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伐總司令的蔣,最大的顧慮是各路軍閥。
北伐一路從廣東到中原過來,最後並不是完全打贏的。
而是在蔣馮閻中原大戰中, 和北洋軍閥張學良結盟打敗了閻錫山。他雖然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其實並沒有消滅各個軍閥。最大的心腹之患始終是各路軍閥。
對付軍閥,蔣一開始是金錢收買,各個擊破。這在北伐過程中非常有效。但是蔣很快就發現一個更好的辦法。那就是忽悠民族感情。
第一個上當的是他的拜把子兄弟張學良。忽悠張學良去跟蘇聯幹仗,中東路一仗,蔣介石負責提供不要錢的民族感情。張學良負責出真刀真槍地跟蘇聯人幹。南京方麵認為,因為東北雖然改旗易幟了,實際還是個獨立王國,贏了是中華民國的好處,輸了代價由張學良承擔。於是,蔣介石對張學良的所作所為表示支持。
張學良被蘇聯揍的鼻青臉腫回來了。東北軍被俘獲近2萬,蘇聯僅僅陣亡143人。這嚴重地削弱了張學良。
戰前,一直支持張學良和蘇聯打的蔣介石,在衝突中,一直袖手不管,沒派來一兵一卒。事後,他卻給包括張學良在內的6個東北軍將領,各自頒發了一枚青天白日勳章。
蔣委員長這個對付張學良的套路很深。少帥去跟洋人打架吃虧是自己的。抵抗就隻有自己掏錢。不抵抗就是漢奸,那還有現成的民族輿論等著收拾張學良。 第二次忽悠他跟日本人開張,張就不再上當。民族輿論簡直要吃了張學良。這套路簡直是絕高的妙計。而且屢試不爽。然後委員長就一直開掛用這個套路到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委員長的妙計運用的頂峰。
通過不斷地碰瓷日本人,終於在上海開戰。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說:“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隨後,轟轟烈烈的“淞滬會戰”爆發。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言論。在這場會戰中,蔣介石下了血本,投入了70個師作戰。
這70個師,除了少數德械嫡係部隊,絕大部分是各路軍閥。
比如湘軍的13個師的兵力,以及粵軍的6個師。川軍,桂軍都被忽悠來了。還有必不可少的就是東北軍。
當各路軍閥被忽悠到江蘇。
他們以為有德國槍械提供給他們,結果發現啥都沒有,就是用他們手中的落後武器,大刀長矛。甚至血肉之軀跟日本人死磕,
蔣介石負責提供不要錢的民族感情。一路一路的軍閥被這樣消滅了。再一次蔣介石運用了他不值錢的民族感情:走千裏路,隻為國捐軀流血。打不打的贏日本沒關係,委員長關鍵就是要你們為國捐軀。
甚至在謝真元八百的戰鬥中,蔣光頭的妙計也運用到洋人身上,一方麵讓洋人租界替他擋子彈,另一方麵這些戰鬥的目的就是讓他收回租界。委員長贏兩場。所以洋人遇見蔣介石隻能怪自己智商低.
再看蔣介石的老鄉宗慶後,這就是個就是賣水的蔣介石。
忽悠民族感情,不喝就是不愛國。喝了哇哈哈,就給老總送錢。
宗慶後生前以“民族大義”聞名。2007年,他與法國達能集團的合作糾紛中,公開宣稱“為了保護民族品牌”,拒絕履行投資協議,贏得了廣泛支持。輿論將其捧為“民族英雄”,稱他以一己之力對抗外資,捍衛中國企業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