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子到來後,我和老馬的兩人采購隊伍變成了三人團。那天在從市場采購回來的路上,紀子向老馬詢問起巴柔莎山穀,她在圖書館與人聊天時就聽說了這個地方,前幾天聽吉爾再次提起便產生了興趣。巴柔莎山穀是位於南澳的澳洲著名的葡萄酒生產基地,在阿德萊德東北部七十多公裏的地方。吉爾幾天之前去了一趟,裝作要買酒的樣子,挨個酒莊品酒,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半醉了。
恰巧巴柔莎山穀離我們的住處不是很遠,大概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老馬就答應帶我們去一次,老馬很喜歡和亞洲女孩,尤其和漂亮女孩子在一起。
巴柔莎山穀是澳洲最古老的葡萄園種植區及葡萄酒產區之一,很多葡萄藤都有幾十年的曆史,有些甚至有上百年,最老的是位於塔南達的‘土耳其平原’葡萄園,建於一八四七,裏麵的葡萄藤都有一百五十多歲了,至今還在出產用於釀酒的葡萄。塔南達是巴柔莎山穀中部地區的一個四千人口的典型德國小鎮。雖然都處於巴柔莎山穀,與塔南達不同,安格斯頓是一個人口不足兩千的典型的英國小鎮。而努茹特帕則是受安格魯撒克遜文化及德意誌傳統混合影響,是巴柔莎山穀的商業中心。
英國人於一八三六年定居阿德萊德及南澳後,巴柔莎山穀肥沃的土地及適宜的氣候被發現,隨後而來的葡萄園種植開始了。為逃避國內的迫害,德國人也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來到這裏。到一九二九年,巴柔莎山穀出產的葡萄酒已經占全國葡萄酒產量的四分之一。但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大蕭條,從一八四零年到一九四零年的一百年間,巴柔莎山穀的發展起伏很大,到了四十年代,這裏的葡萄及葡萄酒已經找不到購買者或消費者了。
進入五十年代後,以奔富為代表的一批酒莊,學習、借鑒了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的生產流程和經驗,並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研究開發了了一大批普通百姓也能消費得起的各種葡萄酒,使巴柔莎山穀開始興旺起來。
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隨著大批新產品不斷麵市,大批小酒莊也開始進入舞台,打破幾個大公司的壟斷地位,巴柔莎山穀也開始逐漸為世界各地知曉。九十年代的回歸傳統釀酒技術的酒業革命使巴柔莎山穀的葡萄酒開始大規模出口歐美市場。
今天巴柔莎山穀加上伊甸穀共有七百五十家葡萄園供養著一百七十家大小葡萄酒莊。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新南威爾士的葡萄園也已經開始為巴柔莎山穀酒莊提供葡萄。以巴柔莎山穀設拉子、伊甸穀雷司令、奔富、赤霞珠、馬塔羅、歌海娜、維歐尼、賽美蓉、黃褐色等品牌為代表的巴柔莎山穀葡萄酒已經在全球高端市場上占有一習之地,成為世界級品牌,巴柔莎山穀也成為世界級的葡萄酒產區之一。
如果讀者對巴柔莎山穀的葡萄酒還是沒什麽感覺的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總理巴裏.奧法雷爾的故事也許可以說明什麽。奧法雷爾所在的自由黨於二零一一年贏得了新南威爾士州大選的勝利,作為自由黨新南威爾士州黨主席,奧法雷爾就任南威爾士州總理職位。二零一四年這位總理被發現曾於二零一零年接受了一瓶奔富產於一九五九的價值三千澳元的葡萄酒作為禮物,這直接導致他本人的信任危機,奧法雷爾最終辭去總理職位。最初,這位總理還試圖否認,但當送酒人拿出總理收到酒後手寫的一張感謝便條,總理就徹底栽了,看來還是不如中國的官員老練。
釀酒業的繁榮也使巴柔莎山穀成為澳洲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兩萬多人生活在風景如畫的兩千多平方公裏的區域內,四個小鎮,安格斯頓、塔南達、努茹特帕和林多克以及包括威廉斯敦、格裏諾克、芒特普萊森特在內的眾多小村莊點綴其間,大片大片隨山穀起伏、春天把山穀染成新綠、秋天把山穀染成金黃的葡萄園,鮮花盛開芬芳四溢的大小花園,隻有在童話故事裏出現的鄉村住宅,古色古香的教堂,塔南達德國風格的各類建築,安格斯頓的英倫風情,以及大小不一,文化氣息濃鬱的各類酒莊定會使你驚奇不斷而流連忘歸的!
到了巴柔莎山穀你會發現,實際上根本不必假裝買酒,大多數酒莊的商店裏,那些衣著古樸典雅的帥哥美女大多會主動邀請你品酒的。而一個個酒莊商店本身就是一個小小藝術館。風情而親切的建築,特色典雅、充滿藝術氣息的裝飾,裏麵擺放著的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和紀念品都透漏出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這些都與很多簡陋粗放大棚子似的維多利亞州的家庭酒莊大不相同。當然櫥窗裏擺放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經典葡萄酒肯定也會為土豪們提供瀟灑的機會,那些標價幾百、幾千、幾萬澳元一瓶的老酒收藏在家裏的展櫃裏絕對會為你的豪宅在親朋好友麵前增添更多的光彩,同時也讓有些人感歎,辛辛苦苦工作一年的收入,還買不到一瓶好葡萄酒。
建於一八九九至一九零二年間的巴柔莎水庫更是被視為當時世界上的工程奇跡,由當年的《科技美國人》與以特別報道。它那三十六米高的攔水大壩是當時澳洲最高的攔水大壩。看似單薄卻固若金湯的拋物線狀的弧形大壩以其激進、大膽、創新的設計被《美國工程新聞》稱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攔水大壩。更為奇特的是它的回音壁效應,如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一樣,在長達一百四十多米的大壩的兩端,可以清晰聽清另一端傳來的話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