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經文】“須菩提,於意何雲?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fǒu)?”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譯語】第十九章 福德無實性 希求不可得
“須菩提,你的意見怎樣呢?若是有人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珍寶,用來布施於人,此人因布施的因緣,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①
“是這樣的,世尊啊!此人有這樣多的布施因緣,所得的福德一定很多。”
“須菩提,如果這個福德是實際存在的話,[屬住相布施,為因緣所生法,成有漏善因,獲人天福報②,]如來不會說所得福德多的,以福德是沒實性的緣故,[隻有忘我地布施,所得的福報才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如來才會說所得福德多呢。”
【注釋】①福德是指種植布施等各種善因所得的善果,分出世無漏善因與世間有漏善因兩種。凡離一切相,不住六塵境界布施,三輪體空,是清淨行,此為無漏善因,凡作諸善行,而有所求的,此為有漏善因。總言之,都是反映過去及現在所作一切善業而得的果報。
②福報亦稱福德。是指住相布施,或行持五戒十善所得到的人天善果,此名有漏善因。[有盡期的,不能久住]。據《大乘義章》及《百論》中雲:“依智起福,依福起報”,“福報盡時,離所樂事,生大憂苦。”其義是:世人修善所祈求之福,皆以榮華富貴,金銀財寶滿足自身歡樂的享受,認為是福,實不知此乃受苦之前因,佛經稱謂“三界俗福”,一旦享盡,諸苦現前,倍感其苦。因其此身在恣意享受歡樂之時忘卻前因,必造不善之業因,有因必有果。故此世人享受前福時,須繼續種植善因,布施作福。否則必受新業之苦報。
參闊第六章(4),第八章注(3),第十一章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