵直接拿過來的,所以藏族人學習梵文非常快,一個小孩子要學習梵文,他非常快。這個文字也是為了學習佛教才創造的,佛教進入了藏地以後就是佛教變成了藏文化,所以呢保存得就是原汁原味。保存的就是原汁原味。你們現在看到我們出家人,藏漢兩地的出家人穿的,都是出家人,是釋迦摩尼佛的弟子,應該是一樣的。但是衣服也不一樣。穿的衣服也不一樣。那佛教進入了漢地之後,本來我們出家人的衣服是黃色或者紅色,都是這個顏色,主要是這個顏色。那佛教進入了漢地以後,那黃色是皇帝穿的,紅色是大臣穿的,出家人都不能穿,出家人就選擇了那個灰色。有變化的。佛教進入了漢地,就是出家人要自力更生。就是就種菜啊,寺廟裏麵就幹很多活。那進入藏區的時候,他比較原汁原味。不做這些事情,他是條件很差,但是他有聞思修,出家人主要工作是聞思修,啊就是這麽一個事情。所以說呢,保存圓滿。
第五 課程圓滿
怎麽講呢,漢傳佛教也好,南傳佛教也好,學習佛教的時候直接用經文來學習,這個比較多,那藏傳佛教學習佛法的時候,先學論再學經。經續論這個概念給大家講一下。經是什麽呢,經是釋迦摩尼佛親口講的顯宗的法門,小乘的法門,就叫經,釋迦摩尼佛親口講的顯宗的法門就叫經,那釋迦摩尼佛親口講的密宗的法門就叫續,記續的續。密宗的法門就叫續。經跟續的解釋就叫論。經續論就是這麽一個意思。經續論,那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學佛法的時候先學經的比較多,一旦皈依了馬上讀地藏經,馬上念金剛經,馬上學經,師傅們馬上給講經,這個比較多。然後藏傳佛教呢,先學論,先學習論,再學經,再學續,這是藏傳佛教的一個特點,為什麽先學論呢,這個經啊,你直接學,先學,你就學不好,因為經的內容很廣,很深,先你看一下經解釋的理論學一下,理論學一下很容易學習到這個經。經很容易學習到。那先學習了論,一個論可以包含很多經,學習了一個論可以說學習了很多經,這個經呢直接學習非常麻煩的一個東西是什麽呢,經,釋迦摩尼佛講的第一呢,看地方,有些經是跟十地菩薩講的,八地菩薩講的,一地菩薩講的,魔道眾生講的,跟人道眾生講的,不一樣的。如果是八地菩薩講的那個經給我們學,不適合。如果是一地菩薩講的那個經,我們學,就凡夫學也不適合。他也不適合。一呢有這個問題。第二呢,經文裏麵講的這個東西啊,他看起來很容易明白的一個意思,但是裏麵深藏了很多內容,很多很多的內容,你不懂的。你不懂的。我在廈門講經的時候,我的一個剛皈依的弟子給我問過一個問題,師傅地藏經裏麵講,水火不傷,有這個詞。但是他說他朋友天天念地藏經,他的房子起火了,這個怎麽解釋啊。有問這個,有問這個,我說你這個朋友念地藏經,地藏經裏麵確實有這個功德,他這個功德要出來,什麽樣的人才有這個功德。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持十善戒的男人呐,我問你這個朋友是不是持十善戒的呢。他說不是,他是邊念經邊做壞事的那種。他說是這樣的。那這個不可以的,那你就不懂得,一看哦就有這個功德。那我在浙江麗水講經的時候,我一個弟子啊,給我拿來了一個經文裏麵的幾句話拿出來,師傅啊,是一個女弟子,師傅啊我以前墮胎過,但是我這個業障全部消掉了,已經消了。我說你怎麽會,用什麽法來消掉了?她說我就放生了100條魚,全部消掉了。我說你怎麽放生了100條魚,這個殺一個人的,墮胎的這個,她墮胎墮了三個,三個嬰兒的這個靈魂就這個業障你就消除呢?你怎麽消除呢,她說這是經文說的,經文裏麵哪幾句話,這個經文裏麵怎麽說,放一個生命能消除殺100人的這個罪過可以消除,那這個是跟誰說的呢,有菩提心的菩薩,放生才有這個效果。那我們放生沒有這個效果。我們放生有效果,但沒有那麽大的效果,沒有那麽大的效果。你自己學經的這些誤會很多。有誤解很多。念一次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淨土,有這個,經文裏麵確實有這個,那念一遍阿彌陀佛怎麽往生,這個是跟誰說的呢,菩提心圓滿,然後六般若密多修行的這樣的人。念一遍阿彌陀佛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念一遍什麽佛的時候,就往生那個佛的淨土,那我們普通的人不可以。直接學習經文這個上麵起很多誤解。會出現很多誤會,那你先學一下論,不會出現這些。論裏麵都有解釋。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前給大家說過的,將來跟我學習經跟續的人,跟龍樹菩薩,跟無著菩薩學習。龍樹菩薩解釋的,跟無著菩薩解釋的跟這兩個學習。龍樹菩薩的《龍樹六論》,無著菩薩的《師地論》,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兩大傳承,我們要跟隨他們的內容,才能學習到真正地佛經
|
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 是唯一的上主。 願他榮耀之國的那名永受讚頌。 ——《舍瑪禱文》 -------------------------------------------------------------------------------- 猶太教綜述 猶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 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 -------------------------------------------------------------------------------- 正 統 派 正統派的最大特點是堅持“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原則,拒絕猶太教的變革。 -------------------------------------------------------------------------------- 改 革 派 改革派猶太教的主導思想是帶有明顯理性主義因素的發展觀, 即認為猶太教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 保 守 派 保守派猶太教是介於正統派和改革派之間的溫和派。它的前身是德國的猶太教曆史學派。 -------------------------------------------------------------------------------- 重 建 派 這個教派的創始人摩迪凱·開普蘭認為,正統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能適應現代性和當代猶太生活的需要, 因此必須對之重建。 -------------------------------------------------------------------------------- 猶太節日 猶太傳統中有一係列獨特習俗,它們造就了這個民族的與眾不同、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據說有17億信眾,規模僅次於基督教。全球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分布在中東,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中亞,南亞,東南亞各地。甚至在歐洲和美國,也有相當數量的穆斯林。
盡管如此,我覺得中國人對伊斯蘭教大多還是缺乏了解,正因為缺乏了解,因此常會以一種憂慮的或者恐懼的態度來對待之,往往在獲取一些片麵的信息以後,把伊斯蘭教徒當成都是一些好戰之徒,非常殘忍,到處殺人,甚至直接與恐怖分子劃等號。
我先後多次訪問中東和中亞的一些國家,包括數次到訪伊朗,初步了解了一些關於伊斯蘭教的概念。而且我所親眼看到的伊朗,社會治安相當好,民眾普遍有較高的道德水平,社會非常和諧。再進一步了解古波斯的曆史,才發現古波斯有極為璀璨的古老文明,而且這種文明通過絲綢之路,對中華文明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整理一些與此相關的讀書筆記,讓大家了解一下真正的伊斯蘭教是什麽樣子。
大家知道伊斯蘭教是先知默罕默德所創立的宗教,那麽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默罕默德這個人。
默罕默德出生在公元570年,他本出生在麥加一個很有聲望的商人家庭,但他6歲時父母就雙亡,由祖父和叔父撫養長大,因此那時他整個生活的狀況非常艱辛。
變化發生在大約公元595年,也就是他25歲左右時。他與當時一位富孀卡迪迦結了婚。這段婚姻使默罕默德在麥加獲得了顯赫的地位,因為卡迪迦是當地非常富有而且有名望的商人。默罕默德在為這位富孀經商的過程中,曾隨著商隊多次去到敘利亞,從而接觸到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由於當時很多敘利亞的商人是以色列人和猶太人,他們於是通過這個渠道了解到了宗教的基本教義並和他們開始打交道。
公元610年,在默罕默德大約40歲時,他有過一次非常深刻的精神體驗。據說是因為身體發高燒,而這個高燒的過程給他的精神帶來了一些變化。自此以後,他開始經常在其居所背後的山洞裏進行冥想,進行自我的精神體驗。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體會到一些幻像,這些幻像被他自己理解為是安拉給他的啟示和預言。這樣一個長期的精神體驗,使他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這套體係也就成了後來伊斯蘭教的教義。
從根據他的體驗和口述所形成的《古蘭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揉合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很多教義,甚至包括了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產生過深刻影響的瑣羅亞斯德教的許多內容。他這種精神體驗所形成的基本概念,大約在公元620年基本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體係。
在公元620年時,默罕默德已經有了一個小的圈子,包括麥加的市民和商人,都紛紛加入到他的宗教團體。可以說這一批人也就成為了他最早的信徒。其中第一個相信他的就是他的妻子卡迪迦。
他的教義中有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他確認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並且確認自己是封印先知,是受天使的支持而代言的。根據他口述的內容,由他人記錄下來,最後形成了《古蘭經》和《聖訓》這兩部最著名的作品。默罕默德認為,他的口述都是受到天使百嘉麗的指示而代言的。那時最初的70個人就是他最早的教團,他們開始在麥加產生一些影響。
但是在伊斯蘭教沒有產生之前,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人們都信奉多神教。顯然默罕默德創造的一神教和原來傳統信仰的多神教就產生了嚴重的衝突。而且默罕默德在他的教義理念中把貪婪看成邪惡,這一點和阿拉伯在麥加地區的商人產生了非常強烈的精神對抗。所以在622年時他們的小團體開始受到迫害。據說很多人趁他們在禱告時偷偷接近他們的身體,妄圖刺殺默罕默德。在感到非常危險的情況下,他們便開始逃離。所以在公元622年,他和他的追隨者們逃離麥加,到了離麥加有350公裏左右的一個城市——亞特裏布。亞特裏布今天被稱為麥地那,麥地那在阿拉伯語的意思是“先知的城市”。把亞特裏布改名為麥地那,就是為了記錄這次他們逃離的過程。而這整個從麥加到麥地那的逃離過程被稱為希吉拉(“Hijra”)。那麽根據伊斯蘭教的官方教曆,他的曆法也就從“Hijra”開始。公元622年,因此而被確立為伊斯蘭教的元年。
在麥地那,默罕默德成為這個城市的首腦,曾經在這個城市中有許多其他的族群,包括猶太人社群和阿拉伯人社群。在整個社群的管理過程中默罕默德顯示出了他天才的管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辦法便是他創立了一個名為烏瑪“Umma”的組織性的群體。“Umma”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指“信仰的社團”。
大家知道伊斯蘭教有著非常強烈的基督教色彩,在很多方麵都引進了基督教的理念,但是它與基督教最重要的區別是基督教追求的是唯靈的世界,它追求的是一種天國是彼岸。但是默罕默德是要把人間變成一個美好的彼岸,把天國的概念移到人間。所以“Umma”的概念,就是伊斯蘭教今天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即“五功”。 “五功”就是——念、禮、齋、課、朝,這些構成了整個伊斯蘭教所有的“五功”。Umma的意思就是通過“五功”來組成的群體。所謂“念”,是念一句話——“安拉是唯一的真神,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表示自己對伊斯蘭教的皈依;“禮”就是禮拜,每天有固定的5次禮拜,要朝麥加的方向進行叩拜;齋就是齋月,每年的9月份要通過一個漫長的時間不吃不喝不抽煙不發生爭吵,且無性行為來表示自己虔誠的修養;“課”的意思是指天課,每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教徒都要把自己的牛羊和收入拿出十分之一奉獻給宗教機構;“朝“就是朝覲,要赴麥加去朝聖。那麽通過念、禮、齋、課、朝這五功形成的宗教團體,成為了一個非常緊密的宗教社團。
默罕默德在麥地那所創立的這樣一個管理方式被證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可以緊密凝聚他的信徒,凝聚整個“Umma”的成員,形成一個非常整齊,有虔誠信仰,和一致行動能力的一個群體。默罕默德在麥地那的成功,使他有極高的威望,使他所創立的宗教理念也為更多的人所接受,這個團體越來越龐大,越來越成熟。在公元629年他就和麥加當局商量,要到麥加去朝覲。其實這個時候麥加的最高當局還是希望用武力方式來消滅伊斯蘭教的教徒,但是他們其實已經不具備這個能力了。到了公元630年的時候默罕默德率領著他的軍事團體占領了麥加,迫使麥加的最高當局接受了他的宗教信仰。
到公元632年,默罕默德去世。
默罕默德的歸真,馬上使伊斯蘭世界麵臨群龍無首的局麵。
在接班人問題上,當時麥加的宗教團體至少麵臨兩個尷尬:第一,由於默罕默德確立自己是“封印先知”,因而他是整個亞伯拉罕宗教,安拉,以及基督耶穌之後最後一個聖人。在他之後,不可能再有聖人或者先知,這一點使得伊斯蘭教以後沒有辦法以“聖人”的名義來確立它的宗教領袖。第二,默罕默德沒有兒子可以直接繼承他的地位,他隻有一個女兒,名字叫法蒂瑪。這樣一來,他的接班人問題就成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默罕默德去世後,誰能成為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誰能成為默罕默德的接班人,這個問題在烏瑪內部產生了分裂。因為這個時候需要由烏瑪的最高層推選一個領袖,他們稱之為“哈裏發”(caliph),哈裏發在阿拉伯語裏是“代理人”的意思。隻能選擇一個先知的“代理人”成為宗教領袖,和這個團體的最高長官。
那麽Umma的分歧和內亂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了,誰是合適的繼承者,誰又能夠毫無分歧地成為一個哈裏發。第一輪當時有兩個候選人,其一是艾布·伯克爾,一個就是阿裏。究竟誰能夠擔任哈裏發,誰是最合適的代理人選這個問題上,其實Umma的內部是有不同觀點的。一種觀點認為應該讓教民民主選舉合適的哈裏發,選舉人應該有能力捍衛伊斯蘭教教法,能夠治理國家,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來承擔這個職務。而另一派則認為大眾可以民選,但隻能有古萊什家族的人才能擔任這個職務,因為在聖訓當中有一句話:伊瑪目來自古萊什。很顯然,後一種意見強調的是接班人的血統。上麵推薦的這兩個人選中屬於不同狀況。
首先來說艾布。伯克爾。
伯克爾應該是默罕默德最堅定的支持者,是他最忠心耿耿的信徒,也是他最親密的戰友。伯克爾也是來自於麥加一個大的家族,是一個富有的商人。在最初默罕默德創立教義的時候,曾出資大力資助默罕默德,同時在默罕默德設教時,他時第一個響應者,也就是他是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人。另外默罕默德是他的女婿,伯克爾有一個女兒叫阿裏薩,阿裏薩7歲的時候就許配給了默罕默德,在9歲的時候就和默罕默德正式結婚,就是說,他們也是親戚關係。
為什麽說伯克爾是默罕默德親密戰友呢,他們兩人幾乎是形影不離,在默罕默德在世最後一次戰役中,也就是塔布克戰役中,他擔任了默罕默德最高指揮官,而伯克兒的兒子在這次戰役中負傷,隨後去世了。其實默罕默德在世的時候非常信任伯克爾,有一些信徒曾在麥加找默罕默德,他們在離開的時候曾問默罕默德,“先知啊,如果我們見不到你,我們該去找誰啊?”,默罕默德說,“如果你們見不到我,就去找伯克爾”。可見,伯克爾和默罕默德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他是他忠實的信徒,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軍事指揮官。
那麽再說阿裏。
阿裏他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也就是古萊什家族的人。他是默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之前我曾提到,默罕默德父母在他6歲時就雙亡了,他由叔父撫養長大,而阿裏的父親,就是默罕默德的叔父,所以他們兩人的關係非常親密。後來默罕默德生了一個女兒,名叫法蒂瑪,法蒂瑪後來成為了阿裏蒂妻子,所以阿裏既是默罕默德先知的堂弟,也是古萊什家族地血親,同時還是默罕默德的女婿,這樣多重關係使得他與默罕默德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而且他與法蒂瑪結婚以後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哈桑,一個叫侯賽因。這兩位就是默罕默德的親外甥。所以擁護阿裏的一派認為,有這麽一種親密關係又是古萊什家族的血脈,那麽應該由阿裏來擔任第一任的哈裏發。
就在整個Umma內部高層為確立誰是第一代哈裏發時,阿拉伯半島的軍事格局發生了巨變。因為默罕默德的歸真,使得原來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很多阿拉伯的部落開始反叛,許多阿拉伯部落認為,默罕默德已經去世,他們不再是伊斯蘭世界的成員,還有些部落自立先知,所以整個伊斯蘭教在麥加麵臨著非常動蕩的局麵,特別是軍事上出現了危機狀態,在這個情況下,大多Umma的高層認為,隻有伯克爾的軍事才能應該由他擔任哈裏發。因為隻有伯克爾才有這個魄力和勇氣來解決當前這個困難局麵。所以大家一致推選伯克爾為哈裏發。
在伯克爾擔任哈裏發的時,第一個向他宣誓效忠的是歐麥爾,這個人也就是後來的第二任的哈裏發。而阿裏沒有向他宣誓效忠。為什麽阿裏沒有向伯克爾宣誓效忠,據《聖訓》裏麵記載。在麥地那的時候,默罕默德使者在海拔爾的城莊中留有遺產,而在海拔爾戰役中有五分之一的戰利品歸屬於默罕默德,所以默罕默德歸真以後他的女兒法蒂瑪向伯克爾索取這些財產,而伯克爾說,“默罕默德說過,我沒有遺產繼承人,我遺留的都是施舍品,默罕默德的家人僅能食用這些財產,以安拉發誓,我對死者的施舍品絕不更改,我隻奉行死者奉行的事”。由於伯克爾沒有答應法蒂瑪的要求,所以法蒂馬對這個問題有看法。後來法蒂馬一直回避伯克爾,在默罕默德歸真後6個月後法蒂馬也歸真了,阿裏為法蒂瑪舉行了葬禮,並沒有通知伯克爾。並且趁夜將法蒂瑪埋葬了。由此可見,因為這個事情他們兩個人心存芥蒂,加之他們正在爭奪哈裏發的位置,所以阿裏沒有對他宣誓效忠。顯然從這件事看,這裏就埋下了分歧的伏筆。
艾布。伯克爾在在公元632年宣誓就任哈裏發,他死於公元634年,在他擔任哈裏發的這2年時間內,他是非常有作為的。非常重要事就是針對阿拉伯的動蕩局麵,他先後派出11路大軍征戰,用武力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奠定了伊斯蘭教在初創期的政權基礎。第一任的哈裏發伯克爾是因重病去世,他在病情惡化的時候他召集了其弟子,建議歐麥爾繼任第二任哈裏發,其弟子們都表示讚同,因此通過這麽一個方式讓權利的交接實現了平穩過渡。
歐麥爾擔任第二任哈裏發共有11年時間,從公元634年~644年,在這個期間,他在638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在公元642年占領了埃及,所以他也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哈裏發。但是他在公元644年都時候被人刺殺身亡。
在他以後是第三任哈裏發,叫奧斯曼,他在位時間為公元644年~656年。奧斯曼來自於倭馬亞家族,這是阿拉伯地區一個很大的家族,他擔任哈裏發的時候已經有70歲了。但他是一個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他70歲擔任哈裏發的時候,他仍然可以率軍親征,尤其是他帶領的阿拉伯騎士幾乎是兵鋒所至,無所匹敵。伊朗的薩珊王朝就是被奧斯曼率領的軍隊所滅,同時他挫敗了拜占庭帝國想奪回埃及的計劃,同時將高加索與塞浦路斯地區納入到伊斯蘭到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奧斯曼時代他主持編撰了《古蘭經》,就是現在流行的《古蘭經》,也被稱為《奧斯曼古蘭經》。而且在奧斯曼擔任哈裏發期間,他還向中國傳教。也就是唐朝永輝2年,即公元651年,他派使者到了中國,當初中國對他們對記載為大食國。
最後,在公元656年~661年期間,由阿裏擔任了第四任哈裏發。
前麵說過,阿裏是默罕默德到堂弟和女婿,但他擔任到時間非常短就被倭馬亞家族刺殺身亡。
從默罕默德歸真(公元632年)到阿裏被刺身亡(公元661年)這個30年時間,在伊斯蘭教曆史上被稱為“四大哈裏發時期”。
我們知道,在四大哈裏發時期的結束,就是倭馬亞家族的崛起。
倭馬亞(也有翻譯成伍麥葉)家族是麥加的一個貴族,他們之中有兩派,其中一派叫阿布蘇富陽,這一係是堅決反對默罕默德的,當年迫使默罕默德的逃亡到麥地拉,就是蘇富陽這個家族所為。但是倭馬亞另外一個家族奧斯曼是堅決支持默罕默德的,是默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創立之初的追隨者、支持者和親密的戰友。後來有一位人物叫穆阿維葉,他是蘇富陽的兒子。這個人在公元630年的時候皈依了伊斯蘭教,在征服敘利亞的時候他成為了大馬士革的總督,穆阿維葉作為倭馬亞王朝繼承人,自稱為哈裏發,並成立了倭馬亞王朝。這個倭馬亞王朝成立,意味著整個穆斯林世界裏通過民主選舉產生領導人的模式中斷,倭馬亞家族把穆斯林世界變成了一個家族王朝。這個事情引起了阿裏一係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倭馬亞王朝篡奪了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且中斷了選舉產生哈裏發的模式,所以阿裏這一派和倭馬亞家族產生了激烈的戰爭。阿裏就是在公元661年的時候前往禮拜的途中被倭馬亞家族派人殺害。
我們知道,即使是在四大哈裏發時期,阿裏一係也一直在為重新奪起穆斯林世界的領導權在努力。現在,阿裏被刺身亡,而倭馬亞家族又篡奪了哈裏發的地位。這個事件,激化了穆斯林內部的矛盾,使伊斯蘭教明確產生了兩個派別,一個叫遜尼派(Sunneisiam),阿拉伯語意思是“傳統與跟隨”;另外一個叫什葉派(Shiah),阿拉伯語為“阿裏黨派”的省略語。所謂什葉派,就是那些效忠阿裏的人,他們認為,阿裏和他的後裔,是絕對正確的,是無罪的,是受神的派遣來統治伊斯蘭世界的。
阿裏在被刺殺以後,他的墓地在巴格達南部160km處的叫納傑夫的地方,被稱之為什葉派的聖地。隨著阿裏家族和倭馬亞王朝之間的爭鬥,Shiah派開始脫離主流,他們正式地與Sunneisiam派分道揚鑣。
在阿裏被暗殺後,阿裏的長子哈桑就繼續擔任了哈裏發的位置。但由於倭馬亞王朝的強大,他逼迫了哈桑放棄了哈裏發的位置,而阿裏另外的兒子叫侯賽因,在公元680年的10月10號率領部隊向伊拉克發起攻擊,但是在卡爾巴拉的地方被倭馬亞軍隊包圍,遭到了擊殺。那麽這場悲劇加劇了Shiah派的團結,同時他們在納傑夫旁邊的卡爾巴拉建立了一個侯賽因清真寺,這裏也成為了什葉派的聖地之一。那麽在10月10號被殺死的侯賽因引發了整個穆斯林世界巨大的震動,特別是阿裏派圍繞這件事與倭馬亞王朝進入了勢不兩立的狀態。
所以什葉派穆斯林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阿舒拉節,之所以取名“阿舒拉”,是因為阿舒拉在阿拉伯語裏是“十”的意思,這個節日,正是為紀念侯賽因在十月十日這一天被倭瑪亞王朝的軍隊擊殺事件。是整個什葉派穆斯林非常重要的宗教節日。去年,我們在伊朗東部的呼羅珊省的好幾個城市,如加延,馬什哈德,所見到穆斯林的這個節日,令人非常震撼,在清真寺中,男女信徒會嚎啕大哭,遊行的隊伍中,許多穆斯林會用鐵鏈擊打自己的身體,表達對倭瑪亞統治者和對遜尼派的仇恨。
雖然阿裏家族的哈桑被逼迫放棄了哈裏發地位,侯賽因被殺死。但是整個Shiah派和Sunneisiam派爭奪領導人的過程並沒有結束,其實倭馬亞王朝的建立也伴隨著Shiah的興起,Shiah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隻承認默罕默德血緣的神信,所以他們不承認阿裏以外的三位哈裏發,不承認倭馬亞的合法性,他們堅信哈裏發必須從阿裏的後代當中產生,所以他們建立了另外一套崇拜係統,這個崇拜的繼承係統叫“十二伊瑪目”。就是說,遜尼派的繼承係統和宗教領袖被稱為“哈裏發”,而什葉派的繼承係統和宗教領袖被稱為“伊瑪目”。他們將阿裏作為第一代的伊瑪目,哈桑確定為第二代伊瑪目,侯賽因為第三代伊瑪目,依此往後推一直到第十二代伊瑪目。也就是他們確立了十二伊瑪目的繼承係統。
我們簡單來說遜尼派就是四大哈裏發,什葉派就是十二伊瑪目。在侯賽因以後的伊瑪目都是和阿裏有血親的國王的兒女和子孫來繼承。其中還有一個說法是第八代伊瑪目是隱遁的伊瑪目,他並未死亡,而是當社會出現問題,他會以一個救世的形象重新回到人間。後來在上世紀70年代發生的伊斯蘭革命當中,出現了一個宗教領袖叫霍梅尼,霍梅尼利用了這樣一個傳說。因為第八代伊瑪目沒有去世而是隱遁,所以他會在一定的時間重新返回人間。我們穆斯林不能消極等待伊瑪目回到人間,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要努力推進伊斯蘭革命,用我們的實踐來歡迎伊瑪目早日回到人間。這對於動員整個穆斯林積極參加革命起了極為重要的精神作用
我們再說倭瑪亞王朝。
倭瑪亞王朝在公元661年建立以後,敘利亞的總督穆阿維葉以大馬士革為首都,他把首都從麥加遷移到了大馬士革,晚年時,穆阿維葉指定自己的兒子亞濟德為繼承人,從此把倭瑪亞王朝變成為一個世襲王朝。這個王朝一直延續了100多年,一直到公元750年。在麥加有另外一個阿拉伯家族興起,叫阿拔斯。當時阿拔斯家族的領袖名叫阿布。阿拔斯,是默罕默德叔父的後裔。在推翻倭馬亞王朝的過程中,利用了什葉派和遜尼派的衝突。他因此而動員了什葉派的力量,因為什葉派非常仇恨倭馬亞王朝,所以他們就成為在阿拔斯領導下去推翻倭馬亞王朝的急先鋒,他們用他們的軍事力量和財力來支持阿拔斯推翻倭馬亞王朝。所以在公元750年的時候,阿拔斯的軍隊徹底擊敗了倭馬亞王朝的武裝,然後,阿布。阿拔斯設下“鴻門宴”,名義上是調解糾紛,在宴會上屠殺了所有的倭馬亞家族的成員,從而滅絕了這一家族,從此,阿拔斯王朝正式取代了倭馬亞王朝。
阿拔斯王朝一直統治到1258年,被蒙古軍隊所滅。
阿巴斯王朝的成員著黑色的長袍,而倭馬亞王朝的成員身著白色長袍。所以在中國曆史上,我們將阿拉伯人記為大食。,把倭馬亞王朝記錄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記錄為“黑衣大食”。
今天全世界17億左右的穆斯林,其中有80%是遜尼派,20%是什葉派。什葉派主要根據地是在伊朗和敘利亞。在伊朗16世紀時成立了薩法維帝國,這個帝國把什葉派定為國教,自此之後,什葉派成為伊朗人主導的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