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65)
2017 (183)
2018 (183)
2019 (216)
2020 (171)
2021 (174)
2022 (205)
2023 (145)
梭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過,他之所以入住瓦爾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諦,思考人與大自然這個重大問題。
順著《瓦爾登湖》書中梭羅的足跡, 帶著幾分崇敬,幾分感動,幾分沉醉開始在書中的瓦爾登湖畔的環境裏流連。沿著書中的林間小路,望著瓦爾登湖碧波蕩漾的湖水,憑思緒展開遐想。當年的梭羅能夠棄教從文,入住瓦爾登湖畔林居,自己種莊稼,種蔬菜,過著獨立不羈,悠閑自在的生活。是不是一種逃避現實隱居山林的生活呢?
當然不是。雖然梭羅選擇了一種湖畔獨居的生活,但是他在獨居期間,一方麵同一些前來拜訪的人們一起交談和討論,另一方麵還會出去做學術講演。梭羅的思想是非常活躍和敏銳的。一方麵他體會著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快樂,另一方麵努力探索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可以說,在梭羅走過的路上,他把所見所聞都進行了形象且生動的描述,並且還把自己的哲學觀點貫穿於其中。
維克多。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在《瓦爾登湖》這本書裏,梭羅博學多才,旁征博引。把哲理蘊含在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當中:“神誌清健的人都知道日出山河清。捐棄我們的偏見,從來不算為時太晚。任何一種思考方式或者行為方式,不管它有多麽古老,如無確證都是不可信的。”“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特征。”“一切變革都是奇跡,值得思考;而奇跡是分分秒秒都在發生的。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一個人將想象的事實歸納為自己所理解的事實時,我敢預言說,所有的人最終都會在那個基礎上打造他們的生活。”
假如梭羅沒有身臨其境,住在瓦爾登湖畔,以及直接觀察周圍環境,那麽就不會有今天光彩照人的《瓦爾登湖》;假如麵對碧波蕩漾的瓦爾登湖,沒有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以及對真理追求的話,那麽就不會有今天閃耀著哲理光輝的《瓦爾登湖》;假如沒有親自耕耘的播種和收割,那麽就不會有今天讚賞農耕偉大的《瓦爾登湖》;假如沒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熱情,就不會有今天韻味雋永的《瓦爾登湖》;假如沒有博學多才,對知識上的專研和渴求,就不會有今天內容豐富,知識麵寬廣的《瓦爾登湖》。所以環境,才學,意誌,理想,以及熱愛生活,豁達開朗的性格等因素,才創造出了今天不朽的《瓦爾登湖》。
下麵引一段梭羅在書中的自述,從中可以追尋到一個哲學家的心跡:“絕大多數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使生活舒適的物品,不僅不是不可缺的,而且還極大地有礙於人類進步。就奢侈和舒適來說,最聰明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窮人過得還要簡單,樸素。古代哲學家,不論在中國,印度,波斯海還是希臘,都是同一種類型的人,從外表看,他們比誰都窮,從內心看,他們卻比誰都富。我們對他們了解得不夠。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畢竟還是常常聽說他們呢。近代改革家和他們的民族救星,他們也都是如此這般。一個人唯有站在我們稱之為甘於清貧的有利地位上,方能成為人類生活的公正,睿智的觀察家。不論在農業,商業,文學或藝術中,奢侈生活結出的果實也都是奢侈。時下哲學教授比比皆是,但哲學家卻一個也沒有。然而,教授是令人豔羨的,因為教授的生活曾經令人豔羨。做一個哲學家,不僅要有奧博的思想,乃至於建立一個學派,而且還要熱愛智慧,按照智慧的要求,過一種簡樸,獨立,豁達大度富有信心的生活。不僅要從理論上,而且還要在實踐中,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從這段文字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梭羅為什麽選擇了獨居山林的原因。他在瓦爾登湖畔生活兩年多的時間裏,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觀察周圍的環境並且進行了獨到的思索。除了觀察環境和耕種之外,他還去分析時政,痛批其弊端。。。
無論梭羅在做家務或者是蓋小房時,都表現出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那種和大自然情同意合的心態處處可見,同時還把觀察周圍自然環境的描寫生動詳實,趣味橫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點點都記錄在文中。梭羅寫到:“我的生活本身已成了我的娛樂,而且還曆久常新。它是一個多幕劇,沒有結局。如果說我們確實想要過上好日子,按照我們學到的最新最佳的方式來管理生活,那麽,我們斷斷乎不會被百無聊頼所困擾。緊緊地跟上你的天賦,它會時時刻刻給你展示一個嶄新的前景。”梭羅喜歡自然景物的感情隨處可見。比如:"小鳥落在附近的樹枝上,永久花長在桌子底下,黑莓的藤蔓纏繞著桌子腿;鬆果,栗子以及草莓的葉子俯拾即是。”
梭羅不僅喜歡獨立思考,而且還喜歡田園生活。他親自耕耘,播種,鋤草和收割。耕耘是要付出勞動的,隻有親自耕耘的人才能夠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形。梭羅熱愛田園生活,雖然耕耘辛苦,但是他認為在耕耘中,播下了希望和快樂。梭羅在書中寫到:“我種下的豆子,一排排地加在一起就有七英裏長 急待鋤草鬆土。”“它們讓我眷戀著大地,因此我有無窮的力量。”“那些豆子樂哈哈地回到了我栽培它們的野生的原始狀態,我的鋤頭還給它們演奏了一支瑞士牧歌。”梭羅把種豆子的過程和體會寫成了優美的散文。由此而聯想到,梭羅的種豆曲和陶淵明的種豆詩有著同工異曲之處。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的一首中寫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在文中,梭羅指出:“農事曾經是一種神聖的藝術”。在耕種的過程中,他進而領悟到了一種哲學思想:“而是要播種諸如誠實,真理,簡樸,信仰和純真這一類的種子。”
曾經的瓦爾登湖,
是誰開辟了荒蕪?
在林間趟出了一條小路,
撒下了哲理的顆顆珍珠。
曾經有一位獨居者,
為了追求真理不懼怕孤獨
人類要與自然怎樣相處?
生活追求奢侈還是簡樸?
音樂優美動聽!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2860/201112/1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