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島台灣的昨天今天明天(二)

(2015-05-13 10:49:19) 下一個
宋誌鋒先生指出,中華民族無論命運多舛,中國文化卻從未中斷,反而越挫越強;在吸收外民族的文化精華之後,完善本族文化,中華文化再次覺醒,迸發出強大的、新的生命力。在中國這片大陸上,曾經叱吒風雲的國家、民族都隨風而逝,最終融合成了我們現代的中國人;在這數千年融合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中國文化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把原本四分五裂的族群凝聚在一起。這就是中國文化承載的中國式智慧的偉大力量。
三、台灣問題是二戰後美國全球布局中的一個站點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舉行,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外國勢力的介入,即美蘇兩大國家勢力的角逐下,
爆發了全國規模的內戰。經過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在當時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態勢下,美國政府基於它的全球戰略及維護本國利益的考慮,曾經不遺餘力地出錢、出槍、出人,支持國民黨集團打內戰。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踞台灣, 5月19日頒布《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台灣省戒嚴令),宣布台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製出入境,實行軍事管製,封鎖大陸消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遊行等活動。至此台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台灣在當時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實施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日據時期的基礎,美國提供數十億美元經濟軍事援助和運用從大陸運去的黃金、美鈔等外匯以及從大陸赴台的人才,台灣經濟從1960年代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後,美國政府對新中國采取了孤立、遏製的政策,並且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武裝幹涉純屬中國內政的海峽兩岸關係。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攻擊”。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了台灣海峽,美國第十三航空隊進駐了台灣。一九五四年十二月,美國又與台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禦條約》,將中國的台灣省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美國政府繼續幹預中國內政的錯誤政策,造成了台灣海峽地區長期的緊張對峙局勢,台灣問題自此亦成為中美兩國間的重大爭端。
中國政府為了緩和台灣海峽地區的緊張局勢,探尋解決中美兩國之間爭端的途徑,自五十年代中期起,即開始與美國對話。但及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和新中國的壯大,美國開始調整其對華政策,兩國關係逐步出現解凍的形勢。一九七一年十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驅逐台灣當局的“代表”。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問中國,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稱:“美國方麵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美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廢除《共同防禦條約》以及從台灣撤軍。中美兩國於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建交聯合公報聲明:“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聯係”;“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自此,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

但是,中美建交不過三個月,美國國會竟通過了所謂《與台灣關係法》,並經美國總統簽署生效。這個《與台灣關係法》,以美國國內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許多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和國際法原則的規定,嚴重損害中國人民的權益。美國政府根據這個關係法,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和幹涉中國內政,阻撓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事實上
美國對於台灣的政策是基於當時的冷戰思維,是劃分勢力範圍使然。二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在維護戰爭既得利益的基礎上相互爭奪勢力範圍。雙方都想維護已經控製的地區,同時擴大控製的範圍,以爭取占據有利的態勢,達到鞏固和維護本國大國地位的目的,這就導致美蘇雙方都想封堵對方,美蘇在歐洲地區采取軍事對峙維護既得利益。
在亞太地區,為了防範蘇聯擴大勢力範圍,防止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陣營擴大影響,美國構建了軍事封鎖線,其布局呈現三條島鏈線。美國在這三條島嶼鏈上建立了多個軍事基地,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對亞太地區的社會主義國家構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形成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封堵之勢。人們也將這三條線通常稱為島鏈線。第一島鏈是指由韓國、台灣島、菲律賓形成的封鎖線;第二島鏈是指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島、硫磺群島和美國的馬裏亞納群島組成的封鎖線;第三島鏈是指由夏威夷為中心,北起阿留申群島,南到大洋洲的一些群島構成的封鎖線。美國是想通過這三道島鏈將中國死死地封在歐亞大陸的東端而使其不能在世界上發揮作用。
在這三條島鏈線中,第一條島鏈是美國軍事部署的重點,這也是當時美國重視前沿部署的一種表現。在戰時,第二條島鏈主要是為第一條島鏈提供支持作用的。第三條島鏈是起到戰略性支援和保障作用的。台灣即是第一條島鏈中關鍵的一個基點。一條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20世紀50年代,兩次出現台灣海峽危機,美國都出動海空軍協防台灣,1958年幾乎動用核武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派了兩個航母戰鬥群到台海附近。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美國在協防台灣問題上不斷降低調門。奧巴馬提出“亞洲再平衡”策略,加強了與日本等國的關係,以共同麵對崛起的中國大陸,同時擴大導彈防禦範圍,增派船艦及陸戰隊到亞太。
四、國共兩黨對國家統一做出的努力
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製”。
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澤東主席提出:“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等政策主張。
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與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華人,都殷切期望兩岸攜手合作,共同振興中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中國政府出於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曆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方針。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同時停止炮擊金門,實現兩岸的真正停火。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在蔣經國開放黨禁報禁,為台灣創造了經濟繁榮和向民主自由邁進的新局麵新形勢下,台灣的執政當局對兩岸關係,從民間交往到和平統一,作出了一係列的安排。1987年台灣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1987年11月2日,開放台灣地區人民來大陸探親,到1990年10月,探親者已逾50萬人。大陸人民去台灣探病、奔喪者八千餘人。

1988年8月18日,台灣行政院設立大陸工作會報,同年8月24日,國民黨中央成立大陸工作指導小組。
1990年10月2日,台灣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李登輝兼任主任。10月10日,李登輝發表“國慶”祝詞,重申中國隻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將統一。1991年4月30日,李登輝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承認大陸政權是控製大陸地區的政治實體。

中國政府對兩岸交流持積極態度,包括人員往來、郵電交通以及科技、文化、體育、學術、新聞等方麵,采取了相應措施,並鼓勵發展兩岸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及有關民間團體建立聯係,維護兩岸人民的合法權益,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

中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華人的理解和支持。廣大台灣同胞為發展兩岸關係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灣當局近幾年也相應調整了對大陸的政策,采取了一些鬆動措施,諸如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逐步放寬對兩岸民間交流交往的限製,擴大間接貿易,開放間接投資,簡化兩岸同胞通話、通郵、通匯的手續。近年來,兩岸的經濟貿易迅速發展,人員住來及各項交流活動不斷擴大。
一九九三年四月舉行的“汪辜會談”簽訂了四項協議,邁出了兩岸關係上具有曆史意義的重要一步。台灣海峽出現了四十餘年來前所未有的緩和氣氛。
2001年福建沿海實現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小三通”)。
2008年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中國國民黨再度執政,同年海峽兩岸實現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大三通”)。
2010年6月29日海峽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12年馬英九獲得連任。
宋誌鋒先生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的發展,其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國共將實現第三次握手言歡。國共兩黨當前仍處於停戰期,曾經的國共內戰,令中華民族痛失駐軍日本的千載良機,如此遺憾,皆因兄弟相煎造成。當此國共走近的大好時機,當此兩岸經貿文化往來如火如荼地開展、兩岸人民熱切盼望共同發展的大好時機,國共兩黨應摒棄過往恩怨,迅速開展第三次合作,早日實現中華統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