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酒趁年華

點點滴滴,盡是生命的印記。
正文

父親在北大荒的日子(10) - 青春作伴好還鄉

(2010-09-19 19:12:14) 下一個


               
期望已久的夢想實現了,可以見到分別二十八年的故鄉了,也可以見到十二年斷絕音信的老父和各位兄弟姐妹了。當時我賦詩一首,取老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意境:(注1 

                忽傳開放喜欲狂,闔家歡欣回故鄉。

                關外廿年知艱苦,塞北半生飽風霜。

                鬆花江畔堪留戀,淺水灣裏好風光。

                一路行程八千裏,太平山下紮營忙。(注2 

                就這樣,我放下“特嫌”的包袱,放下“海外關係”的負擔,走了。

                在進入港英邊境時,還產生了一點誤會,我單獨被盤問超過三小時,入境事務處的官員對來自黑龍江的轉業軍官有高度的警惕,要我出示香港身份證,但是早在1955年肅反的時候,我因為害怕,就把身份證燒掉了。結果在三名官員的反複盤問之下,終於允許我們入境。來接我們的弟弟向警方查詢,原來他們怕我是大陸派來的“臥底”。後來到了香港,台灣駐香港的一間半官方的文化機構知道我們來自東北,是駐在邊疆的轉業軍官,妻子又是個醫生,遂邀請我們免費去台灣遊覽十天,同時,還提出贈送一萬塊港幣給我們,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當時香港一個文員的月薪不過七八百塊港幣。鑒於當時的環境,對於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還是非常謹慎,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做出對不起祖國人民的行為,於是我們謝絕了他們的好意。其實,我無黨無派,隻是甘於做個忠於祖國的自由人。 

                在香港取得身份之後,我和妻子就分別寫信回原單位,要求退職。這一下,全縣城都轟動了,有人說我投敵叛國了,有人建議把我揪回來。但組織上根據政策,給我們辦理了退職手續,每人三十個月的工資,就買斷了二十八年的工齡。 

                到了香港,政治上的壓力沒有了,但是經濟上的負擔還是很重的。在北大荒二十年的時間裏,我得到最大的好處,就是鍛煉了一個強壯的身體,盡管我那時已經四十五歲,為了生活,為了孩子的教育,我不得不身兼數職。我和妻子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改善自家的生活,並且教育好兩個孩子。感謝自由的香港給我們機會,我們拚命去做,十年後就付清了房子貸款,又過了十年,我們就可以達到經濟自由,退休了。孩子們不明白,還以為我們中了彩票大獎,其實,哪有什麽氣運命數?在一個自由公平的社會裏,人的幸福全靠自己的努力。

 

1:杜甫原詩:
     劍外忽聞受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若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2:淺水灣和太平山都是香港有名的旅遊勝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