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025-10-02 11:30:18) 下一個

在一個崇尚效率與實用的時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似乎已經遠去。人們忙於積累技能、提升價值,熱衷於成為“有用之人”,而“信念”“意誌”“理想”這些曾經熾熱的詞語,仿佛都成了陳舊的回聲。然而,當我們抱怨著“牛馬般的生活”、感歎著“階層的固化”時,這部舊書卻依然有話要對今天的我們說。

 

保爾·柯察金生活在風雨激蕩的年代,他的“鋼鐵”並非天生,而是被火焰炙烤、被錘擊鍛造出來的。那是困境中不屈的意誌,是一次次挫折後的重新站起,是“為理想而生”的堅定選擇。保爾的精神並不隻是革命口號,而是一種對命運不低頭、對生活不妥協的姿態。

 

而今,我們也渴望鋒利:想掌握一技之長,想切開階層壁壘,想改變命運。幾乎所有人都在努力讓自己成為一把刀。然而,我們卻常常忘記,刀要先是鋼,鋒芒才有依托。沒有經受火的考驗,沒有意誌的淬煉,沒有目標的引領,那些鋒利隻是脆弱的幻覺,輕輕一擊便會折斷。

 

更深的問題在於,人們早已習慣向現實低頭。我們一心想著如何“有用”,如何“鋒利”,如何在體係中占據一席之地,卻越來越少有人去追問:**刀為誰而揮?又為何而戰?**我們渴望生存,卻失去了反抗的勇氣;我們適應世界,卻忘記了改變世界的可能。這樣的鋒芒,也許犀利,卻空洞無魂。

 

我們抱怨牛馬般的生活,卻不肯經曆煉鋼的痛苦;我們痛斥階層的堅冰,卻不願舉起自己的錘。保爾精神的價值,正是在這一刻顯現:命運的壁壘無法靠怨言擊碎,它需要火的炙烤和錘的敲打,需要我們自身先成為“鋼”。

 

當然,今天我們無需再像保爾那樣為宏大的理想獻身。但那份堅韌、那種不屈、那股燃燒的信念,依舊是我們走向成熟的底色。在學習中堅持,在職業中精進,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選擇,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是“鋼”在當代的模樣。

 

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讀的不隻是一個時代的史詩,更是在追問自己:在這個變化劇烈、現實沉重的世界裏,我們是否還有勇氣讓火來鍛造自己,讓錘來塑造命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