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羅富強:武力解決中印領土爭端的戰略意義非常巨大

(2017-08-24 00:00:10) 下一個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40babb850102wvjr.html#page=17

 

武力解決中印領土爭端的戰略意義非常巨大

2017-08-08 00:26:24
(說明:前麵發了兩篇給莫迪的信,鳳凰軍事也發了。那是因為有渠道,知道他能看到。目的是配合國家外交,爭取和平解決。今天再發這篇,這是“先禮後兵”的最後一步了,動機也是為了六部委發表態,同時間接提出建議,因為集體智慧才是巨大的,因為體製外的視覺不受“既定方針”製約,也許更寬)
 
 

印軍越界的性質已經變化為入侵

印軍在中印之間沒有爭議的洞朗地區越界已經50天,至今仍在找借口拖延退兵,並在後方增兵備戰,性質顯然已經發生變化:這是一場印方精心策劃、有組織、有準備軍事行動,已經由越境轉化為入侵性質。

 

從持續到目前的情況看,印度已經不僅僅是當時為了配合莫迪訪美做出的軍事行動、然後騎虎難下的問題了,不排除印度是真想打仗,故意製造洞朗危機挑起戰爭的可能。

無論從印度方麵表現看,還是從我們的國家利益、民族尊嚴、解放軍尊嚴等等哪一個方麵看,都到了中國應該采取軍事行動的時候了。

 

一、我國主要戰略方向簡析

也許,不少人認為,中國的主要戰略方向是台海、南海、釣魚島和朝鮮半島方向。但在筆者看來,目前的主要戰略方向是印度方向。

 

(一)南海不會發生大事

無論南海局勢多麽複雜,涉及多少國家,但在我吹填島礁、完善基本設施以後,中國在南海地區占據了巨大優勢,任憑美、日、菲、越等國在南海怎麽鬧騰,越、菲也不會采取主動的挑釁行動,不會危及南海局勢,美日也不敢大動幹戈,更不敢直接攻占中國吹填的島礁。隻要我們保持定力,不被美日牽著鼻子走,南海不會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國家的“自由航行”,不會影響我國的國家戰略利益。


 


 




 

 

(二)東海方向趨於平靜

日本自2012年啟動釣魚島“國有化”以來,中日關係一度緊張,但實際結果是中國實現了常態化的釣魚島巡航,日本啟動了以自衛隊向軍隊化轉變為目標的修憲進程,雙方各有所獲,局勢開始降溫,釣魚島也難以成為中日開戰的導火索。當今的中日力量對比已經不是三十年前和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水平,日本已經處於下風,他們對待中國發展是一種焦慮和憂慮心態,是一種遏製戰略,已經失去了對中國的侵略能力。因此,東海目前不是中國安全的主要方向。


 

 

(三)朝鮮半島已經沒有本質利益

隨著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改變,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朝鮮對於中國來說,早就失去了“嘴唇”的作用。因為沒有哪一個國家會把韓國當作進攻跳板或者基地向中國發動進攻。美韓以朝鮮發展核武器和導彈為借口在韓國部署“薩德”係統,至多也就是可以監視監測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涉空”情況,不會對真正地危及我國的核心利益。

 


 

 

(四)“台灣獨立”尚未達到緊迫程度

雖然以“台灣獨立”為最終目標的民進黨已經擊敗國民黨再次獲得執政權,雖然台灣“獨立”的“民意趨勢”愈來愈成為重要流向,但由於大陸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巨大威懾,台灣島內反台獨具有一定的力量,民進黨根本不敢公然推行台獨進程,總體上隻能維持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不獨不統不戰”政策,至多隻能不那麽引人注目地推進“去中國化”的“漸進式台獨”。在大陸方麵的權力打壓之下,台獨的國際生存空間愈來愈小,短期內台灣“獨立”成不了氣候。

 

(五)東南亞才是重要方向

中國拓展國家利益的根本戰略是“一帶一路”,從方向上看就是“一路向西”。拋開陸路,海路方向最主要的關卡是三道: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目前南海局勢我國占優,最為脆弱的就是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


 

為了繞開馬六甲海峽,中國一直致力的泰國“克拉運河”方案受到強力阻撓,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甚至導致泰國總理英拉下台。好在中巴經濟走廊能夠以備不時之需,但由於路線方麵的複雜地形、高海拔、長陸路等方麵的製約,這一條線路的價值比較有限。

在地緣政治和冷戰思維的主導下,美國處心積慮地推出了“重返東南亞”外交戰略,正是看到了東南亞國家對於圍堵中國的重大作用。最近幾年,美國把緬、印兩國作為圍堵中國的重點方向,從外交、經濟和軍事方方麵麵大大加強了拉攏力度。






 

既然美國都能看到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的重要意義,我們也應該看到才行,必須確立東南亞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戰略方向。

如下圖:

二、武力解決印軍侵入問題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

印度此次越界行為實際上已經轉化為長期侵入和占領,一方麵很可能是當初為了配合莫迪訪美造勢以後形成的騎虎難下局麵,但更不排除莫迪訪美期間達成了“美軍將支持協助印度與中國開戰”的秘密協議的可能性,堅定了印度與中國決戰,實現其亞洲霸主地位的決心;因此莫迪訪美結束、美日印聯合軍演結束後,印度仍舊拒不撤退。現在不斷變換理由,假意提出談判,其實是為了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筆者認為,目前印度種種表現的背後,存在兩種可能性:

——印度的基本底線是假借談判拖延時間,形成既成事實,讓中國默認現實。印度之所以這樣想這樣做,極有可能是結合三十多年來中國的隱忍外交政策,針對中國目前基於發展經濟的總體戰略,判定中國不會采取武力行動解決問題。

——印度想挑起一場戰爭,在美國多渠道支持下與中國來一場決戰。在印度的“種姓製度”名義上廢除了但實際上仍舊存在的傳統下,即便是作為“賤民”出身的莫迪上位當了總理,但整個國家高層仍舊被“高種姓”的貴族把持,這種狀態下的印度,是優越感形成的盲目自大的心態,他們認為1962年的中印戰爭如果不是中國撤軍,最後肯定會被印度打敗,這也是他們敢於在中國撤軍之後膽敢逐步跟進,占領更多中國領土的心態使然。再看看這一次印度防長“今天的印度已經與1962年不同了”之類的表態,結合印度購買擁有諸多世界先進軍事裝備、最近又從以色列等國大肆購買軍火等情況,可見印度認為自己已經具有足以戰勝中國的能力。

莫迪作為一個“賤民”出身、但極為典型的民粹主義者,至今都不娶妻生子,可見內心深處那種鬥誌是極為強盛和堅定的,無牽無掛的本身說明了其冒險精神非常強烈,在從最底層上位到國家領導人這種地位和權力帶來的膨脹心態支配下,打垮中國,也許就是莫迪一生最為重要的目標。

很顯然,這次印度是有備而來。他們之所以敢於這麽長時間不退兵,很大的可能性就是為了一場決戰。也許他們認為這場決戰,中國將會大敗,至少一蹶不振,印度就能在美日支持下趕超中國成為亞洲霸主。

因此,我們必須做好軍事鬥爭手段的一切準備,堅定信心,采取強力手段,武力驅逐入侵的印軍。這樣做,對於中國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可以空前地凝聚人心

印軍越界五十天,國人早已義憤填膺,同仇敵愾,也有不少民眾非常不滿至今仍未采取行動。如果我軍采取軍事手段並取得勝利,必定能夠極大地提升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威信和民族的凝聚力,也能再塑人民軍隊的輝煌,使廣大人民群眾對祖國更有信心,奠定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民意基礎。

 

(二)可以極大地改善安全環境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超額完成了預期的“中印邊境三十年太平”任務。而今,印度稱霸的野心死灰複燃。通過幾十年來的戰爭準備,印度購買了大量的世界先進武器裝備,自認為具備絕對的局部優勢,可以擊敗中國。在占領了我9萬平方公裏的藏南地區情況下仍舊還不滿足,不僅不斷越過中印未定邊界地區,企圖更多地蠶食中國領土,還堅持提出阿克塞欽地區的主權要求,這一次又在洞朗地區長期侵入。很顯然,印度是人為自己有能力擊敗中國軍隊的情況下采取的軍事行動,其不斷增兵邊境地區,也足以反映出此次印度是決心一戰。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一次,我方應堅決果斷地采取軍事行動,堅決驅逐越境印軍,如印軍敢於反擊,目標隻能是中國境內,這就是典型的侵略行徑,我們完全有理由擴大軍事行動規模,徹底打掉印度和印軍的囂張氣焰,甚至是基本打垮印度軍隊,滅其軍民士氣,收複藏南地區,催化印度分裂,肢解印度,中印邊境就能永保太平。

 

(三)可以徹底打開“一帶一路”的大門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方向上就是“一路向西”。而印度是全世界唯一明確抵製中國“一帶一路”的國家,甚至與日本聯手推出“亞非自由走廊”與之競爭,可見其堅定不移與中國為敵的立場。更可見,如果印度與中國為敵的立場不變,那麽印度就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最大敵人、最大威脅和最大阻力。

縱觀周國周邊熱點地區和國家,由於中印之間12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爭端,由於兩國之間的“龍象之爭”,由於印度要做亞洲老大的野心,由於印度經濟實力比較強大,由於印度人的盲目自信,因此,中國周邊唯有印度具有與中國開戰的野心和可能,是中國前進道路上的最大敵人。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既然這一次印度給我們創造了絕好理由的機會,我們就應緊緊抓住,緊緊把握,把壞事變為好事,采取堅決的軍事手段徹底消除印度威脅,奪回被占領土,肢解印度,徹底毀傷其經濟和軍事力量,打開“一帶一路”的大門,確保“一帶一路”的平安。

 

(四)可以為解決台灣問題奠定良好基礎

如果對印作戰取得勝利,那麽,我們就能“殺雞儆猴”,徹底打掉“台獨勢力”的希望。同時,我軍還通過戰爭積累了經驗,磨練了部隊,培養了人才,檢驗了裝備,具備了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戰力基礎、震懾基礎、信心基礎。也能打擊台灣島內的分裂勢力,讓台灣同胞樹立中國觀念,增強大陸引力,也許,台灣無需使用武力就可以回歸,避免一場屬於內戰性質的戰爭。

三、簡述戰爭的烈度和基本手段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印度此次強硬侵入拒不撤退的背後,也許有美國的默許或者“空頭支持”,不排除美國把印度充當戰爭代理人的角色,不排除美國為了軍火生意的目的,更不能排除美國就是鼓動印度與中國開戰、實現中國經濟倒退的目的,而慫恿印度挑釁。因此,一旦中印開戰,美日必定站在印度立場,甚至有可能有限介入,但直接參戰的可能性極小。

隻要中印開戰,最初的贏家應該是美日,因為大量的外來投資會恐慌性地流出中印兩國。由於印度國土麵積小而人口與中國差不多,資金流出量肯定遠比中國大,損失更大。而流向顯然是美國為主、歐日為輔,加上軍火生意,暫時的贏家顯然是他們。

但是,隻要我們堅定信心,周密策劃,充分準備,確保勝利,那麽我們就是最後的贏家。因為:一旦打垮了印度,緬甸局勢也將更加有利於中國,我們有了平安的“後花園”,徹底打破美日“海封陸堵”的包圍企圖,就可以打通繞開馬六甲海峽的新通道,實現雲南直通印度洋的目標,徹底消除了中國關鍵方向上的威脅和障礙,為“一帶一路”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最後的贏家屬於我們。

武力解決問題的,應從國際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多方麵綜合考慮,按照“低、中、高”三個烈度等級進行準備。

 

(一)低烈度作戰

所謂低烈度作戰,就是著眼於以最小的行動和代價驅逐越界印軍。基本手段是“炮火驅逐”,先打單發再打多發,由遠至近向侵入的印軍進行驅逐性射擊,逼迫印軍退回或者消滅越界印軍。

低烈度作戰,能夠獲得很高的“性價比”,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國家意誌,能夠贏得國際社會理解,贏得絕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最起碼,捍衛了國家尊嚴,國民提氣,凝聚人心。






 

(二)中烈度作戰

所謂中烈度作戰,就是著眼於以中等的行動和代價殲滅大量印軍,使其蒙受巨大損失,失去基本信心,再也不敢挑釁中國,並策動錫金發起獨立運動,策動不丹擺脫印度控製。

中烈度作戰的基本前提,是一旦我對越界印軍采取“炮火驅逐”時,印軍膽敢火力還擊,印軍就進入了侵略戰爭的範疇,我方就獲得了炮火覆蓋印度境內目標的充分理由。

從印方積極忙於戰爭準備情況看,印軍在我“炮火驅逐”的情況下向我方境內目標實施反擊的可能性很大,這也是我們期望的結果。這種情況下我方實施炮火反擊,不僅能夠獲得大多數中立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在安理會等場合也掌握道義主動,占領法理上風;還能大規模殲滅印軍有生力量,摧毀印軍戰備基礎設施,打擊印度軍民士氣,引發印度內部矛盾和內亂,甚至促成政府下台。

中烈度作戰的基本手段是長時間的大規模炮戰。印軍在中印邊界一帶的兵力部署還是二戰時期以前的戰法觀念,整體上是“前重後輕”格局。結合地形等方麵因素看,這是攻勢部署,也是守勢部署,攻防戒備。但是由於地形特征是從海拔100米到4000餘米的高山陡坡和峽穀,印軍的兵力密度極大,正好為我集中炮火密集殺傷創造了最佳條件。因此,如果炮戰打開,雙方損傷比例至少1:20,我方絕對大勝,印方肯定大敗,這對於摧毀印方的士氣,打擊其囂張氣焰具有重大意義。

亞東縣處於河穀地帶,如果印軍膽敢冒進,從地麵入侵中國,其兵力根本無法展開,等於集體自殺,這種可能性不大。如印軍藏南和阿克塞欽方向地麵進攻,同樣麵臨地形限製難以展開兵力的問題,更因為處於“仰攻”態勢,失敗的概率也很大。因此,印軍采取大規模地麵進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麽戰爭控製在中等烈度的可能性比較大,印度隻能被動挨打,自認倒黴,印度政府民心盡失,必將引發內亂,顧此失彼,士氣瓦解,徹底失去未來繼續挑戰中國的野心。


 

(三)高烈度作戰

所謂高烈度作戰,就是印軍在中烈度作戰期間不服輸的情況下,我方則將作戰行動升級為高烈度作戰,聯動巴基斯坦,和平或者強行借道緬北、尼泊爾全麵進攻,基準作戰目標是占領喜馬拉雅山脈南側一線,推進至印度平原的邊沿地區,收複藏南和我傳統領土拉達克地區,占領整個印控克什米爾,對其首都新德裏形成進攻態勢,必要時攻克新德裏,瓦解和直接印度,促成印度大分裂,讓其回歸英國殖民前的土邦狀態。

對待印度海軍,可以考慮部分使用海軍,但應與火箭軍與空軍聯合打擊為主,因為孟加拉灣不少海域處於我軍先進戰機的作戰半徑之內,可充分利用滇西滇南的各個機場,大力發揮空軍作用。


 

當然,我們還必須考慮是印度擁核國家的情況,但由於中國的核能力遠遠強過印度,加之其國土麵積僅與中國新疆和西藏差不多,而兩國人口數量相當,又集中在平原地區,一旦使用核武器,印度必定自取滅亡。因此,發展為核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我們必要時也應做好核反擊的準備。

總而言之,一旦戰爭進入這一步,就是要把印度徹底打垮,甚至達到其投降的結局。

此文新浪網和鳳凰網軍事頻道均已刊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