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少年時代(二)課堂外的東西

(2015-02-13 05:26:54) 下一個


     我的小學階段都是在育紅小學度過的. 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 到目前為止,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不是在課堂上的時光, 倒是那些課外活那些東西才是構成我們三觀的基礎.


      那時侯每年必有的一個活動是清明節掃墓. 我們通常是去烈士陵園. 那裏供奉的大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先烈們. 掃墓過程一般是我們列隊站在紀念碑旁, 先介紹先烈生平事跡, 然後靜默幾分鍾, 然後是新加入的少先隊員被佩戴紅領巾, 宣誓, 最後是大家排隊依次走過墓碑, 將小白花放置在墓碑旁. 即使當時我們都是小學生, 每個人卻都是神情嚴肅的, 發自內心的崇敬.


     這種活動, 實際上是給我們灌輸了一種曆史進程, 即我黨我軍, 我們新中國的建立, 發展過程. 這種東西在今天看來是不正確, 或者至少是不全麵的, 但當時, 它確實對我們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我那時心裏是有所謂的英雄情結的. 隻恨自己沒有出生在戰爭年代, 沒有能親身參加革命. 進而希望自己長大後, 參軍入伍, 同美帝, 蘇修們戰鬥, 解放全人類.


      這大概正是領袖人物們心裏希望的, 他的子民們按照他自己心中的理想而追隨他的腳步.


       我們這一代人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 接受的就是這種教育.


       那時我們的課外活動還有一項是回收廢舊鋼鐵.


       這實在是一件弊遠大於利的錯誤之舉.


       我們哪裏分得清什麽是有用的, 什麽是廢棄的呢. 當時為了完成任務, 那是不擇手段. 有人甚至將馬路上的井蓋兒掀走, 運往學校交廢鐵, 有人到廢棄的建築物內拆卸管路, 甚至機器零件.


       錯誤的指導思想往往導致了錯誤的行為. 這恐怕是始作蛹者所沒有預料到的吧.


       那時課外活動中還有一項就是學農勞動.


       我記得我們是在秋季去近郊區幫助收割蔬菜, 有黃瓜和胡蘿卜. 印象最深的不是別的, 而是那天把黃瓜和胡蘿卜吃了個夠, 因為那時供應不足, 常常不能盡興而食.


       我覺得當時完全沒有體會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感覺. 倒是聽哥哥姐姐們講他們上山下鄉, 與貧下中農同吃, 同住, 同勞動的故事, 覺得他們才有深刻的領悟.


       總之, 我們當時在課堂上沒有學到多少文化, 科學知識. 但是在學校之外, 卻沒有因為是小學生而脫離開那個特殊年代. 與成年人相比, 我們沒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 我們認為, 偉大領袖指引的就是正確方向, 我們跟著走, 就能走到共產主義.


       社會的影響力往往超過書本. 那才是人生的大課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littlepotato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不擇手段交任務,但也沒有偷下水道蓋子,那時候不是經常有人走路掉進去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