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也是同行朋友整天都在微信貼這類讓它憤憤不平的新舊聞。難免天天被不平折磨。在下早就懶得看懶得聽懶得關心這類鳥毛事。那位說閣下怎麽把這麽大的事說成是鳥毛事呀!沒錯,在下眼裏,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公平正義。郭文貴的料都吸引不了在下,別說這些毛事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對國人的價值取向影響至今或可能繼續,自封建王權體製到今天,不少手中有權的國人何曾脫離甚至淡化過對物質金錢權力千方百計地、絞盡腦汁地、不守道不顧德地追求?所謂權錢交易(權力尋租)又不是今天才有,隻是以前沒有今天這麽普遍、這麽明目張膽、這麽理直氣壯、這麽多冠冕和漂亮的外衣遮蓋而已。所謂行行出狀元,賣權要賣得高明賣出高價還要賣得無痕跡也需要經驗積累出的高超的賣技的。更何況還要借藝術這塊高雅招牌賣靈賣肉的高難度生意了。其難度無異於把一團狗屎當蛋糕賣,難度之高可想而知。因此幹這高難度齷齪勾當,包裝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得有把狗屎包裝成蛋糕的本事才行。這就是為啥一二十年前藝術類院校招生為錢為關係開後門賺點小錢還要遮遮掩掩,今天的一些“藝術家”們早已被金錢俘虜,如這位高雅行當的管理者、出賣自己居然能打著為國家和社會負責的幌子迷惑人。這不能不說今天的文化人幹肮髒事的能力也緊跟數字時代的腳步,其能力和進步程度也遠非昔比了。
相對幹淨的以前,搞文藝的人對人介紹自己是從事藝術行當的多少還有點光榮感,現在呢?最少在下已經很多年不把藝術掛嘴上了。原因是今天的藝術尤其是書畫藝術從學術上來說幾乎毫無建樹、已經沒什麽值得可誇耀的。(參閱本人博文:《繪畫藝術到了它的末日?》《什麽是藝術》)當今的書畫藝術境況就好比一個老人,幹不動了就該退休,也好比一個高能耗高汙染效率低下甚至毫無的行業,沒有前途了就該轉行,不該拿著過時的貨充數騙人,而今天的藝術界卻基本都是靠炒剩飯蒙人過日子、拿“舊貨”騙錢。
藝術家或說文化人肮髒起來更可惡可怕。所謂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是也!正如明鏡網的何頻先生在某期節目裏說的,“最可怕的就是所謂的知識分子”,我也有同感。今天的文化人、藝術家別說擔負人類靈魂工程,不去起反作用已經不錯了。
在下現在對那些所謂文化高的牛人、大家、名人越來越不感冒,雖然他們肚裏比別人多了幾滴墨水、知人事和世事多了點,同時他們害人、挑弄是非、窩裏鬥、顛倒黑白——也就是一邊做婊子一邊立牌坊、裝聖人的能力也強。能力強本事大名氣大並不意味著德行高操守好。尊重知識應該,但因著知識和成就背後獲取物質金錢權力的因素去崇拜那些所謂藝術家、文化人、包括頂著各種頭銜的各類知識分子一樣屬於奴性行為。在中國包括海外華人圈,人們曆來都愛把一個人的專業成就與冠冕比如文憑、學術頭銜或行政職稱和階級地位,金錢利益糾纏在一起的。)這也是這家那家,這長那長輕易就能博取大眾信任甚至崇拜而容易取得利益的主因。所以,一般布衣大眾對這類頂著各類頭銜自命不凡的所謂文化人、藝術家等所謂知識份子的行為更應該多些理性。知識或能力並因此而來的權力其實是把雙刃劍,既可以用它積極推社會進步,也會使掌握它的人更有能力能把人性中的罪性和貪婪本性放大並向外擴散,而普通群眾又很容易被他們冠冕的眩目光芒所影響、迷惑。
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是知識分子,文化人,對社會破壞力最大的也是知識分子、文化人。看到今天的一些所謂知識分子、所謂藝術家、文化人們的肮髒心靈,我甚至覺得始皇帝坑儒和毛偉人鬥臭老九極可能有他們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理由和必要。
當今,舉步維艱的藝術行當裏的藝術“家”們,既然搞不出名堂就該放下虛架子直接轉行,老老實實安安分分當個庸人俗人:去經商去種田,去擺地攤、實在下不了架子就去終南山當半仙。人想發財、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無可厚非,即便你急眼了去騙去偷也是你的自由,但拜托千萬不要打著文化藝術這類高雅幌子行騙,那樣對人心靈對社會危害太大,其次是對不起那些曾經真正為文化藝術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自己的天資隻能從事舞文弄墨的小眾行當就應該守得住清平耐得住寂寞,更不要奢望大富大貴;直接把筆扔了轉行。或像在下沉靜下來就為生活搞點實用藝術,把多餘的精力和心思交給山水、與藍天白雲、與花草蟲魚為伍。
甘不了平淡守不了道、墨水鬥不過淫水要從俗要賣,就脫下西裝西褲等裝人的行頭、扔掉頭上虛假的冠冕、大大方方“脫褲子”。沒必要一邊望著錢財流口水一邊捂著私處裝“貞烈”,一邊耍流氓一邊裝雅裝君子不過是貽笑大方的皇帝新衣行為。這類借雅媚俗愚弄欺騙人的所謂文化人藝術家的人品其實連妓女都不如,甚至比妓女可恨得多。
人來到這個世界挺不幸,要麵對天災和生老病死等無奈,還要遭遇諸如戰爭饑餓,仇恨嫉妒等是非紛爭的人禍,所謂 人生苦短。如果連人生唯一念想和安慰的文化藝術等精神食糧也被你們這些貪婪之徒汙染。人還能有什麽來慰藉自己脆弱的心靈?所以,拜托這些文化人、藝術家、知識分子,用什麽手段去滿足你們的貪欲都行,別再扯藝術大旗,別再以文化人的名義。
西方朔
2017-10-9 北美
版權歸本博主,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