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譯語】第十七章 究竟義理 人法皆無
這時候①,須菩提又向佛陀請求道:“世尊啊![已悟證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們應當怎樣去堅守住這份無上的大道之心?怎樣降伏那無邊的妄想之心呢。”②
佛陀告訴須菩提道:“[已悟證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道心,應當生起這樣的清淨心:我應當度脫眾生消除一切煩惱,證入究竟涅槃的境界。這樣一切眾生滅度盡了,但沒有一個眾生是我所滅度的。為什麽呢?因為菩薩假如存有度脫眾生的思想,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能摒棄四相雜念,不能達到忘我境界,那如同凡夫俗子一樣],就不是菩薩了③。這是什麽道理呢?須菩提,法性本空,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麽法可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
“須菩提,你覺得怎樣呢?如來(我)以前在燃燈佛所,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法了嗎?”
“沒有,世尊啊!以我理解佛所講的道理,您在燃燈佛所,根本沒有得到什麽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佛陀道:“對的,確是這樣。須菩提,實在沒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為如來所得。須菩提,若是如來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有我與我所得的執著],燃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④說:“你於未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為實在沒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燃燈佛才為我授記,這樣說:你於未來之世,當得作佛,名號‘釋迦牟尼’。⑤為什麽呢?因為如來者,就是一切法‘如’的意思⑥。假如有人說:如來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是錯誤的]。須菩提,其實根本沒有什麽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無上大法,[在真如覺性中]既無實,也無虛。所以如來說,萬事萬物一切諸法皆是佛法。須菩提,如來所謂的一切法,[是就事相而言,若以性本空寂來說,一切事相]都不是真實的,[不能永久]的存在,之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為方便和引導眾生,這才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字罷了。”
佛陀又道:“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世尊啊!如來說的人身長大,[也是就事相說的]並非實有長大的人身,也是假名為大身⑧。”[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聖者,一聞佛說此言,便解佛意,不待佛說下去搶先表示了自己契會佛意的見解。]
“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如果他這樣說:我應當滅度無量無數的眾生,就不能成為菩薩,什麽道理呢?須菩提,因為實在沒有一法,名為菩薩⑨。所以佛再三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假如菩薩這樣說:我應當莊嚴佛土,也不能名為菩薩,什麽道理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並非真有佛土可以去莊嚴,也是為啟示眾生,滌除凡情,假名莊嚴而已⑩。”
“須菩提,若是菩薩能夠真正通達無我法的真理,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⑾。”
【注釋】①這時候。就是佛說完“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的時候。
②第二章“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是須菩提為初發菩提心者請佛開示而言。意思說發了菩提心如何使其安住不動,不令馳散。這章的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是須菩提為已悟證,未究竟而發菩提心者提出,請佛開示的。因為佛常教導,對一切法,應無所住,有住就有執著,有執即錯。那麽菩提心也是法,怎樣應住呢?須菩提恐後世鈍根眾生,執著名言,粘滯不化,特為提出。前後時期不同,發菩提心的人不同,請問的目的也不同,因此答義也不相同。初讀者莫誤以為經文重複。
③救度眾生令得解脫,本是菩薩份內之事,但在菩薩心中,不能存有半點度眾生的思想;若作此想,就有能度的我,所度的人,廣度的眾生,執著一期生命的長短。這樣便有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四相不空,我法二執俱在,便是凡夫,就不成其為菩薩了。參閱第三章注⑩。
④授記,是十方諸佛對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聖者,在他已證入七地時,一旦因緣會遇就為他記別,摩頂授記雲:汝於若幹劫後,當在某國土成佛,號某某如來,化度此方世界的一切眾生。參閱第十章注①。
⑤梵語“釋迦牟尼”。漢意為“能仁寂默”,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教教主,二千五百多年前誕生於古印度北部一個小邦名“迦毗羅衛國”(現在尼泊爾版圖)。他是這個國(迦毗羅衛)的太子。成年後觀察世間各種現象,感念人世間一切無常,人生是苦,乃毅然舍棄王位出家,入山苦修六年,尋求出世真理。最後到中印度的摩竭陀國尼連禪河邊的一株大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七日七夜,最後一天的夜裏,目睹明星,豁然大悟,證入佛果。從此開始,在印度各地說法法度生,四十餘年,從不間斷,直到八十歲,教化眾生的因緣已盡,入於涅槃。詳閱《釋迦牟尼佛傳》。
⑥“如”。在佛典中是真理的象征,包含整個佛法。“如來”二字的意義,就是指宇宙萬事萬物,同一空寂體性,無二無異,絕對平等,沒有任何差別相狀的執著。所謂如者,就是無差別之義,也無不異之義。這樣,一切法的平等空性,都同一相,故名為如。從此“如”義而悟入真常,即名如來。參閱第二章注②。
⑦“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經文。就近理說,是承接上文無實無虛,溯其來源是承諸法如義而來。所謂一切法。總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兩大類。不論世間法或出世法,皆從因緣而生,沒有它的真實性體,所以無實。雖然諸法為因緣所生,但又同一如實空性,所以無虛。基於這個道理,所以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當下皆如。古德雲:“鬱鬱黃花,莫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真如。”就是顯示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有人問,出世法是佛法,可以理解;而世間相,如各種邪惡事情,也認為是佛法,如何理解?答曰:以佛法來說,世間出世間一切諸相,皆由因果與因緣兩大定律形成。對於世間各種邪惡現象,須運用因緣與因果律的觀點看待它,不能隻看一時。佛法是三世因果論者,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隻有來早與來遲”。因果不昧,因緣一到,必定得報。這不僅是佛法的真理,也是現實世間的真理,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其義就在此。
⑧這裏的人身長大乃是指的報身。報身怎樣長大,依然是緣起幻成的;沒有大身的真實性,故雲:則為非大身。真正的大身,是如來的法身,充滿法界,而法身無相,不落長短大小數量,故“是名大身。”參閱第十章注⑥
⑨本章注③已雲。度眾生本是菩薩應做之事,因為發菩提心的目的就是為度眾生,可是菩薩從初發心到現證法性,直到一生補處(成佛),無不是緣成如幻的,沒有一個固定法名為菩薩的。所以佛說一切法,包括有漏的,無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都沒有菩薩的實性可說。能度的菩薩尚且沒有,何來所度的眾生?若是能度,所度的我、人之相不忘,怎能稱做菩薩?所以佛說一切法中,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那麽一切法自然為佛法了。
⑩莊嚴佛土。就是將汙穢的國土淨化為清淨的佛土,這是證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詳細道理,已在第十章注③中盡述。但是假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有了我、法二相,就不成為菩薩了。須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可得,隻是緣起假名的莊嚴而已。
⑾菩薩修行的要點是“無我”,包含人無我與法無我兩種。菩薩以般若觀照、雙明二空,觀一切法無我,就是真正通達無我法。《大智度論》雲:“具智慧分,說名菩薩。”就是此義。參閱第七章注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