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經文】“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譯語】第十二章 般若正法 人天尊重
“再告訴你,須菩提,假如有人,隨順因緣,隨便在一個地方①,宣說此經的義理,哪怕隻有其中極少的四句偈語等,那麽一切世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的眾生②,都應當對這個地方[就是道場]生起無尚的恭敬之心,如同對佛塔、佛寺一樣,③[奉以香、華、燈、樂等各種供物供養]。更何況有人能夠完全信受、行持、閱讀、背誦此經呢?,[那當然更是格外值得尊敬了]。須菩提啊!應當知道,這個受持讀誦的人,已經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殊勝大法④!假如有此般若經典所在的地方,就等同於有佛在,亦若有最受尊重的佛弟子在那裏一樣⑤。”
【注釋】①隨順因緣宣說此經。就是不限定具備什麽條件的意思,有六種解說:“一、隨順人說,不論是僧是俗,凡要求理解般若經義的,都可以為他宣說。二、隨順機說,不論多人一人,利根鈍根,凡能信受,有機會就說。三、隨順經說,不論經文前後,多少廣略,根據經義為人解說。四、隨順義說,不論略說細說,說事說理,按照不同程度的深信受者,隨宜說之。五、隨順處說,不論城市山林,室內室外,甚至河邊樹下,在在處處都可以說。六、隨順時說,不論白晝黑夜;時間長短,凡有聽聞者,隨時而說。”
②阿修羅道。是六道之一,也是八部之一。此道眾生具有天人的福報,而無天人的德性,故漢意譯為“非天”。因為其性好鬥,心懷憎恨、驕慢、猜疑,常與帝釋天戰鬥,故被視為惡神。此道眾生男醜女美,因其果報殊勝,業力牽引,分為卵、胎、濕、化四生。卵生一類屬於鬼趣,有小神通,常入空中。胎生一類屬於人趣,其所居之處,鄰近日月。濕生一類屬於畜生趣,這類阿修羅固有濕氣而朝遊虛空,暮歸水宿。化生一類屬於天趣,這類阿修羅福報與天道相等,另有他的主宰世界,勢力大而無畏,能與梵天、帝釋、四天王爭鬥,作戰不止,因而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
③佛塔佛寺。梵語名“堵波”或“塔婆”,通稱名“塔”,漢意為“高顯處”,是象征佛教的一種高層矗立的建築物,原為安置佛陀及後世高僧的舍利、靈骨等物,作為朝拜供養之處。追溯其開端,遠推至佛陀住世時,須達長者曾求取佛的頭發與指甲,遣塔供養。波斯匿王仿造佛陀之相,建迦葉佛塔禮拜供養。釋尊滅度後,當時印度有八個國家爭奪佛的舍利與靈骨,後經協商,分為八份,八國奉回造塔供養。這是印度佛教建造佛塔的起源與經過。我國最早的佛塔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建的河南洛陽白馬寺塔。到三國時代吳主孫權,因高僧康僧會,在三七日中,求得佛的舍利,大為悅服,赤烏三年公元240年)於建業(今南京)造塔供養。此為我國佛塔的伊始。以後各個朝代建塔的勝事,陸續不斷興起,種類造型,也各別不同,有方型,有六角、八角、十二角型的;層次方麵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二層的;結構方麵,有全磚的、全木的、全金屬的,以及磚木金屬合用的,多種多樣,不勝枚舉,它對我國的文化與建築起了極大的影響作用。總結造塔的意義不外乎三種:一是表其殊勝,就是紀念逝者偉大殊勝的業績。二是使人見了生起讚歎希有之心,恭敬供養;三是為報逝者的深恩,造此建築,昭告後世,永作紀念。這本是佛教特有的建築,後世之人為緬懷先人的豐功偉績,也往往造一座塔,以為紀念,但其形狀與佛塔大多不同。
④寺、廟原非僧眾居住修學的場所。考原始佛教僧團住的地方叫“阿蘭若”,漢意為“寂靜處”,或稱為“精舍”,這是印度名稱。“寺”在中國古代本是官署的一種,如太常寺、大理寺、光祿寺、鴻臚寺等,皆是官府機構。據曆史記述,印度最早來華傳教的僧人——摩騰、法蘭二大師,他們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初來中國時,漢朝政府以外賓禮相待,安排在鴻臚寺(類似貴賓招待所)住。以後就將這座鴻臚寺改為白馬寺(相傳當時是匹白馬駝載佛像經典來華的,以白馬命名),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座佛寺,迄今尤在。從此,寺便成為佛教僧侶常住處所。廟,本是古代祭祀祖宗與先聖賢哲的殿宇,如太廟、文廟、武廟、神廟等,後來演變成為專門供奉神靈的處所,如真武廟、靈官廟、東嶽廟、城隍廟等,最後發展成僧道居住的地方。
⑤最上、第一、希有的大法。實際上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之意。一切有情的覺悟,沒有超越佛陀之上的;般若能證得無上菩提,故曰最上。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本體,修菩薩行者,六度齊修,般若為導,因為般若勝於一切諸法,故曰第一。眾生從無始以來,背覺合塵,迷惘不覺,而今受持讀誦般若經,一旦背塵合覺,徹悟本性,豈非難得,故曰希有。
⑥“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這句經文是對後世的眾生而言。《大般若經》雲:“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佛為佛寶,經典是法寶,僧伽是僧寶,整個佛教就是以三寶為根本;三寶如其缺一,就無佛教可言。所以不論在什麽時代,什麽區域,如有佛教出現,就必然三寶具足,否則就不足以稱其為佛教了。但是,由於時代的不同,三寶的中心也隨之而異,佛住世時,佛為法本,法從佛出,而後有闡揚佛法,依佛出家修行的僧伽,這時候三寶以佛陀為中心。佛滅度後,住持佛法之重任在僧伽,有僧,佛陀的教法才能得以弘傳,才有佛塔、佛寺的建立。所謂“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這時代以僧伽為中心。大乘教義闡揚後,三寶的中心轉移為正法,不論什麽地方,隻要有如來的正法存在,就等於具足三寶,佛法住世。如此希有的般若大法,學者應怎樣的恭敬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