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話稱謂

(2024-02-13 18:02:28) 下一個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和人打交道,離不開稱謂。 適當得體的稱謂,可以縮短和對方的距離,增加社交成功的概率。

    我們每天都在稱謂別人,也在被別人稱謂。

    稱謂,如同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普普通通,簡單易懂,不高深,不神秘。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作裏,隻要你一聽某人的稱謂,對其身份地位,心裏大致就有了個了解。譬如,明鏡高懸愛民如子的稱大人;學富五車傳道授業的是先生;仗劍千裏扶危濟貧的稱大俠;貨通四海財達三江的是老板;狼狽為奸雞鳴狗盜的稱兄弟。

    稱謂,看似稀鬆平常,但要用好、用到點子上,是需要生活的磨練的,既是對情商的考驗,也要求智商在線。

    梁實秋先生講過一個故事,他年輕的時候,學校門前有幾個乞丐。其中一位每天的收入都最高,就是因為他把每一個進出校門的人,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或者工友,一律稱為校長,撓到了人們的癢癢處。稱謂用得好,其功效不可低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90%的功夫都用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說到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稱謂不僅不可或缺,而且非常重要。我們的先人,在稱謂上是十分講究的。譬如,比我們長一輩的男男女女,就分門別類,有好多好多種稱謂。一聽稱謂,馬上就明白這人是家族這顆大樹上的哪根枝、哪片葉。

    稱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變革,社會價值體係的重塑,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稱謂也在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80年代初,剛到北京上學時,感覺就像走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最流行的稱謂是師傅。傳達室的老爺爺是師傅,打掃衛生的阿姨是師傅,食堂的大師傅就更不用說了,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是師傅,迷路的時候,找警察叔叔,也稱師傅。反正,首都人民就是覺悟高,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特別喜歡這個稱謂,樸實無華,接地氣。

    那時還有一個喜聞樂見的稱謂:哥們,四海之內皆兄弟嗎嘛!北京本地人說話帶兒化音,哥們兒!圓潤悅耳。我等鄉野粗娃,舌頭轉不過彎兒,直愣愣地喊:哥們,也是情真意切。

     90年代中期,再到北京。師傅們不見了,是退休了?還是下崗了?哥們也銷聲匿跡了,估計都回家幫老婆帶娃去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裏,遊蕩的都是帥哥美女。直到那個時候,都好幾十歲了,一直自卑是黑矬醜的我,才知道自己原本也是玉樹臨風的帥哥一枚。為了答謝這個重大秘密的發現者 ---- 北京秀水街一個箱包店的店主,一位風騷襲人的半老新娘,我從她那兒買了好幾個仿牌包包,沒有討價還價。我家領導至今還在拿這件事取笑我。

    那個年代,北京城還有一個稱謂很流行:老板!一群穿著白大褂、整天在實驗室閹割小白鼠的博士生,把他們的導師稱為老板。那些終日吹牛拍馬、一心渴望進步的小公仆們,也把他們的頂頭上司稱為老板。可見,市場經濟的大潮來勢洶洶,滲透進了社會的方方麵麵,把各行各業的傳統價值觀衝擊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當然了,也有一些無辜的稱謂,被汙名化,遭到了人們的唾棄。其中最可惜的當數小姐。從前,一提到小姐,眼前浮現的是,在水一方的佳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小姐被糟蹋了,淪落紅塵,成了性工作者的代名詞。

    還有一個瀕危的稱謂是老師。本來,傳道授業解惑,老師是最受尊敬的職業。可是一些和教書育人毫不沾邊的、卻又好為人師的家夥,特別享受別人稱其為老師。我以為,肇端始於央視的一檔綜藝節目。年輕漂亮、聰明伶俐的楊小姐和倪小姐,圍著那位中年發福的男主持,老師長來老師短的,叫得人家春風得意、滿臉春色。總而言之,所有帶“春”字的詞匯都可以用在他身上。可是,每當這位男老師開口說話,我的耳邊就會響起動物世界的畫外音:“春天來啦,萬物複蘇,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繁殖的季節,山林的空氣中彌漫著荷爾蒙的氣息!”

    網傳,最近齊魯大地上的一位小領導,一男禦六女。那幾位情婦都恭敬親切地稱這位男領導為老師。

    救救老師吧!大師們已經集體墮落,幾乎團滅了!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大師,如果沒有了為人師表的老師,我們文化的傳承還有希望嗎?

    再聊一個稱謂:同胞。聽說一些台灣人不喜歡大陸人稱他們為同胞,說是統戰的味道太濃。我也用過這個稱謂,其實,是統是獨,肉食者謀之,我輩草民百姓,又何間焉!

    同胞一詞,五四以降的救亡圖存運動中,鼓動家們都喜歡用它來煽情。畢竟中國人重親情、重血緣。一聲“同胞們”,多少青年血脈賁張,群情激憤!法國大革命時期,演說家們喜歡用“公民們”來號召聽眾,因為隻有自由平等博愛了,才能保障公民權。但這並不妨礙一群又一群的公民,把一群又一群的公民,當作“人民公敵”送上斷頭台。蘇俄時代的革命領袖,言必稱“同誌”,大家誌同道合,為了共同的社會理想,走到了一起。但這也不妨礙明天把自己的戰友同事以“叛徒”的罪名從肉體上消滅。

    為了政治的目的,蠱惑人心,擅用這些誘惑性的稱謂,的確非常虛偽。我也覺得,大陸人和台灣人互稱同胞,不太合適。究其本意,既然非同一母親所生,如何算得了同胞!有人建議,互稱朋友。我也覺得不妥。我是孔老二的信徒,【禮記】雲:同門曰朋,同誌曰友。既非師出同門,亦非誌同道合,如何敢稱朋友!

    以後,兩岸的人相見,最好拱拱手,各自走開。“道路以目”也要不得,多看一眼,人家會懷疑我覬覦人家的美色呢!

    西方蠻夷之邦,當然不如我天朝上國禮儀周全,在稱謂上,也簡陋粗鄙得很。譬如,我們上一輩的七大姑八大姨、叔伯堂表姑舅姨,人家用兩個詞:uncle and aunt, 兩網打盡,囊括無餘。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了遠近親疏,長幼尊卑,也太不講究了! 在普通的社交場合,認識的、知道姓名的,加上一個先生或者女士,就基本搞定了。如果不認識、不知道姓名,那就更簡單了, sir or madam ,解決問題。

    看西方人在稱謂上馬馬虎虎,大而概之,籠而統之,他們的先人在人際關係上下的功夫,肯定不如我們的先人。所以人家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一些人際關係以外的東西,尤其是形而下的東西。

    不過,西方文明最近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有些稱謂突然間變得棘手了,不敢隨便用了。 以前的稱謂title, 隻有先生和女士兩個選項。現在社會進步了,發現性別是複雜的,人類不能隻分為男性和女性,稱謂當然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隻是現在好像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有人把西方社會的這一大進步,歸功於東方文明。西方人的聖經記載,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一個人,亞當,男的。上帝可憐亞當孤獨寂寞,就從亞當的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叫夏娃。上帝造人,一共造了兩個,一個男人,一個女人,沒有其他。

    東方的女媧造人,造了一群人,數目不詳,其中肯定有男有女,是否還有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沒有記載。所以,有人推測,人類性別的多種多樣,是女媧之功。

    至於女媧的性別,也有不同的說法。我輩凡夫俗子,認定女媧是位女神,因為她的名字裏有兩個女字,稱其為女媧娘娘。有學者考證說,女媧其實是位男神,應該稱為女媧爺爺。還有學者說,女媧是亦男亦女的雙性神,或者不男不女的中性神。那麽,我們應該怎麽稱謂女媧呢?網絡時代創造稱謂,如同女媧造人般,信手拈來:YYDS (永遠的神)!

    糊弄神容易,人不好糊弄,也不能糊弄。聽說,南方的美麗之國,已經有人把外表是先生、但自己不認為是先生的先生或女士或其他稱為先生而吃官司的。唉,這話聽起來就別扭。 人類文明的發展,除了形而下的器物之用,在形而上的層麵,不就是在自找別扭嗎?

    本來,我們這北方苦寒之地的人們,很喜歡去南方暖和的地方避避寒。聽說了這種事,我不敢去了。我這人,眼拙、嘴笨,萬一看錯了、稱呼錯了人家自以為的性別,吃不了不僅得兜著,可能還走不了。我可不想耽誤給我們的小土豆再次競選再投一票。

    說起小土豆,也是煩心事。人家有老婆時,稱其為土豆先生,肯定錯不了。現在,人家沒老婆了,我又不知道人家到底是上男廁所,還是上女廁所,或者什麽別的廁所,我還能稱人家為先生嗎?

    人心難測,人性易變。小小的稱謂,無盡的煩惱!

    抄錄李白的一首詩,解解悶。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百裏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北京_01link' 的評論 : 這個主意好!
百裏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多市人'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What pronouns do you use?”

“What pronouns would you like me to use?”
多市人 回複 悄悄話 風趣好文,讚一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