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華僑的一生
阿公出生於廣東著名僑鄉四邑(即新會,台山,開平和恩平)。那時正值民國初年,本來嘛,孫中山先生領導建立了中華民國,應該可以走上自由民主的康莊大道,可惜剛剛開始宋教仁就被軍閥暗殺了,從此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二十年代初蘇俄又跑到中國來了,動不動搞暴動,殺人放火。老百姓苦不堪言。許多人隻好跑去外國謀生,十六歲阿公隻身跑去澳洲。在此之前,他剛剛成親。在澳洲,他做生意賺了一點錢之後,悉數寄回老家讓阿婆買田地,希望有朝一日回家養老。不知不覺到了四九年,紅朝初立,把他們的土地給沒收了,還好沒有被槍斃,那是定為華僑地主的緣故。阿婆隻好帶著孩子流浪到香港。
那時的香港,由於戰爭的洗禮,百業蕭條,工作難找,阿婆隻好在衣廠打工,靠低工資維持一家生活。這時阿公由於澳洲不景氣,五十年代中期聽老鄉的忽悠,跑到古巴,開了一家雜貨店,那時他由於長期在外國,又找了一房,家人稱她“細婆”,聽說原來是唱戲的,姿色有一點,在舊社會戲子被人瞧不起,屬於三教九流之列。那時候因為進貨需要現金,他的錢基本上不進銀行。南美洲那些國家,政變本是家常便飯。到了六十年代,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共產黨政變成功,阿公用一個壇子將現金埋在屋後,跑去外地,以為過一個月後回來就沒事了。沒有想到之後聽來的消息令人震驚,新政府規定每一家隻容許兌換一千元舊幣,其餘的作廢,阿公立刻變為赤貧,他作為難民,逃來邁阿密。如果住在那裏的華人應該知道,那裏古巴難民特別多,而且眾人恨死了卡斯特羅。天天詛咒他不得好死。
阿婆這時還在香港,五十年代末期嶽母在廣州找到一份工作,將女兒留下給阿婆撫養,隻身回廣州工作。不巧六十年代初大饑荒,人人餓得不成樣子,阿婆心疼女兒,每個月都要背二十斤大米和豬油來廣州,那個時候連推車也沒有,可憐老人一米四幾廋小的身材,背著米油搖搖晃晃通過羅湖橋走回內地。
阿公同兒子來到紐約,開了一家小餐館,維持生計。做的也是炸雞,炒飯炒麵,芙蓉蛋之類,生意不是很好。每到過年的時候,他還是會給妻兒每人寄五十美元。這五十美元可是救命錢,派上了大用場。
嶽母那時每個月工資隻有五十幾元,維持生活捉襟見肘,還好那時有一個互助組可以借錢,每個月初借十元二十,月底發工資再還。下月初又來借,周而複始,根本沒有多餘錢來過年。七十年代五十美元相當於一百元人民幣,那時物價便宜。先拿去還債,靠剩下的一家人才可以過一個像樣的年。這種情形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他們移民美國批準為止。
阿公辦老婆移民,隻能辦一個,隻有阿婆來了,細婆沒有孩子,一個人留在香港。我們八十年代經過香港還去見過她,到底是唱戲出身,還可以看出她過去的影子。阿公八十年代末期回香港見過她一麵,不久她就去世了。因為人老珠黃,畢竟不複當年模樣。以前她還有一絲希望,一旦見到過去的情人如此待她,心灰意冷,煙飛煙滅也在情理之中。
阿公住的房子在唐人街,政府規定老人不許漲價,隻需一百多元,他領政府救濟金數百元一個月,還有糧食卷。他平時非常節省,經常買一些便宜食品,最高興的是周末同後輩一起飲茶。我們後輩逢年過節都會給錢給他們,他還是不相信銀行,因為住在樓上,不可以埋起來,於是放在一個鞋盒子裏麵。政府派給他的一個保姆一天發現了這個秘密,有一天那個女人不辭而別。阿公在窮途潦倒之中過世,阿婆不吃不喝,十幾天後也隨阿公而去。
可能有人說,你阿公就是一個Loser,有什麽好說的。他像一根蠟燭,犧牲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大姐文革期間華僑學校畢業後上山下鄉,太苦了,不得已嫁給一個本地人,看上那家人是委內瑞拉的華僑,可以出國。後來他們去委國開餐館,大姐炒菜,姐夫收銀,兒女跑堂。他們九十年代初移民美國,將餐館賣了幾十萬元,那時與美元一比一。現在官價是三比一,黑市七百比一。他們的大女兒,在路透社紐約分社工作,月薪一萬五,兒子們都在銀行做電腦工作,月薪都在一萬之上。這些如果是在美國出生的根本不算什麽,可是要知道他們剛來美國的時候已經十幾歲了,滿口西班牙話,一句英文都不懂呐。如果他們現在還留在委國,真的不可以想象。
過年了,LP嘮嘮叨叨回憶起過去靠五十美元過年的日子,我才想起了寫一寫阿公,一個平平淡淡的老華僑,一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老人。也算見證了中國過去一百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