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依法出生分第八
依法出生分第八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fǒu)?”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語】第八章 依法修行 成無上覺
“須菩提,說說你的看法,假若有人把充滿三千大千世界①的七種珍貴寶物②用來布施,此人所得到的福德多嗎?”
須菩提道:“那是很多的了!世尊啊!為什麽這樣說呢?就世間的福德相(人天福報)來說,這個福德(是有漏之因,不是性中智慧的福德),不是真正的福德性③。所以如來說這個福德是很多的(是指布施住相,獲人天福報而言)。”
“假若另有一種人,對於本經的義理,或一卷,亦或半卷,甚至隻有其中的四句偈語④,[常年持誦不斷,能感悟理解,且奉行不苟,]或向他人宣揚演說,那麽此人所獲得的福德,勝過前者以七寶布施人的福德。為什麽這樣說呢?須菩提,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包括諸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是從這部般若經中覺悟出來的。[說到此處,佛又恐眾生念念執著此法,隨及又否定道],須菩提,我所說的這個無上大法[是因為眾生迷而不悟說的],不要真地認為存在這種佛法⑤;其實所謂的佛法,就是沒有佛法啊。”
【注釋】①三千大千世界。是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觀,又稱為“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以及九山八海。一個日月(一個太陽係)的,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成為一個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合起來,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總數量為一億,這是佛經中對三界二十八天的總稱,也是一位佛所教化的世界。
②七寶名稱。諸經所說略有不同。《法華經》授記雲:“金、銀、琉璃、車磲、瑪瑙、赤珠、玫瑰七寶合成。”《無量壽經》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瑪瑙、車磲、赤珠。”《阿彌陀經》雲:“亦以金、銀、琉璃、玻璃、車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般若經》中七寶:“金、銀、琉璃、玻璃、車磲、赤珠、瑪瑙。”總之,此七種皆是世間最珍貴的物質,故稱之為寶。
③福德是指過去世與現在世所作的一切善業,因此而獲得世間或出世間的善果。《阿含經》將善行之果,分為世間有漏的福德與出世間的無漏福德兩種,世間的有相布施,屬有為法,所得的福德,為人天福報,縱然很多,但有限止,天福享盡,還墮生他道。《增一阿含經》雲:“雖受梵天福,猶不至究竟。”因為“相”是變動的,虛妄的,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有漏福德,稱福德相。“性”是不動的、空寂的,行善之人,若不著相布施,則其福德不可限量;不可思量的福德為無漏福德或實相福德,稱福德性。
④偈。具體稱為“偈陀”、“祗夜”等,漢意為“頌”,是古代印度的文體之一,類似我國的舊體詩,但無平仄的規定。有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不等,但必須四句,才能成為偈。佛經中常有“偈頌”的名稱,這是華梵並用。這裏所謂的“四句偈等”,諸家解說不一,但多數認為是指經中的“若以色見我……”“一切有為法……”首偈。
⑤一切諸佛皆是依般若經覺悟,證得無上菩提的,這是究竟的佛法,何以又說不是佛法呢?因為佛法是直觀永恒的真理,不生不滅,非有非無,既具體而又抽象。就俗諦(世間真理)來說,因有迷才有悟,因有眾生才有佛,因有世間的虛妄,才有出世間的佛法,這是相對而言,故有所謂佛法。若就勝義諦(出世間真理)來說,諸法畢竟空,根本無人法可得,所以前麵經文雲:“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這是防止修學佛法者拘泥有菩提可得,有佛法可說的執念,著相追求此說此得。故經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假若有人執有實在的佛法,就是不能體會佛說無得無說的真義。《大般若經》四百七十八卷中說:“佛得無上正等正覺時,所證佛法,依世俗言,說名為得,不依勝義。若依勝義,能得所得俱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