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現代文
序
近年來,弘法寺陸續出版了一套《弘法》文庫,與廣大信士結緣。一些居士來信要求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譯成現代文)。有的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多年,退休以後,常閱《金剛經》,對其理解尚存困難;有的近年來發心宣揚佛教文化,欲寫文章闡明善惡因果報應道理,匡正世道人心,但對“般若”不甚了解,一涉佛經就困惑;有的提出一些問題,祈盼獲得解答。筆者出家多年,蒙恩師教誨,對此尚在信解之中,現不揣淺陋,略述於後,權作為序。
《金剛經》義理解深奧,確非平情思維所能理解,隻有在深入受持讀誦時,讓自己的心性進入靜定的狀態下去觀照,才能有所領悟。而《金剛經》中獨特的表達方式,完成為導入理解經義而巧設,它的經義是一種高度完美的藝術圓融。如經中反複使用“所謂……,即非……,是名…….”的三段論式,是引導持誦者進入禪態,去觀心治心的一種極妙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善於運用這種“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逆反思維方式,去調理身心,就能夠容易掃除妄念,消除主客二元對立,逐步把身心融為一體,讓自己的心性進入一種清淨靈明的境界,對經義就會有所體會,然後逐步去證悟宇宙人生真諦。釋尊說過,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我們都能成佛,隻因妄念蒙蔽了自性。如果我們能善於運用佛法去觀心治心,去除汙染執著貪欲,就能轉迷成悟,轉識成智,其中誦持《金剛經》就是一種殊勝方式。通過受持讀誦,先“降伏其心” ,然後再讓自己進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最高精神境界,眾生就成為佛了!是呀,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真可謂因緣殊勝。印順法師慈悲,把《金剛經》譯成現代文並加注,也是有殊勝因緣的!
佛教中所言“般若”乃諸佛之母,十方三世諸佛皆以般若而成佛。如《金剛經》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知般若法門是修學佛法的最上乘之法。對《金剛經》頗具研究的學僧、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分析,釋迦世尊住世說法四十九年,演說了大小乘一切教法。而般若一法連說了二十二年之久,可見般若大法,在整個佛法中的地位至為重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釋尊宣說此經時,大約在我國西周時代,周穆王九年間。據對《金剛經》深有研究的江味農老居士考證,全經計5837個字,概括整個般若經典的要義。有人評論,般若經典是整個佛法的靈魂,而《金剛經》則是全部般若法門的精要。全經是以對話式的章法,一問一答,形成全部經文。說法者為釋迦世尊,當機者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二人對問對答,無第三者參加。釋尊說法,方便權巧,須菩提會意,穎悟異常。全經語言生動,饒有趣味,引人從迷至覺,歎為希有!
整部《金剛經》揭示了三個問題:即一、如何發菩提心?二、如何安住真心?三、如何降伏妄心?歸納起來說,就是以實相為“體”。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無住生心為“宗”。所謂“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斷疑生信為“用”。所謂“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就是舍去一切執著,屏除—切妄念。對佛語深信不疑。總之,全經義理,旨在顯示諸法妙義,遣除一切事相。明白地說,就是要我人破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對六塵外境勿貪著迷戀,若能至心信受,常誦此經,如理實踐,日久當能體悟般若妙理,本具智慧,自然洞開。
《金剛經》的漢文譯本,自姚秦羅什三藏始,到中唐義淨三藏止,三四百年間,有六種不同的譯本,各有特點,但以鳩摩羅什三藏的譯本最為流行。其特點是:語言洗煉生動,讀誦順口流暢,文句通俗雅潔,哲理辯證深邃。這些特點是其它同經異本難以媲美的。千百年來,漢地的知識階層與廣大佛教信眾,對羅什三藏的《金剛經》譯本所以稱道,樂誦不疲的原因,想別就在於此。
人人都有佛性,均具慧根,隻是因不明而迷,若能將《金剛經》奉持不懈,當能體悟般若妙義。為幫助初發心者學習《金剛經》,遂把經文分節譯成現代文,力求對同仁有所裨益。
願大家菩提心不退,智慧增長!
釋印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