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傍晚,俺來到鬆讚林寺後麵的小山上,通常這種時候是出好片子的辰光。
《雲南通誌》載:“漢武年間,彩雲見於南中,譴吏跡之,雲南之名始於此。”《南詔野史》亦載:“彩雲現於龍興和鄉,縣在雲之南,故名雲南。
五嶽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雲南歸來不看雲,到了雲南就應該好好拍幾張彩雲。
天上濃雲滾滾,色若墨塊,但是濃雲之間,卻是藍天,這很奇怪。中甸已經是高原,海拔3000米,沒有高山阻擋,天地開闊,浩蕩雲氣都壓得很低。地麵都陰沉沉的,濃墨重彩。
俺正在想如何構圖,突然之間,一束陽光從烏雲中射出,投在遠處的廟宇上,如聖光乍現,動人心魂。我看的發呆,完全沒有防備,距離也比較遠,就不想拍,隻靜靜的欣賞。須臾,陽光消失了,那片聖光照射之地又陷入昏暗中,隻有短短的一二分鍾。
接下來俺就等候在小山上,一直到天色已暗。
第二天,俺又去哪裏等候,又有幾個攝影師也來到山頭。雲層比昨天還要厚。從四點開始,起風了,天上的雲如萬馬奔騰,迅速移動,地麵上的陽光明滅起伏,讓你接應不暇。
明明知道此時拍就是浪費膠片,可是不由著你不拍,四周的景色就像萬花筒一樣變幻。
突然間雲開了,一束陽光照在我前麵的佛塔上,我拎起相機猛拍。拍了十張左右,看看陽光居然還在,想拍一張中景。於是掉頭往山上跑,跑了一百多米,俺的小心髒都快跳出嗓子了,那是海拔3000米哦。
回頭看取景正好,可是心跳氣喘不定,完全端不住,勉強拍了幾張,喘息剛好,得,沒膠片了。看著陽光慢慢暗下去,突然想起起腰上的巴爾達。連忙把相機攝影包扔在地上,從腰間掏出小巴,調好距離,對準佛塔。心裏念叨再來一次陽光,幾秒鍾都行。
衰退下去的陽光好像振作了一下,又變的強烈了,我抓緊這難得的十幾秒鍾,拍了兩張。
結束了,我喘了口氣,才發現旁邊有好幾個人都在拍攝。多是尼康的單反和120的中畫幅在拍,幾個人都好奇的看著我手上的小巴,大概從沒有看過,有人用這樣的一次性相機來玩攝影。
回武漢以後,將片子衝出來看,那幾張在山上拍的片子,糊掉虛掉很多,俺挑選了幾張放大。
其中一張選為早期介紹迪慶旅遊宣傳冊中的照片,介紹時說是用美能達拍的,實際上是用巴爾達拍的。
來美國以後,就很少用小巴了,畢竟時代在前進,數碼的技術太優越了。
小巴越來越沒有機會顯身手了,隻能靜靜的躺在攝影包裏,偶然拿出來把玩一下,欣賞一下碧藍的鏡頭光芒。畢竟這是一代傳奇的微型相機,代表著工業時期的巔峰之作,代表著中國相機生產的巔峰之作。
雲氣浩蕩,美能達700/28-70, 柯達100,F11,1/30秒
美能達700/28-70, 柯達100,F11,1/30秒
巴爾達 C35,柯達100,
美能達700/28-70, 柯達100,F16,1/60秒
巴爾達 C35 , 柯達100
這張入選迪慶州宣傳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