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個朋友,一個是20幾歲就當爸爸,另一個到40幾歲才當爸爸。
差了20歲!
我們和那個剛當爸爸的聊天,他歎了一口氣:
「唉,等到我兒子跟我一樣40歲生孫子,我都已經快要90歲了……。」
那景象真慘,看起來,這位新科老爸,已經有「覺悟」,很有可能「等不到」抱孫子了。
這時候,大家不禁轉過頭,去看那個20歲就當爸爸的朋友。
「相較之下,你真是有夠幸福的。」
「對啊,小孩都上大學了,我們才正要喂奶。」
「後年就可以退休,給子女養了!」
沒想到,這時候,這位年輕就當爸爸的朋友,歎了一口更大的氣!
「這,你們就有所不知了!」這位爸爸說:「我一直很感歎,沒有好好的教我女兒。」
這才想起,好像聽過,這位朋友的女兒,很小就翹家,進過警察局,成長不太順利,最近聽說已經三年沒有打電話回家……。
「我太早生小孩了,年紀輕,存款不夠,上班時數長,資源匱乏,沒有時間顧他們。」這位爸爸說:「20年的時間,兒女很快長大,『錯誤』很快的就鑄成,無法扭轉。」
很有意思。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
很多新的爸爸媽媽,會羨慕那些早一點結婚、早一點生小孩的。
卻沒想到,如果撇除掉「抱孫」的因素,每一個指標都顯示,「晚」一點生,比較好。
因為,孩子隻生一次。
如果你有更多時間、更多心思在他們身上,「結果」就是不一樣。
好的教養環境中長大,結果就是美好。
混亂的教養環境中長大,錯誤也很快鑄成,無法更改,老後的日子也不會多好。
教養孩子隻有一次機會,晚一點生,比早一點生還要好!
40多歲,經濟實力杠杠的(有房、有車沒貸款),這時,可以讓孩子有個舒適的環境(比如上私校,再請一個年輕貌美如花的安徽保姆打掃家務)。
所以什麽時候生不是重點。
那個20 歲做爸爸的,女兒教成那樣,不是年輕的錯,就是他本身不適合做爸爸,存款不夠,工作時間長,顧不上教養孩子,這些都是借口。他選擇這樣分配他的人生的時間,20年後他得到的就不是家庭。而且也許,他現在40了,也還是是同樣的選擇:錢和工作比家庭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