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結束了漁人港等處的旅遊後,就又去了科伊特塔和金門大橋。在科伊特塔的地方,我們首先去買上塔的門票。然後就上了電梯,開電梯門的年青人很風趣,他很友好的問著遊客都是從什麽地方來的,當聽到大家分別來自佛州,賓州,紐約州等地時,小夥子很高興的說:“真高興大家從那麽遠的地方來加州旅遊。”我們很快就到了塔頂。大家在塔上一邊遊覽一邊拍照。
科伊特塔(coit tower)
COIT TOWER
”科伊特塔位於Telegraph Hill的山坡上,高達60m,科伊特塔神似比薩斜塔,實際是仿照救火龍頭的科伊特塔,在誕生之前就因外貌罕見而遭人非議,奶奶不疼、舅舅不愛的窘境一如它的母親莉萊·科伊特(Lillie H. Coit)。出身名門的莉萊,以叛逆留名青史,她抽煙、玩牌、私奔樣樣不落男人之後,我行我素的在保守的男性社會裏來去穿梭,令人側目。1929年她死後,索性地將財產盡數捐出,有鑒於她生前對消防隊倍加關愛,市府便運用部分遺產,在山丘上建成一座高63公尺的圓塔,以救火龍頭為形;以科伊特為名,使她的大愛永留舊金山。今天,這座在眾人嫌棄中誕生的高塔,儼然已成為北灘區最醒目的地標,欲一覽北灘全景,科伊特塔是當地的不二之選。在底樓書報店繳交$3.75後,搭乘電梯直上塔頂,便可一眼望穿北灘到灣區,帆影點點的漁人碼頭和孤立的惡魔島也全部盡收眼底,教人不由得激動起來。”
海邊風光
居高臨下拍下的市區
從科伊特塔下來後,我們就抓緊時間去觀賞雄偉壯觀的金門大橋.
Golden Gate Bridge(金門大橋的遠景)
單孔吊橋,相當於70層樓高。是舊金山的象征
金門大橋的顏色並不是正紅,而是紅,黃和黑混合的“國際橘”。因建築工程師艾爾文。莫羅認為此色既和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霧中顯得更醒目。
"1579年英國探險家FrancisDrake發現了連結太平洋和舊金山的一個海峽,這就是後來的金門。盡管這個名字在1849年的淘金潮以前早就使用,但淘金潮使得金門(進入北California的入口)成了加利福尼亞神秘魅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1872年就討論過要在金門海峽修建一座大橋的想法,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海峽上修了一座懸索橋。金門大橋橫跨南北,將舊金山市與Marin縣連結起來。花費四年多時間修建的這座橋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結構之一。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但它卻是最著名的。金門大橋的巨大橋塔高227米,每根鋼索重6412公噸,由27000根鋼絲絞成。
大橋於1933年1月5日開始施工,1937年4月完工,同年5月27日對外開放予行人。斯特勞斯在南橋墩澆築混凝土之前放入了一塊取自他的母校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的磚頭。翌日,隨著羅斯福總統在華盛頓按下一個電鈕,該大橋正式對外開放予汽車使用。
舊金山地區的選民們以自己的住宅、農場和公司為抵押,發行了最初的3500萬美元的工程債券。1977年,最後一筆債券被付清,其中3500萬美元的本金和3900萬美元的利息全來自過橋費的收入。
金門大橋的最初的構想來源於橋梁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斯特勞斯在此前設計了400多座內陸的小型橋梁。他花了10多年時間遊說北加州的居民。這座橋的其他主要設計者包括決定其藝術造型和顏色的艾爾文·莫羅、合作進行複雜的數學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裏斯、橋梁設計師裏昂·莫伊塞弗。"
據說金門大橋每天過往的車輛約十萬輛。
很有趣的是,無論在景點還是在街道旁,盡管天氣很涼爽, 可是鮮花卻在盛開著。也許是在海邊走的關係,一陣陣的海風迎麵吹來,讓我們真是深深的感受到了加州的春天涼意,但是天涼並沒有影響我們觀賞金門大橋.
我一向對橋偏愛有加,總覺得橋是無私的。她張開臂膀,連接海峽兩岸,不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酷暑嚴寒,她都會默默的站立在那裏,為車輛的通過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