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走過的地方-威尼斯

(2017-10-11 18:17:05) 下一個

我們走過的地方-威尼斯

這次的威尼斯之行是故地重遊,很多年前懷著寶寶的時候來到過威尼斯,如今趁著孩子隨校外出之際,多年之後和先生再次攜手出遊。

出發之前商量好要尋找一下以前的足跡,翻出以前的旅遊書,定了以前住過的旅館。同樣還是從機場走水路到達聖馬克廣場,給旅行一個盛大的開幕式……

先生再次拖著行李箱吱吱嘎嘎在石子路上擠過San Marco聖馬可,穿過Rialto Bridge裏亞托橋,又走過大半個San Polo聖保羅區,古城觀光三個區才走到了旅館,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兩人對視好笑,才想到當初也曾抱怨過這段行程的安排呢,怎麽忘了旅館在Santa Croce聖十字區,離火車站比較近,不該在聖馬克廣場下船,哎,兩個人都怎麽這樣不長記性呢!

這間旅館坐落於一個中世紀哥特式的老房子中,前麵是小運河,兩邊沒有幾家店鋪,挺安靜。旅館十幾年間房間重新翻修過了。底層的大廳和花園依舊保持了地方特色,早上花園的早餐雖不奢華,但充滿閑暇情調。

 

威尼斯的大運河將主島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大運河之上以前隻有三座大橋, 從南向北分別為,Accademia Bridge學院橋,Rialto Bridge裏亞托橋,Scalzi Bridge赤足橋(08年大運河添了一座新橋,方便火車旅客出入威尼斯,觀光遊客不常用,這裏就不贅述了)。這三座大橋是步行連接各個地區必經樞紐。

照片為學院橋和赤足橋上相望運河的景致,和十八世紀加納萊托的油畫比對,運河兩邊的大宅的立麵都經過了大大小小的改動,回頭想想也是,三百年中經曆好多代人,怎麽可能保持一成不變呢?著名的裏亞托橋連著聖馬可和聖保羅區,是決大多數行人必經之路。此次裏亞托橋不入照,因為這橋近幾年來一直在古建維修。據稱五百萬的維修費,誰出呢,威尼斯人不愧有商業頭腦,於是整個橋都被遮在巨大的廣告牌後了。

除了大運河,威尼斯還有150條水道,被這些水道分開的 118個島和連接這些島的400多座小橋。雖然威尼斯的小道四通八達,但在威尼斯水道就是路,船就是車,威尼斯住宅不少都是前有小徑後有水道,居民自家都有帶馬達的小船,出行便捷,救護車也是用的小快艇。

當然遊客更喜歡剛朵拉。

威尼斯路和橋蜿蜒曲折猶如迷宮,步行轉來轉去容易失去方向感。先生能靠看太陽影子來辨認方向,可是這一直引以為豪的招兒在威尼斯也不太管用,雖然每天太陽都大大的。沒有漫遊,常用的方法按路名查地圖更費勁。三兩下之後,索性放棄,就按直覺走,人倒是一下放鬆了下來。智慧的前人造的小路總是通向各種廣場,廣場上通常有標誌路牌指向著名地標。實在需要趕路的時候,查下廣場名很快就可以在地圖上找到定位。

這是其中兩個廣場Campo San Toma和 Campo Santo Stefano,三天裏來回走了不少次。

威尼斯曆史中心城區也就是主島,有六個sestieri行政區,方便起見就按這幾個地區來說旅行,而不是按常常走歪的徒步路線。

San Marco聖馬可區

回到威尼斯的地標聖馬可廣場,雖說是旺季的六月,晚上廣場上人卻不多。照片正中是聖馬可大教堂, 右側靠近大教堂的是高達100米的鍾樓(10世始建,20世紀初重建),鍾樓後側隻露了一角的是大名鼎鼎的文藝複興鼎盛時期建的圖書館。照片左右兩側舊新行政官邸大樓的回廊就是按圖書館的券柱的式樣改建的。聖馬可大教堂(1063年)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築,拜占庭建築融合了東方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的藝術,這裏最明顯的特征是五個貌似”洋蔥頭”的穹窿屋頂和室內外拱頂和穹窿頂部金底彩色馬賽克壁畫。

聖馬可大教堂最左側門洞上方的馬賽克鑲嵌畫記載著聖馬可大教堂的由來,最初是用以存放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曆山大偷運出來的聖 人馬可的遺骸。

聖馬可廣場側廣場靠海一側的公爵府是古代總督府邸和市政廳,底下兩層為14世紀建造的哥特式建築。頂層是16世紀加建的,紅白圖案用了兩種不同顏色的雲石砌成。

聖馬可廣場到裏亞托橋這一路全是水泄不通的商業街,從旅遊紀念品土特產到奢侈品店。全球化下的今天,真正特色的店鳳毛菱角,這家店的眼鏡吸引了我。

San Polo, Santa Croce聖保羅區和聖十字

 

聖保羅區中央的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聖方濟會榮耀聖母教堂(1250-15世紀中)是威尼斯最大的教堂之一,據說在宗教中的地位很高。威尼斯的三座哥特式教堂外觀都高大但裝飾都相對樸素。這個教堂中有很多名畫,其中有件名畫中的名畫,(照片正中)由文藝複興時期大師Titian 提香畫的巨幅Assumption of the Virgin《聖母升天》。提香的畫一般收藏在防盜安全齊備的頂級國家藝術畫廊中,像這樣原畫掛在教堂裏,還屬於它本來所屬的地方,實在很稀有。

Casa di Goldoni-哥爾多尼府, 喜劇劇作家卡洛·哥爾多尼的故居。15世紀的樓梯和刻有家族徽章的水井井口。

建築師Carlo Scarpa斯卡帕設計的LUAV威尼斯建築大學校門。學校內有開放的展覽,其中就有介紹這個大門的一手資料。這個很小的項目,斯卡帕卻花了很多精力去琢磨。入口在一座教堂旁,很雅致,注意到這是一個可以移動的大門?

Castello 城堡區

這張照片攝於San Zaccaria聖紮卡裏亞教堂。這副畫名叫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s《聖母子》,也有根據畫的內容翻成《神聖的對話》, 是Giovanni Bellini喬萬尼·貝利尼1505年的作品。貝利尼畫中用了一點透視,利用視覺錯覺加長畫的進深感,又在側麵券間添了些景色,這些都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創新手法。 每幅名畫背後總有段有意思的曆史故事。八卦這副曾經在十九十紀時期曾被拿破侖拿回了巴黎放了二十多年,法國人想辦法把木板上的畫轉到了帆布上。專家說這次不齒的偷竊行為實際上保護了這幅畫,因為當時隻有法國才有這樣高超的技術能做到這點,不然畫早也給蛀蟲毀了。注意畫頂部缺少了一塊,據稱就是那段時間丟失的,反正都是外國人的錯就對了。照片拍攝背後是筆者的幸運,教堂很暗,正巧前麵一對老夫婦投了幣,照明啟動照亮了油畫。照片長曝兩秒多,這對前景夫婦居然紋絲沒動過,聚精會神的一直在欣賞這副畫,照片很銳全靠非常給力的老夫婦。

Cà Del Sol上次旅行時在這家買過一個小麵具,留了張店裏的卡片,這次找了很長時間走了不少路才找到。威尼斯的地址隻有大區和號,沒有路名,有時門牌號也不連著,烈日當頭下找地方就像是完成智力和體力的雙重挑戰任務。總算還是完成了任務,老板娘一個人在店裏看著店做著麵具,我們聊起十幾年前曾到訪過這裏,你的店麵擴大了不少,以前隻有一層。她非常吃驚地看著我們問,你倆上次來時還是中學生吧?這話很受用,高興了半天,就幫這家說些好話,威尼斯最好的麵具店之一,麵具很地道,純手工工序,上彩裝飾與眾不同,非常藝術化,我們上次也是讀了旅遊書的推薦慕名而去的。

你看櫥窗的成品,是不是很棒?店裏可是四麵滿牆的各式麵具。

談到麵具,人們在每年的二月依舊帶麵具盛裝慶祝威尼斯的嘉年華。六月路上很少見戴麵具穿古裝的街頭表演者了,這兩位在夏日炎炎下討個生活不容易啊。

城堡區靠近聖馬可的一側很熱鬧,遊客小街上有個小夥子在櫥窗裏熟練地表演各式魔術,引來不少遊客圍觀。小夥子才比我家小孩子大一歲,很能說會道,用很流利的英語成功地向我家先生推銷了一副高於市場價不少的魔術撲克,過後先生依舊心甘情願,非常得開心。琢磨威尼斯商人的後代善於經商是天生的?

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拜訪奎利尼·斯坦帕裏亞博物館是想看看建築師斯卡帕如何整修了這座房子的底層。這是威尼斯古老家族斯坦帕裏亞家族的豪宅小宮殿,16世紀建造的,這個家族同時收藏有許多藝術品,19世紀中期家族最後一代把宮殿和藝術品捐給了基金會。這個博物館在60年代和90年代,分別請了當時最受推崇的建築師斯卡帕和Mario Botta博塔設計翻新了部分的空間,所以現在訪客可以領略到三個不同時代的最代表性的建築藝術。照片上方就是斯卡帕設計的底層,右側大門是為船準備的。

Cannaregio 卡納李吉奧區
卡納李吉奧區在主島的最北側,很多地方是幾乎沒有遊客的淨土。這裏既住著居民也布有工作作坊,要看工作著的真正威尼斯要到這裏來。區中有個島也曾是猶太人的窩居地。

Campo dell’ Abbazia 修道院廣場轉角

Campo de Mori-摩爾廣場通往這個區的主要教堂,廣場一側的牆上有三個摩爾兄弟的雕像(13世紀),因而得此名,這是其中的一個,臉上的黑鼻子很突兀。據說雕像的鼻子是被人們求好運年複一年摸癱的,所以在十九世紀時索性換了個經久耐摸的鐵鼻子。這條街上的3339號(照片中部)是文藝複興晚期最後一位偉大的畫家Tintoretto 丁托列多的故居。

這個建築可能是個學校,新建的樓梯通向二樓,巨大的帶鏽的鋼板很有視覺衝擊力但有和斑駁的紅磚配合的相得益彰。

 

Dorsoduro 多爾索杜羅區

多爾索杜羅南側也是遊客不多的地區。

Santa Margherita 聖瑪格麗塔廣場是多爾索杜羅區的中心。

廣場上的賣魚攤賣的魚品種看上去很豐富。

San Barnaba 巴爾那巴賣蔬菜的船停靠的水道景色很美。

Squero di San Trovaso 聖特羅瓦索造船廠是幸存下來不多的剛朵拉作坊。作坊每年做的剛朵拉已經很少了。

多爾索杜羅區的南側麵對海,這一側的步行道很寬,房子多像是很大很高的工場。走入一間有展覽的工場,是講述聖馬可大門入口拱券裝飾同星相的研究,整整可以作為博士論文課題,雕塑,互動,投影做足一台戲, 展覽麵積比倫敦一般的畫廊要大的多。

這次都在走走看看,並沒有去景點湊熱鬧,其實三兩天看到的東西也隻是一個城市很小的一部分。正巧趕上藝術雙年展,雖然沒有去主會場,那些星星點點藏在城市中的各種對遊客免費開放的展覽讓我們感歎不已。這倒不是因為每個展覽都特別好,而是這些不經意的地點和展覽時不時增添了旅遊意外的驚喜,體驗上豐富維度的一個過程。讚歎一下威尼斯對藝術的鍾愛,能有大把物力精力的投入。

威尼斯居民在過去幾十年中減少了許多,目前本地居民有五萬,盡管以旅遊業為主,但威尼斯還是擁有居住和工作功能的城市。這幾張拍的是本地人。

旅程於我們很愉快也很順利。第二次重遊依舊喜歡威尼斯,我們約好再會來這裏,十年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秋影萍蹤 回複 悄悄話 很棒的遊記,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