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貼身利器的傳奇—— 紀念我的長江巴爾達二十周年-2

(2015-01-05 09:56:11) 下一個
 
 
 
巴爾達是德國老牌的相機公司,1908年成立於中東部精密機械和光學名城德累斯頓(Dresden早期的巴爾達工廠,生產盒式相機以及折疊式皮腔相機,後來進軍中、小畫幅相機領域,生產了大量性價比很高的流行相機機型。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巴爾達公司已成長為一家無論相機產量和質量方麵都舉足輕重的德國照相機企業,擁有1200名員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38年的德國照相機企業產量和規模排名序列中,巴爾達公司竟然在眾多的德國照相機企業中排名第一!連當時的蔡司·依康、愛克發、威爾塔等名廠隻能望其項背

1983年,德國巴爾達公司首架袖珍相機巴爾達C35麵世,采用Bldanon 38mm F5.6鏡頭,比美樂時35袖珍相機係列中最輕的機型美樂時35ML還要輕上3g,堪稱世界最輕、性能卻出類拔萃的135相機。它整機性能優秀,設計與製造精美,用料考究(采用高強度碳纖維增強型聚酯材料),上市後備受讚譽,成為新一代袖珍相機的經典。如此匠心獨運的設計也並非出自常人之手,其設計者為德國著名的照相機設計大師卡爾•海因茨•郎格(Karl Heinz Lange)。此外,C35還有CA35、CS35等後續版本。








德國巴爾達公司研製生產的這種袖珍相機於八十年代剛問世,便在世界照相機市場上引起轟動。一九八四年科隆公司國際照相器材博覽會上被評為最佳袖珍照相機,一九八六年被德國《攝影雜誌》評為世界五種超小型照相機極品之一。








不過,盡管巴爾達相機頻獲殊榮,但並未給巴爾達公司帶來預期的利潤,1985年底巴爾達公司停產袖珍相機,公司開始重組,並在1989年與中國武漢照相機廠合資生產過長江-巴爾達相機。

該機麵市時,正是亞運會期間,部分媒體記者,體育攝影師都贈送試用,立刻在中國攝影界引起一場不小的轟動。在那個以新聞攝影為主導的時代,資深攝影記者們幾乎人手一台,別在腰間作為輔助相機,部分攝影家和發燒友也紛紛將其收入囊中,誇張點說:使用巴爾達在當時成了專業人士的象征。





 巴爾達照相機重量僅有150克,體積僅為103×62×32mm,可裝入襯衣口袋,是目前世界上最輕最小的135照相機之一。巴爾達照相機采用了電子程序自動曝光係統,使用了兩隻不同數的CdS光敏電阻串聯測光,多點補償,具有極寬廣的自動曝光範圍:EV0-EV17。電子程序快門由f/2.8、8秒連續變化到f/16、1/500秒。自動曝光精度均控製在±1EV之內,常用曝光範圍EV6-EV15,其曝光精度則控製±0.3EV以內,特別適合曝光精度要求苛刻的彩色反轉片的拍照。此外,巴爾達照相機還保留有一檔機械快門:f/16、1/500秒,以作為強光下無電池時的應急手段。





巴爾達相機的鏡頭是由德國巴爾達公司提供,為四片三組天塞型後置光欄結構。由於采用高折射率,低色散的超級鋼係玻璃材料和新的製造工藝,所以亮度分布均勻,球差、色差、象散和畸變都得到了很好的校正。解像率達到了德國標準的要求。整個畫麵像質均勻,層次分明,彩色還原效果逼真,低對比效果也很好,放大到24英寸以上的照片仍然十分清晰。


巴爾達係列相機和閃光燈的機身用德國拜爾公司生產的碳纖維增強工程塑料注製,堅固異常。鏡頭、光學元件、快門、電子元器件由德國蔡司(Zeiss)、羅萊(Rollei)、西門子(Siemens)等公司提供。精密機械零件(包括鍍金材料和坡莫合金材料),由瑞士提供。


巴爾達相機設計、製造、檢驗均執行西德DIN標準,整機驗收按羅萊公司標準執行。


以上內容摘自網絡。




1992-93年間,具體真的記不清楚了,隻記得俺的第一台單反美能達700才到手不久,當時拎在手上絕對的高大上。

某天,俺被一位色友叫去看片子,那位攝友剛剛從內蒙回來,拍了8-9個膠卷,絕對是個土豪,經常能夠搞到一些冷僻的設備,所以要先睹為快。

那時候的膠片主要用柯達富士,每卷基本上在¥18-20左右,我們可以拿到批發價,但是也就便宜個1-2塊。用樂凱可以便宜很多,¥10/每卷就可以拿下。可是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樂凱的質量真是不能恭維。樂凱的質量一直到97-98年間才突飛猛進,與柯達富士相差不遠,這是後話。

衝印費每卷也是¥20左右,加上膠卷,每卷拍攝成本已在¥40往上。再加上精放的藥水相紙,開銷是很大的,對比當時的平均工資也就是¥300左右吧。那時候玩攝影可是個燒錢的愛好,每按一下快門,就是多少錢出去了。

在這位土豪家中,俺第一次見到了長江巴爾達。

土豪是尼康粉,清一色的尼康設備,重火力是台尼康F801。

看片之餘,聽其海闊天空的大侃內蒙之行,忽然眼角一跳,一台相機悄然而至。

“這是莫斯?”

土豪嘿嘿一笑“冒見過吧”

“莫斯相機?”

“這都不曉得,巴爾達唦。”土豪一臉的優越。

“哪裏的?”


土豪不厭其煩的給俺講解巴爾達的身世,聽到該機係德國血統,由俺們武昌關山口生產時,俺不由得哈哈大笑,搖頭不信。

這也難怪,俺們武漢產個熱幹麵豆皮也就罷了,這麽多年也就出了個鴨脖子橫行大江南北。無他,吃貨城市。但凡是頂尖的工業產品,一到武漢立馬從高富帥降到矮窮銼,從無例外。

諸位漢派兄弟

板磚且停住!

聽俺道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