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時候﹐有一位教中國歷史的吳老師給我印象一直非常深刻。吳老師以教書為職﹐以賣文為業﹐常在各報刊雜誌刊登文章。曾經用“以古為鑑”為專欄題目﹐連續發表了一百多篇評價中國歷史人物得失與歷代興衰的散文﹐臧否人物﹑針砭時弊。在現代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古人的經驗是很好的人生指南﹐所以吳老師的專欄一直都非常受歡迎。
中華民族是個很注重保存歷史的民族﹐每一次朝代更替﹐在論功行賞﹑撫恤流亡之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大事﹐就是為前朝編寫一部完整的歷史。一方麵表示前朝已經正式解束﹐而現今皇朝受命於天﹑承傳法統﹐一方麵也是拿前朝的興衰成敗來作為現今皇朝的可鑑前車。由於是為前朝蓋棺論定﹐自然不必有什麼忌諱﹐史家大多能以春秋之筆來實話實說。所以﹐一套二十四史﹐基本上保存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本色風貌。現代華人提起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多數都自我感覺良好﹐概自己家世流長﹐有本有源﹐非無名野種也。
泱泱大國固然樂意塑本求源地見證歷史﹐尤其是輝煌盛世的歷史。沒想到蕞爾小國以色列也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歷史﹐而且記錄歷史也是一絲不苟﹐絲毫不為聖者尊者諱。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如大衛和所羅門﹐都於晚節有虧﹐這些白璧之瑕也都被記錄在案並讓後世流傳﹐這不能不讓人敬佩以色列人的風度和自重。其實﹐翻開舊約聖經裡的以色列歷史﹐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甚至﹐可以說是一部悲痛的民族受難史。從掃羅到西底家﹐南北國加起來共四十二個王﹐合乎上帝心意的屈指可數。即使從亞伯拉罕算起﹐真正討神喜悅的人也不多。反而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行耶和華眼裡看為惡的事”﹐而上帝一次又一次地從苦難中拯救了他們﹐三令五申的告誡他們﹑苦口婆心地勸導他們﹑嚴刑峻法地懲罰他們。但是隻能一次又一次地因以色列民而“後悔”﹐為以色列民而“憂愁”。當然﹐這是史書作者們擬人化的描述而已﹐全能全知的神又怎麼會動不動就後悔﹖但是我一直不明白﹐既然上帝早知道以色列民是扶不起的阿鬥﹐為什麼還要挑選他們﹖並且不離不棄的提攜他們﹖既然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那麼留下以色列這些並不光彩的歷史又有什麼意義呢﹖怎麼能夠“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呢﹖(提後3:16)
近日我靈修讀到撒母耳記關於掃羅的故事﹐才驀然有所覺悟﹐似乎對上帝的心意有了一點體會。掃羅是第一個被揀選的王﹐生的俊美雄壯﹐比常人高出一個頭。為了替父親尋找幾頭走丟的驢﹐數日數夜奔波於便雅憫和以法蓮之間的山地﹐最後為怕父親牽掛才決定放棄﹐可見早期的掃羅是個有責任感﹑做事專一又孝順的人。被撒母耳膏為以色列王之後﹐驚恐謙卑得要躲起來﹐不敢麵對他的民眾。但是一旦為王﹐他的本性便逐日顯露﹐先是強橫而衝動(撒上11:7)﹐然後糊塗而草率(撒上13:13)﹐最後變得剛愎自用而漸漸與神遠離(撒上14:19,15:11)﹐他為了鞏固王位而縱容以色列民違背上帝的命令(撒上15:9)﹐並且欺上(耶和華)瞞下(撒母耳)﹐從他後來對兒子約拿單的責罵﹐才知道他不但貪圖王位富貴﹐更把神的選民當成了自己的家天下(撒上20:31)。
其實﹐上帝如何不知道掃羅的本性﹐之所以揀選他﹐和揀選以色列民一樣﹐都隻是作為一個反麵教材﹐讓後世萬邦萬民知道﹐人的罪性是如何的無可救藥﹐人的軟弱又是如何的可憐可憫。以色列人民每一次背叛上帝﹐反而襯托出上帝每一次拯救的深恩大愛。直到有一天﹐人會由衷的感嘆“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到那天﹐人會發現人的些微德行﹐距離上帝的標準實在相差不可以道裏記﹐憑人自己的修行是永遠不可能達到上帝的要求。而世上所有宗教正是恰恰要企圖用人的行為﹐而達到神的國度﹐舊約聖經讓我們看到﹐這是人類非常可笑的不自量力﹐也是非常悲哀的無可奈何。保羅就直接了當地指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3:16)。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達到上帝的標準。
同時﹐在舊約裡我們也看到一個簡單的事實﹕每當以色列人民同心協力向著上帝﹐民族便得以復興﹐強鄰卻步﹑仇敵拜服。但是一旦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則自身的道德敗壞﹐強鄰入侵﹐以民受欺受苦甚至亡國。這或許就是上帝藉著舊約給我們的啟示﹐要我們從因果關係中學會這個簡單的二元邏輯。再看得深一點遠一點﹐以色列民的生活其實也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的投影﹐以民為生存在迦南開疆闢土而與四鄰征戰﹐目的是有一片自己的安居樂土﹐好敬拜上帝。我們常常看到舊約裡的族長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每於生活安定之後﹐便築壇獻祭給上帝。現代人為生存在職場打拚﹐應付每日大大小小的挑戰﹐目的也是找一片自己的安居樂業﹐好敬拜自己的上帝。有些人的上帝是興趣愛好﹑娛樂消遣﹐有些人的上帝是家居活動﹑老婆孩子。總之﹐每個人都在尋找我們生而為人的樂趣與意義。但是﹐從以色列人民的經驗﹐我們看到隻有真神才能給我們平安喜樂。不然﹐就算擁有所羅門王的智慧與財富﹐最後也隻能慨嘆這一切都是虛空的虛空。
其次﹐我們看到以色列的仇敵是千方百計的要把他們擊垮﹐硬的不行就來軟的。蓋世英雄如參孫﹐就慘敗在綺羅香裡﹔基甸有七十個兒子﹐他死後兄弟鬩牆而幾乎滅門﹔這又何嘗不是濫交異族﹑教化不善的結果﹖大衛一代英主﹐暮年被親兒子逼宮而被迫流亡﹔這完全是他耽於逸樂﹑生活荒淫而疏於教導所種下的惡因。現代人在苦難中可以學會緊緊抓住神﹐但是不少人一旦富足了便遠離了神﹐就像所羅門王晚年﹐隨同姬妾去敬拜異族的偶像﹐完全把扶持他﹑賜他富足的耶和華上帝拋在腦後一樣。這都是仇敵的糖衣砲彈的結果﹐而且這是更加的防不勝防。魔鬼當初引誘我們的始祖犯罪的時候﹐用“神豈是真說…”這類似是而非的言語來混淆人的判斷力﹐他同樣地在舊約裡﹐在現代社會裡﹐用種種錯亂顛倒的邏輯與價值觀﹐來拉攏世人遠離神而走向滅亡。
正如律法的本意是要人知罪一樣(羅3:20)﹐舊約裡這些朝代的興衰﹐人物的得失﹐也是要說明人被罪性捆綁的那種無可奈何的悲哀。沒有上帝主動而完備的救贖﹐這個“背叛-拯救-又背叛”的悲哀循環隻會無休止的重複﹐直到世界的末了﹐最後人還是免不了走向滅亡。但是﹐神安排了這個徹底的救贖計劃﹐並且讓歷代的人民透過舊約聖經﹐清楚地看見人的有限與無奈﹔也清楚地看見仇敵虎視眈眈的環伺四週﹐無孔不入地要拉我們陪葬﹔我們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這救贖的可貴﹐這是完完全全由上而下的赦免﹔由內而外地把人徹底改造﹐人不必有任何作為﹐隻要相信與接受﹐便能白白的得救﹐脫離罪的捆綁而得自由。“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舊約裡冗長的以色列歷史﹐其實就是新約裡救恩的前序。
1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