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chuf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芝加哥藝術學院(八)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下)

(2025-11-22 07:50:53) 下一個

芝加哥藝術學院(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下)Gustave Caillebotte

 

卡耶博特成長於巴黎巨變的時代。拿破侖三世皇帝希望讓這座城市更安全、更清潔、更美麗,並委

托行政官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在1853年至1870年間翻修首都。把巴黎從“中世紀擁擠,狹窄街道的中世紀迷宮改造成寬敞的大街和廣場。。。”。這就是巴黎的一個拆遷過程。古斯塔夫采用繪畫而不是照相(那時候照相還是一個萌芽的階段,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夠掌握的技術)記錄下這個改變。新的街道,公寓,道路,橋梁。也說明了皇帝也愛政績。

 

猜想那個年頭看到鋼鐵橋梁大概就如今天看到各種摩天大樓一樣稀奇,所以古斯塔夫還專門畫出這個新橋建造過程。









 

整個改造於1870年完成。1866年,卡耶博特一家搬進了新現代化的第八區。19世紀70年代,卡耶博特加入印象派畫派,對這片區域非常熟悉,因為他每天都會漫步在新興的資產階級街區,拜訪朋友和印象派畫友。也為他的創作獲取題材。

 

1876年,卡耶博特首次亮相獨立印象派展覽,此後,他的創作重心從家鄉轉向了鄰裏社區。他創作了大型構圖,人物與真人大小相仿,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並運用誇張的對角線來凸顯公寓樓、寬闊的林蔭大道和縱深的遠景,這些都是現代巴黎的特色。1877年,他在第三屆印象派展覽上展出了許多這樣的城市場景畫作,這些作品引起了評論家的關注,其中幾位評論家在評論中提到了它們。









 

 

1878 年 10 月,母親去世,打斷了卡耶博特對巴黎新興現代街道的探索。不久之後,這位藝術家和他最小的弟弟馬夏爾賣掉了位於第八區的家宅和耶爾的房產,搬到了新落成的加尼葉歌劇院附近的一套公寓。從四樓的公寓,卡耶博特能夠以全新的視角看巴黎:在自己舒適的家中,從陽台往下看。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通常僅限於富人,卻也讓他擁有了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對於擁有多棟公寓樓的卡耶博特來說,這種感覺尤為強烈,他實際上擁有巴黎的一部分。他的陽台是他招待朋友的地方,也是他一些最大膽、最獨特的作品的靈感來源。

 

卡耶博特從他的朋友和熟人圈子中挑選模特,即使不畫肖像畫的時候也是如此。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位藝術家開始嚐試一種更具戲劇性的敘事繪畫風格,讓朋友們在他家中或咖啡館等熟悉的地方擺姿勢,創作出現代巴黎生活的片段。這些描繪日常生活瞬間的風俗畫——運用家具、服飾和姿勢的視覺語言,讓當時的巴黎人能夠輕易解讀。盡管卡耶博特使用的是同伴而非專業模特,但這些高度舞台化的畫作旨在描繪一種普遍的人物類型,而非畫中人物自身的處境——換句話說,它們是高度現實主義的虛構作品。有時,卡耶博特甚至會將人物從可辨認的背景中抽離出來,轉而依靠時尚來傳達他的敘事,這些敘事通常包含特定的巴黎“類型”,例如花花公子或酒鬼。

 

 












《雨天的巴黎街道》(法語:Rue de Paris, temps de pluie)是法國印象派畫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77年創作的布麵油畫,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畫作描繪19世紀北巴黎都柏林廣場(place de Dublin)情境,視角位於都靈路(rue de Turin)南段東側,畫麵方向正北偏西。這幅高212.2厘米、寬276.2厘米的巨作以巴黎城市化進程為背景,通過雨霧氛圍與人物動態捕捉城市瞬間,包含新款服飾、折疊雨傘等時代元素。作品采用風俗畫形式展現19世紀後期巴黎都市生活,兼具學術派嚴謹技法與激進構圖風格,屬卡耶博特最大尺幅作品。











1881年,卡耶博特和弟弟馬夏爾在巴黎西郊塞納河畔的小熱訥維耶購置了一處房產。他們熱愛遊艇運動,並積極參與位於莊園附近的巴黎帆船俱樂部(Cercle de la Voile de Paris)。1887年,馬夏爾結婚後,卡耶博特買下了自己應得的那部分房產,並離開巴黎,與伴侶夏洛特·貝爾蒂埃永久定居於此。由於印象派畫家內部的爭鬥,卡耶博特停止了與他們合作的展覽,轉而發展其他愛好,例如園藝、設計和賽艇。

 

他也越來越多地在戶外作畫。他與當地的朋友和來自巴黎的老熟人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他們喜歡來莊園參觀。卡耶博特於1894年在莊園去世,很可能是死於中風,年僅45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點讚,介紹得真好,這裏百看不厭,我有《雨天的巴黎街道》前的片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