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特殊的年代, 看電影是最主要的文娛活動了. 電影伴隨著我們認識世界和中國.
我到現在還能清楚得記得那會兒對各個國家電影的評價: 朝鮮的是”又哭又笑”, 阿爾巴尼亞的是”莫名其妙”, 羅馬尼亞的是”摟摟抱抱”, 越南的是”飛機大炮”, 中國的是”新聞簡報”.
文革期間, 電影院放映故事片之前, 常常先放映一段新聞片, 名字就叫”新聞簡報”, 一般是偉大領袖的最高指示, 接見外賓, 出外視察, 舉行會議, 各地抓革命, 促生產的報道等.
記得幾部中國電影好象都和抗美援朝有關. “英雄兒女”, “打擊侵略者”, “奇襲”. 當時真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國際主義精神所感動, 為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所感動.
這種國際主義精神貫穿了整個文革時代, 教育, 激勵了無數年輕人為之奮鬥. 當時流行的是: 站在西下窪, 眼望亞非拉. 要想到全世界還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民.
可是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對韓戰曆史的逐漸解密, 我們得知金日成當局對中國當年的慷慨, 無私無畏的奉獻並不感激, 反有深深的敵意, 不禁為那成千成萬的無辜士兵的生命而感到悲傷.
記憶深刻的有一部朝鮮電影”金姬和銀姬的命運”. 講述的是一對孿生姐妹出生不久, 由於內戰, 她們倆一個在北朝鮮, 另一個在南朝鮮, 從此天各一方.
電影不斷采用切換的手法, 對比兩姐妹南北各自的成長生活. 北方的金姬在社會主義製度下, 幸福地成長, 到處都”是鮮花盛開的村莊” . 南方的銀姬則吃不飽, 穿不暖, 長大後還為生活所迫, 去歌舞廳做三陪. 當時那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最好的解讀.
直到多少年後, 大家才知道南韓與北韓的巨大差別. 這種新聞導向是政府愚弄人民的一慣伎倆.
阿爾巴尼亞當時被稱為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 因為那時東歐都變修了. 傳入中國的電影主要有: “海岸風雷”, “寧死不屈”, ”地下遊擊隊”等. 都是反映二戰時期抗擊法西斯的主旋律.
之所以把阿爾巴尼亞電影稱為”莫名其妙”, 我想是因為編導的手法同中國的不同, 故事情節的敘述, 以及思維方式等不被大多數老百姓所接受.
把羅馬尼亞電影稱為”摟摟抱抱”則完全是電影中真實反映了夫妻, 情侶間的正常舉動, 而在文革時期, 中國上下都是清一色的革命舉動, 對人性的表露自然是另眼看待了. 我現在隻記得一部電影”多瑙河之波”了.
之所以把越南電影稱為”飛機大炮”, 則是因為當時正是”越戰”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也不知道他們怎麽還能拍電影. 隻記得一部了, 叫做”回故鄉之路”.
看到其他國家天天打仗, 我們生活在和平溫暖的陽光下, 心中充滿了感激和力量, 準備跟著領袖, 支援亞非拉, 解放全世界.
這就是那時的電影對我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