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裝修的狄德羅效應
隔壁老王最近有點煩。他滿肚子的苦水,說起來都是裝修惹的禍,起因竟是王嫂淘來的一些小擺設。
王嫂喜歡逛家居市場、舊貨市場,還喜歡在網上搜索,經常淘回一些小掛件、小擺設,和一些稀奇古怪的小藝術品。經過她的匠心設計、巧手安置,這些小玩意兒各得其所,把偌大一座房子,裝飾得頗有藝術氣息。小東西積攢多了,王嫂便要求在客廳裏增加一個陳列櫃。老王是村裏遠近有名的寵妻模範,王嫂的要求無不盡力滿足。
於是,一隻漂亮氣派的陳列櫃落戶客廳,那些散落各處的小玩意兒爬進陳列櫃,立馬身價倍增,顯得更有魅力、更有品位。隻不過,這個櫃子顯得有些突兀,和客廳的其他家具有點不協調。老王不差錢,批準王嫂主持更新客廳家具。
下麵的故事,不說地主們都知道,可能不少人還親身體驗過。老王被王嫂牽著,一步步陷入尷尬境地。他倆發現,要更新的地方不斷出現,活越幹越多,開支越來越無法控製。半年多了,老王一家一直生活在工地裏,錢包癟了,裝修工煩了,老王的愛心也快耗盡了。最後,按照老王自己的說話,一座大房子,需要換的都換了,不需要換的也換了,估計下一個要換的,就是他這個老公了!
為此,愛妻模範老王不得不給王嫂立了個規矩:以後想過花錢購物的癮,沒問題,但是,隻可以往自己身上招呼,香水口紅粉底霜,服裝鞋帽小包包,盡管放手買。那些為房子增光添彩的物件,一律不準拿回家。
老王麵臨的困境,我自己經曆過好幾次。現在回想,最荒唐的一次是,一間出租房,因為一個櫥櫃被水浸泡了,最後更新了整個廚房。
這種現象, 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斯格爾(Juliet Schor)命名為“狄德羅效應” (Diderot Effect)。她在1999年出版的《過度消費的美國人》(The Overspent American: Why We Want What We Don't Need)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
這個概念來源於法國哲學家丹尼斯·狄德羅講的一個關於睡袍的故事。
丹尼斯·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百科全書派” 的創始人,他一直崇尚儉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他便扔掉舊袍子,每天穿著新袍子在書房工作。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
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被更新,書房終於配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感到很不舒服,因為 “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他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用狄德羅自己的話說: “我曾經是舊袍子的主人,現在卻變成了新袍子的奴隸。”
狄德羅效應被稱為“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它揭示的是一種常見的“愈獲得愈不滿足”的心理現象,即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急不可耐,而一旦得到就會得隴望蜀。 在狄德羅效應的作用下,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便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
狄德羅效應告訴我們,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盡量不要擁有。因為一旦你擁有了一件,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促使你不斷地追求更多非必需的東西。
對於地主來說,狄德羅效應更像是一個陷阱,往往是我們自己為自己挖就的。
為了避免被狄德羅牽著鼻子走,我的經驗和教訓是,對出租房的維護,盡量不要打亂原有的格局,破壞原來的平衡,顛覆本來的和諧,最好保持一貫的風格,能修的修,該補的補,保證功能的完備,不作局部的更新,不趕時髦。
寫於2024-06-19 蒙村
物質追求是人本性,節製則是後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