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一相無相分第九
一相無相分第九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wán)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wán)果不(fǒu)?”
須菩提言:“不(fū)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wán)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wán)。”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fǒu)?”
須菩提言:“不(fū)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nú)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nú)含果不(fǒu)?”
須菩提言;“不(fū)也,世尊!何以故?阿那(nú)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fǒu)?”
須菩提言:“不(fū)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yaò)阿蘭那行(núhéng)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yaò)阿蘭那行(núhéng)。”
【譯語】第九章 以聲聞行 證菩薩道
佛陀問:“須菩提,說說你的看法,證得須陀洹果的聖者①,他能否這樣去想:我已經證得須陀洹的果位了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世尊啊![以我的經驗,]初果聖者不會產生這種想法的。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須陀洹的意義是‘入流’(預入聖者之流),但實際上是[他心無所得,]無有所入;也不再涉入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不為其所染],所以稱其為須陀洹。”
佛陀又問:“須菩提,說說你的看法,證得斯陀含果的聖者②,他能否這樣思念:我已證得斯陀含的果位了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世尊啊![以我的經驗,]二果聖者不會生起這種思念的。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斯陀含的意義是‘一往來’,[也就是說他還要在天上與人間往來受生一次],但在聖者的現覺中,[心無所得,無往來相],並無有往來之意念,所以名斯陀含。”
佛陀繼續問道:“須菩提,說說你的看法,證得阿那含果的聖者③他能否起這樣的思念:我已證得阿那含的果位了嗎?”
須菩提肯定地回答:“不!世尊啊![以我的經驗,]三果聖者不會生起這種思念的。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阿那含的意義是‘不來’,[不再來世俗欲界受生,]但在聖者心中實在沒有來與不來之意念,所以他隻能稱作阿那含了。” 佛陀最後再問道:“須菩提,說說你的看法,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④他能否起會這樣思念:“我已證得阿羅漢的覺道了嗎?”
須菩提[已經是證得四果的聖者,深有體悟],他肯定回答說:“不!世尊啊!證得四果的聖者是不會起這種思念的。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四果阿羅漢,徹悟一切法的生滅不可得],實在沒有一法叫作阿羅漢。世尊啊!假若阿羅漢有這樣的思念:我已證得阿羅漢的聖道了,就是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啊!佛陀您曾讚許我已得‘無諍三昧’⑤!在諸弟子中最為第一,又說我是第一‘離欲’⑥的大阿羅漢。可是我從沒有這樣的思念:‘我是已經離欲的大阿羅漢’。世尊啊!假若我有這樣的思念:‘我已證得阿羅漢聖道了,世尊!您就不會說須菩提是一位好樂修習阿蘭那行的人了⑦。正因為須菩提無任何所行的修行,世尊才稱呼我是樂於修阿蘭那行的’。”
【注釋】①須陀洹是梵語,漢意為“入流”或“預流”,是聲聞乘修行證入初果階位的稱號。證入此果的聖者,已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得法眼淨。這類聖者,山上修行心中清淨無染,不住境生起,心則在定;因為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之相,心則不散,能次第證入諸禪。由於定力還未具足,往往為複雜塵境所轉,一期生死還不能了,須再經七番生死(七返人間、七生天上),最後入於涅槃。
②梵語斯陀含,漢譯為“一來”或“一往來”,是二果聖者的稱號。證得此果的聖者,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名,尚餘三品,須再生天上、人間一次斷盡,從此以後,不再受生,入於涅槃,故名一來。
③阿那含是梵語,漢意為“不來”,是斷盡欲界煩惱聖人的通稱。證此果位的聖者,對欲界已經厭離,對境無染,不動於心,明白著境是生死輪回的基因。深悟欲界萬事萬物,如夢幻泡影,故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但對色界、無色界不棄住著於此,認為比欲界清淨美妙。故未來受生於上二界,最終入涅槃。
④阿羅漢。為印度語,漢意有三種:一、應供,即應受人天供養,為世間作大福田;二、殺賊,即斷除三界的見思諸惑,殺盡一切煩惱賊害;三、不生,即不複受生於三界之中,永遠入於涅槃。證得四果的聖者,諸漏已盡,無複煩惱,菩薩名為得無生法忍。對色界、無色界已無戀著之心,不為任何境界所轉。從此超出三界,不受後有,了卻分段生死。四智圓融無礙,無法可學。
⑤無諍三昧。諍是煩惱的異名,無諍是不與人諍的意思。《華嚴經》雲:“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諍在佛法中來說,不但是有情生死的動因,也是社會紛亂、世界戰爭的動因。三昧是梵語,漢意為正定,就是把無明妄心係聚在一正境中,不使散亂。妄心停滅,正定現前。證得無諍三昧的聖者,於世無競爭之心,於物一切平等;一切不受,則不為一切所動,不但自身不起煩惱,以惱眾生,並能使一些眾生不起煩惱,不惱他人,這就是無諍三昧的精妙境界。
⑥離欲。欲是希求的意思,有善、惡、無記三種,這裏是指能引起眾生貪愛之心的意欲,有三欲、五欲、六欲等。眾生因愛欲熾盛、深廣,墮入深淵,而輪回於生死六道,皆因諸欲染汙真性所致。《增一阿含經》雲:“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離欲阿羅漢,已遠離三界所有的貪欲煩惱,因為離欲,所以無諍。可見欲與諍有密切相聯的關係,離欲與無諍是證入四果大阿羅漢必具的功德。
⑦阿蘭那。又名阿蘭若,漢意是寂靜處,也有譯為“無諍處”的。古印度出家沙門,遠離城市數十裏外的僻靜之處修行,稱為“阿蘭若”,以後成為比丘住所的別稱,又是無諍三昧的別名,所謂“相盡於外,心息於內,內外俱寂,無昧不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