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淨土

認識人生, 駕馭人生, 超越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三

(2021-12-15 11:20:30) 下一個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講記 第三講

第三講
 諸位大德、同修:                                      
 大家好!在上一講我們學習了五重玄義,對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應該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今天我們正式進入經文的講解。在學習經文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此經的翻譯者,“特進試鴻盧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不空法師,在這裏是“三藏沙門”,“三藏”是律藏、經藏、論藏,即戒、定、慧三學之藏。律藏所詮釋的是戒學;經藏所詮釋的是定學;論藏所詮釋的是慧學。曆代能稱“三藏”法師的並不多!我們知道,講經的稱為“法師”,如淨空法師等;精通、弘揚戒律的稱為“律師”,如近代的弘一律師等;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如世親論師、月稱論師等。這些大德一生的成就很高,但也不敢稱“三藏法師”!不空法師稱“三藏沙門”,是說他老人家遍通經、律、論三藏,在佛法上的成就是非常的高!“沙門”在印度是所有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沙門”就成了佛門修行人的專稱。沙門翻成中文是勤息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古德也有說“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由此可知,“沙門”是很不容易稱得起的。如果不能修戒定慧三學,滅除貪嗔癡等煩惱,不能認識心的本源,明悟心性,都很慚愧稱“沙門”!“沙門”又分為四種:一、聖道沙門,是指修行證得聖果的人;二、說道沙門,是指講經說法利益眾生的人;三、活道沙門,是指持戒修行以道自活的人;四、汙道沙門,是指不持戒律,不好好修行敗壞佛門的人。不空法師當然是前三種“沙門”!我們把有關於不空法師的一些資料供養大家!“不空(公元 705—774年),全名為不空金剛,唐代的著名譯師,開無三大士之一。他是北印度人(有說他是獅子國——今斯裏蘭卡人),屬於婆羅門種性。幼年時代,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隨舅父來到中國。因為他家住北印,所以是從陸路來的。十三歲的時候,禮在中國傳密法的金剛智為師。年十五。正式落發出家。初學悉曇章,不空隻用了十天就學會了。他的師父感到驚奇知道也將弘大法,就為他授菩薩戒。二十歲時,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其後即專門從事學習。他在學習過程中,其理解和記憶力,均超過常人。宋《高僧傳》卷一《不空傳》中說他“凡學聲明論,一紀之功,六月而畢;誦文殊、普賢行願,一年之限,再夕而終。其敏利,皆此類也。”不空要求學瑜伽五部三密法,金剛智願傳給他。三年之後,不空準備回印度去學。這時金剛智他求法心切,才向他傳授五部灌頂及《大日經》蘇悉地軌則等。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金剛智在東京洛陽病逝,不空痛失所依、就遵照其師的遺命,擬去印度和獅子國尋求密法。他率領了一個三十七人的學法團,其中有著名人物含光、慧譬等。先到南海(今廣州),再乘船到達訶陵國(今瓜哇中部)。第二年(公元742年)就到了獅子國。當時的獅子國,大乘佛法流行,尤其是密法,盛極一時。不空到達之後,從普賢阿闍黎學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法壇。不空在獅子國,廣求密典及諸大乘經五百餘部,住了三年。後又遊曆五印度,於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回到中國。在長安淨影寺組織譯場譯經,並設壇灌頂傳授密法。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受唐玄宗詔令去河隴,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至武威,十五年(公元756年)回到長安,住大興善寺。在他之前,有些著名的譯師從印度或西域帶到中國的梵文經典,都分散存於各寺院。不空經唐肅宗李亨的許可,將玄奘、義淨、善無畏、菩提流誌、寶勝等入生前存放於各處的梵本,都集中到大興善寺。他原意是想集中整理。但是不久,遇到唐武宗滅法的會昌法難,大興善寺被毀,集中在那裏的珍貴梵本,亦同遭厄運。不空晚年,曾派弟子含光在五台山修建金閣寺和玉華寺。他於大曆九年(公元774年)逝世,終年七十歲。唐代宗封官號“司空”溢名“大辨正”。
  不空雖為印度人,但他幼年時就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精通梵漢語文。他被尊為密宗大師,又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在他的譯經條件,遠比印度;或西域來華的譯人優越。唐代宗讚歎不空說:“和尚久證菩提,入佛知見,所翻經論,皆洞精微”。據《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載,不空的譯經有一百一十部,共一百四十三卷。大致可分為五類,即顯教類、雜密類、金剛界類、大樂類和雜撰類。茲抄錄部分經名如下: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金剛頂瑜伽被若理趣經》一卷、《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瑜伽念珠經》一卷、《奇特佛項經》三卷、《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金剛項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普賢行願讚》一卷、《地藏菩薩問法身讚》、《出生無邊門》一卷、《大吉祥天女經》一經、《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大孔雀明王經》三卷、《大雲請雨經》二卷、《大寶廣博樓閣經》三卷、《佛頂尊勝莊嚴經》一卷、《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佛項尊勝念誦法》一春、《受菩提心戒儀》一卷、《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一卷、《大乘雄生論》一卷、《仁王經》二卷、《密嚴經》三卷、《仁王經疏》三卷、《金剛頂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琺念誦儀軌》一卷、《大樂金剛薩捶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大才廣如來藏經》一卷、《金剛頂瑜伽中發阿禱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一卷等。
  從以上經名即可看出,不空雖不排除顯教經論,但他畢競以密典為主。他在唐朝五十多年,曆經玄宗、肅宗、代宗三代,他們的國師。據說不空講求戒律,曾有二千餘人從他受比丘戒,被尊為說一切有部戒師之一。從他學密法的人很多,但真正繼他後能傳五部密法的隻有六人,被稱為六哲,他們是:金閣寺含新羅(今朝鮮)人惠超、青龍寺慧果、嵩福寺蕙朗、保壽寺元皎與覺超。其中惠果後來密法傳給日本的空海,成為日本的一宗派,至今以高野助中心勝傳不衰,此外,不空還有一名弟子名慧琳,疏勒人,撰有〈一切經音義〉一百卷,對經論的訓詁、正字、考訂和輯佚,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下麵我們正式進入經文的學習。請看第一段: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與大菩薩及大聲聞、天、龍、藥叉、犍闥婆、訶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百千,前後圍繞。”
這一段是此經序分當中的通序,也叫證信序!這段經文當中有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來證明此經確實是佛所說。
    一部經可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序分就是序說這一部經的興起因緣,序分又可以分為通序、別序。
所謂通序,就是通於諸經,任何經典都有六種成就,證明此經確實可信!或許我們會疑惑,《心經》沒有六種成就啊。其實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心經》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師的譯本,是去掉首尾中間的一段,因為首尾的份量太大,為了重點突出所以刪除未譯!
別序,又叫發起序,就是單表此經的發起因緣,每一部經典的發起因緣都不同,所以叫別序!從“爾時眾中有一大婆羅門”到“爾時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威焰熾盛,執杵旋轉,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緣現是光相?何如來眼流淚如是?亦彼十方諸佛,大瑞光相現前?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是此經的別序!當然,還有此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還有不同的分判,其實都可以。比如我們平時讀的《佛說阿彌陀經》中【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一段,有些大德的注解判為正宗分,而藕益大師判的是別序,這隻是分判的不同,都可以的。
“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標信順;“我聞”是聞成就,標師承。“如是”是指法之詞,在這裏就是指這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這一句最簡單的解釋是:“這部經典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釋迦牟尼佛將要如涅槃之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一,佛住世時,我們依佛為師,佛入涅槃後,我們依誰為師?二,佛住世時,我們依佛安住,佛入涅槃後,我們依什麽安住?三,佛住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調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對待惡性比丘?四,佛住世時,所說言教容易讓人生信,佛入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讓人相信?佛分別回答到:一,要依戒為師;二,依四念處住,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三,對惡性比丘要默擯,就是不要與他爭辯,不要理睬他;四,結集經典時,在一切經首安“如是我聞”之句,這樣就容易讓人生信心!
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初登法座,感得佛陀的相好!因此大眾生起三種疑惑,第一種疑惑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入涅槃,又來為大家講經說法;第二種以為是這或許是他方的佛來為大眾講法;第三是以為阿難尊者已經成佛了,否則他怎麽能有這樣的相好與講法呢?阿難尊者登法座一講“如是我聞”,大眾的疑惑就完全消除了!
    “如是”深一點解釋,“如”就是真如自性,藕益大師講“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佛所說一切經典都是從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稱“是”! 雖然都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但也有深淺廣狹的不同!就像月亮一樣,初五初六的的月亮隻是月牙而已,十五的才是滿月!這就比喻,有些大乘經典雖是稱性而說但未盡極談;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是稱性極談的大乘經典,是十五的滿月!我們這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是佛徹底大慈悲的流露,能令眾生究竟成佛,經文當中有“或有滿足六波羅蜜”,就是指的圓滿成佛,所以此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一樣都是十五的滿月!
    “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阿難可以翻成慶喜、歡喜,又可以翻成無染。淨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佛,又聽見宮中生子,所以非常高興,說:今天大吉,是歡喜的日子,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吧。他隨佛到了天宮、龍宮,見到其中極美的女人,都不生喜愛的念頭,所以又稱為無染。
    阿難尊者是白飯王的兒子,佛是淨飯王的兒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 三十歲成道的那天他出生。佛成道的第二十二年,大眾推選阿難為佛做侍者,阿難隨侍佛陀二十七年,當然阿難出家的年齡也有不同的說法!也有說二十五歲才出家的!那麽阿難出家前,佛所說的經典他沒有聽過,那他是怎樣結集經藏的呢?阿難出家後,請佛把以前所說的經典再說一遍,佛運用神力又為阿難說了一遍!阿難尊者的記性特別好,佛說的法,他聽過後一字一句永遠不會忘記!所以《涅槃》稱阿難是多聞士,迦葉也稱讚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佛住世時,他示現證得的隻是初果。佛入涅槃後,要結集經藏,因為阿難沒有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阿迦葉尊者不允許他參加!於是阿難精進修行,在第七天晚上,很疲倦要在石頭上休息的那刻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五百阿羅漢在一起結集經藏,由阿難尊者誦出經典。或許我們會疑惑,阿難尊者會不會記錯佛所說的法?絕對不會錯的,因為有五百阿羅漢在場,其中若有一人說這句經文我沒聽佛說過,這一句都不會被收錄下來,所以結集的經典絕對是正確的!
法華會上佛說,我和阿難他們都同時在空王佛處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喜歡多聞,“我常勤精進”,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麽,阿難就要護持我的法,也護持將來諸佛法藏,阿難的任務之一是“教化成就菩薩眾”。阿難還沒有成佛,但可以充當菩薩的老師,由此可知,阿難是法身大士的示現,來護持佛的教法!
    阿難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一是他集結經藏。若沒有阿難尊者,我們恐怕讀不到經典了,我們應當感恩阿難尊者!二傳佛心印,他是禪宗二祖!禪宗初祖是迦葉尊者,達摩祖師在印度是禪宗二十八代祖師,到中國來是禪宗初祖。三密典中稱阿難為集法金剛(金剛位同如來)。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出生以後,是從阿難那兒領受了釋迦牟尼佛預囑傳授之法。所以阿難護持佛法是他的本願。還有,佛的本意不想讓女眾出家,是阿難的幫助才有出家女眾弟子!大家如果想多了解阿難尊者的事跡,可以看看《佛陀十大弟子傳》當中對阿難的介紹!
    《金剛經》上:“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由此可知,不僅僅是阿羅漢,就連初果須陀洹聖人也已經離開了四相。阿難尊者結集經典時,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為什麽還稱“我”呢?我們這種想法墮在了偏空當中。《金剛經》處處不壞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這才不墮凡夫的有、二乘的無,從容中道,才契合第一義諦。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為“我”!“一時”是時成就,沒有具體的時間。是佛與弟子聚會在一起的時候,佛觀察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堪受大法,從大慈悲心中流出《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弟子們聽受得大利益,說聽完畢,所以叫“一時”!或許我們會疑惑,阿難尊者對於經文一字一句都能記住不忘,時間也應該能記住啊,那為什麽沒有具體的年月呢?那是因為印度當時還沒有完全統一,有很多的國家,佛在不同的國家教化眾生,每個國家的曆法不一樣,所以用“一時”!
    另外,我們要知道,如果記錄下來了時間,那麽這部經典、法會就成為過去的了,我們沒有份參加!而用“一時”,時間就是活活潑潑的。佛法確實如此,時間是我們眾生的妄想產生的。我們誦經、持咒,念佛等等,如果能做到“一”,一就是一心不亂,那麽根本就沒有時間,佛還在講法!就像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師在世時,有一次誦《妙法蓮華經》,誦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豁然入定,親眼看靈山法會還在,釋迦牟尼佛還在講法!這就是“一時’!如果我們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能像智者大師這樣,那麽佛還在講此經!
     “佛”是主成就,在這裏就是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示現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入涅槃。大家如果想多了解的話,可以看《釋迦牟尼佛傳》!
      “佛”是梵語“佛陀耶”的簡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就是“佛”!自覺,有別於我們凡夫的不覺,我們一切凡夫總是迷惑顛倒,有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二乘聖人是自覺了;覺他,有別於二乘聖人的自覺,二乘聖人自己是覺悟了,但不能像菩薩一樣去覺悟一切眾生,菩薩不但自覺而且能覺他;覺行圓滿,有別於菩薩,菩薩自覺覺他,但覺悟還不圓滿,而佛是斷盡一切煩惱,圓滿一切的德行,稱為覺行圓滿!“佛”還有本覺、始覺、究竟覺的意思,簡單講,本覺,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覺悟的,所謂本覺本有;始覺,我們今天修行種種的法門就是開始覺悟了;我們修行到圓滿成佛時就是究竟覺。若要廣說“佛”字的意思那很多,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裏!
      “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是處成就。“在”是住的意思。佛有三身:一、法身佛,無在無所不在,因為法身無相,不能說它在哪裏,所以說無所在;法身是遍一切處的,所以說無所不在。二、報身佛,有無量的莊嚴相好,在前麵我們介紹過了,報身佛在蓮花藏世界。三、應身佛,是應眾生之機,所示現身相,或者在靈鷲山,或者在舍衛城等處,現在是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這是指佛的住處!
“摩伽陀國”有時也寫成“摩竭陀國”,“摩揭陀國”,其實是一樣的,是以前中印度也有說是南印度的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印度以前稱天竺,分東、南、西、北、中五區,共七十多個國家。摩伽陀國是佛住世時的十六大國之一。王舍城就在摩伽陀國,此國的頻婆娑羅王,在佛成道之前曾經祈請佛成道後來度化他,佛成道後,他就成為佛的弟子,是佛的大護法之一。佛常在這個國家說法。
    “無垢園中寶光明池”,園稱“無垢”,池稱“寶光明”,這是以園池的德立名!由此可知,此園池的環境是非常的幽美!
佛住世時,很多人對佛很恭敬,供養佛及僧眾的處所都是非常好的!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印度北方矯薩彌羅國的地方。須達多長者聽佛說法很感動,發心為佛建立精舍,祇陀太子的花園環境比其它地方都要好,所須達多長者想買下來。須達多長者很富有,並且經常幫助孤獨可憐之人,所以“給孤獨”是長者的美稱。須達多長者與祇陀太子商量要買下花園,太子開玩笑說:“長者家裏很富有,如果能夠用黃金鋪滿花園我就賣給你!”須達多長者真的用黃金鋪滿花園,所以就買下來了。祇陀太子也要供養佛及僧眾就說:“園是你的,可樹根黃金你鋪不到還是我的,我也供佛。”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所以稱“祇樹給孤獨園”!為什麽選中祇陀太子的花園呢?因為那裏環境好,供養給佛及僧眾是恭敬之心啊!
    所以我們讀到“無垢園中寶光明池”要體會到對三寶的恭敬之心!印光大師也講:“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我們要清楚啊!
    另外,我們知道境隨心轉,心淨則國土淨!佛的心斷除了一切的煩惱,不為一切煩惱所垢染,所以稱“無垢”;佛的智慧圓滿,所以稱“寶光明”,佛所住的園池就稱“無垢園中寶光明池”!
    “與大菩薩及大聲聞、天龍、藥叉、犍闥婆、訶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百千,前後圍繞。”這是眾成就!眾成就很重要,說明這部經不僅僅是我阿難一人聽佛所說,還有很多的大眾同聞,由此證明此經的可信!同時也可以由眾成就當中看出此經義理的深淺,因為經是佛應眾生不同的根機來宣說,如果佛所麵對的是一般初學的凡夫,可能就要講淺一些的法;如果佛對的大眾都是菩薩,那麽所說的一定是大乘經典!
    在眾成就當中在這一段當中可以分為三部分:一、大菩薩;二、大聲聞;三、天、龍、藥叉、犍闥婆、訶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首先所說的是“大菩薩”,表明此經以“大菩薩”為正應之機!“菩薩”是簡稱,梵語的全稱為“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或稱“菩提薩埵”。翻成中文是“大道心眾生”,“覺有情”。意思是說:一,菩薩是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理的有情眾生。不像阿羅漢隻斷除人我執,法執未除。所以菩薩是一種修行的果位,隻要我們如理如法的修行,覺悟我、法二空之理,我們也是菩薩!二,菩薩能去覺悟法界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不像一般的阿羅漢一樣不能生起廣度一切眾生成佛的菩提心。三,菩薩是慈悲與智慧並運,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修行六波羅蜜,以求究竟圓滿覺悟成佛的有情眾生!“菩薩”有很多的果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在往上就是佛了!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水平和初果須陀洹一樣;七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水平與阿羅漢一樣。但小乘須陀洹,阿羅漢的神通智慧道力是不能與信位的菩薩相比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地前三賢”位的菩薩;十地之上是聖位菩薩!那什麽是“大菩薩”呢?至少是八地“不動地”以上的菩薩!八地菩薩得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初住位也能證,但隻有到八地才能“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八地菩薩得“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也就是佛的果覺智海。這樣以上的菩薩才能稱“大菩薩”!
    “大菩薩”希望自己快速的成佛,此經當中有“或有滿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的成佛,可見此經能度大菩薩成佛!“大菩薩”的事業是廣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圓滿的成佛,此經當中有“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這樣的經文很多。由此可知,此經能廣度一切眾生成佛!把“大菩薩”放在第一位,說明此經“大菩薩”為正應之機!
    另外,“大菩薩”還表明,我們如果能信受此經,如理如法的去修持,那麽我們也是“大菩薩”的根性!從我們自身的修行來說,我們與大菩薩是有天壤之別的。大菩薩的智慧功德神通道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而我們隻是六道輪回的生死凡夫而已,自身沒有什麽功德可言!但隻要我們依照此經去修行,讀經、持咒、造塔等等,我們就不比大菩薩差!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經典密咒全體是佛果地的功德,我們讀誦持咒就是全攝諸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而菩薩也是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佛功德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和大菩薩平等!就像淨土法門一樣,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蓮池大師也講:“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祇於一念”。藕益大師講:“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就是說,阿彌陀佛名號裏麵有佛所有的功德,我們念佛時就把佛的功德攝為自己的功德了。在念佛時就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聖是平等的,所以叫“齊諸聖於片言”!我們讀誦此經持咒也是如此啊!我們修持此法,依仗經咒塔的功德,不僅自利,也能像大菩薩一樣去利益一切眾生。如經上:“若我滅後,四部弟子,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穀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三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若與此人往過道路,或觸衣風,或踏其跡,或唯見麵,或暫交語,如是等人,重罪鹹滅,悉地圓滿。”這樣的經文是非常多的!由此可知,信受修持此經的都是“大菩薩”根性!有一些人不能相信修持此經,確實有這樣的人,我以前就見到過,經典他也有,也看一看,但不讀誦不修行。這也正常,我們也不勉強他一定要修持此法,畢竟每一個人宿世的善根不一樣,學佛的緣分也不同!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典,深信不疑,努力的修持,自利利他,肯定是過去多生多劫中的善根福德成熟所致,所以要珍惜這樣的機緣啊!
    其次是“大聲聞”,“聲聞”是指聞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悟道的人!“聲聞”有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在後麵的經文我們再解釋。阿羅漢是聲聞乘當中最高的果位。一般“聲聞”是指的小乘,但這裏是“大聲聞”,就是回小向大的聲聞,是大乘菩薩的種性!不像定性的聲聞乘人,隻求自了,生不起廣度眾生成佛的心!由此可知,此經確實是大乘法,為大乘根機的眾生宣說!
    另外,“大聲聞”還有表法的義趣!表示此經能令定性“聲聞”回小向“大”!其實,聲聞乘人也不是不度眾生,他的發心修證不如菩薩之外,眾生難度也是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地藏經》上說:“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實際上不僅是我們這個世界啊,他方世界也有這樣的眾生。在麵對這樣的眾生時,若不是有很高的修證,即使發大乘心也很容易退轉!像舍利弗尊者過去生中也發心修菩薩道行大乘布施,甚至連身體性命也願意布施給眾生,我們是比不了的。有一次舍利弗(過去生中的舍利弗)在路上遇見一個年輕人在大哭,於是上前詢問道:“你為什麽哭的這麽傷心啊?”年輕人講:“我母親害了不治之病,醫生說需要修道人的眼珠煎藥病才能好。活人的眼珠都不好找了,更何況是修道人呢?想到我病重的母親正在受苦,我沒有辦法幫助,所以在這裏痛哭!”舍利弗講:“我是修道人,正想進一步的行大乘道,可以把眼睛布施給你,感謝你滿足我的修道之心!”於是舍利弗用手把左眼挖出來給那個青年人。可是年輕人講:“你錯了,我要的是右眼!”舍利弗一聽,糟糕!本來還打算留一隻眼睛看東西,現在既然幫助人就要幫到底,於是又把右眼挖出來給青年人!可是青年接過眼睛,不但沒有感激的話,還聞一聞說:“你是什麽修道人,眼睛是臭的,怎麽能給我母親煎藥?”於是把眼睛丟在地上,還用腳來踩!舍利弗沒有了眼睛,但還聽的到,於是歎了一口氣,心想:眾生難度,菩薩心難發,我還是不要進修大乘菩薩行,還是注重自利的修行吧!
過去生中的舍利弗,能到布施眼睛的程度,但還會退失大乘心,這是因為眾生確實難度啊!同時我們要知道舍利弗是以自力來度眾生的,用自己的眼睛布施嘛!這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根本做不到,我們還是隨份隨力就好,布施手,我們可以用手來打掃衛生、做飯護持道場等等,這是我們能做到的。如果以佛法利益眾生就沒有那麽困難了!諾那祖師也講過:“在毗盧遮那佛時,有某修道人,心甚慈悲。彼時 有一大河與某湖相連,因天旱水涸,致河水與湖水,亦因之幹斷。湖內之魚,天天被幹死者甚多。某人乃天天將湖內之魚撈起來,一擔一擔送到河裏去。但天旱甚劇,將此一擔魚送到河去;待回到湖時,又見有許多魚都幹死了。某人歎氣說  :「得救的眾生少,不得救的眾生多,眾生真難度!」彼時毗盧遮那佛化身對他說:「眾生度眾生,當然得度的眾生甚少;如以佛法度眾生,則眾生自能普度。」某聞此言,即求毗盧遮佛傳授普度眾生之法。毗盧遮那佛乃授以此咒(六道金剛咒:啊啊夏薩瑪哈)。某念 咒七遍後,所有已死之魚均往生西方淨土;未死之魚,均消滅無量業障,隨後均得往生成佛。”
確實如此啊,“如以佛法度眾生,則眾生自能普度”!我們此經有:“若我滅後,四部弟子,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穀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三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若與此人往過道路,或觸衣風,或踏其跡,或唯見麵,或暫交語,如是等人,重罪鹹滅,悉地圓滿。”我們隻要努力的修持此法,這個我們隻要發心都能做到,不是很困難!那麽,就可以依仗經咒塔的功德利益一切眾生了!
    “聲聞”乘人能值遇此法,可以很方便的利益一切眾生,自然能發起廣大的菩提心,所以就是“大聲聞”,能令“聲聞”回小向“大”!這是講“大聲聞”的表法義趣!
    眾成就最後列出的是“天、龍、藥叉、犍闥婆、訶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就是我們平時常聽說的“天龍八部”,後麵的“人非人等”是總說與會的有的是人,有的是非人!最後列出天龍八部,表明天龍八部乃至六道一切眾生都是《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所攝之機!此經可以利益一切的眾生!
    “天”是六道最高的一道!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共有二十八層。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初禪的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的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的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的無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欲界都還有男女飲食欲望,隻是越往上越輕微而已!色界沒有欲界的男女飲食欲望,但還有形色,很精微美妙!無色界沒有形色隻有心識,住在禪定中。
    很多的宗教都是以升天為究竟,而我們佛教是以升天為墮落,為什麽呢?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自性當中有和佛一樣的功德,我們不修行成佛,升天還是在六道輪回當中啊!天道比人道的福要大的多,但天福也不究竟,天福享盡還是要墮落的。《法句譬喻經》就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帝釋,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玉皇大帝”。彌陀經上的“釋提桓因”!是第二層忉利天天主,他的五衰相現了,也就是天人要命終時現的五種衰相,衣服髒了,頭上的天花枯萎了,腋下出汗了,身體臭穢,不樂本座等等,他知道自己要命終了,於是用神通觀察,發現有一戶陶人家養了一頭驢,知道自己即將墮入驢胎,非常恐怖!幸好他及時想起佛陀是三界之中唯一的依靠,所以趕緊到佛陀處求法。當他正專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時,發現自己竟然在一瞬間已到了驢腹裏;還好這頭驢子不知為何突然掙脫繩索四處亂竄,弄壞了主人完成的許多陶製作品,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驢子一頓,並傷及腹內的幼胎,帝釋因此逃過一劫。帝釋感念佛陀的威德力,精進的奉持解脫之道,成為佛教的護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天福確實不究竟啊,縱然是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將來還是要墮落的。修行人應當用智慧觀察六道當中沒有一處是可樂的,就像《法華經》上說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有出離心!
    黃念祖老居士也提到,以前,在孫權那個時候,佛法剛剛傳來中國,孫權開過會議,他說:“我們這很好嘛,要不要佛教來呀?”於是有人對孫權說:“我們道教的聖人是以天為師,拿天當老師,效仿於天,而天是以佛為師啊!”經典當中,我們常常看到佛講法有很多的天人都來聽。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佛教是最究竟的教!
“龍”也是佛教的護法。過去生中,它也是修行人,隻是“乘急戒緩”,修行佛法很積極,但不好好的持戒!由於修行所以有神通,能大能小,能隱能顯;由於不好好持戒,所以墮落為龍,還是畜生。所以我們修行人要好好持戒,否則縱然精進也可能墮落到八部鬼神當中去。《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持戒的重要。如果我們能嚴守佛的戒律,那麽龍都會守護我們服從我們的!從前,罽賓國有一座寺院,附近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集在一起,用禪定的方法來驅逐它,但總沒法把它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就跑了。五百阿羅漢很奇怪就問他:“你是用什麽神通把毒龍趕跑的?”他說:“我不是用禪定的力量,隻是平時嚴守戒律,守護輕戒,就像重禁一樣!”由此可知嚴守戒律的功德不可思議啊!
    龍是什麽樣子的,我們一般人沒見過,但確實有龍,不是傳說!中國人所畫的龍,頭上有角,身上有鱗,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胡須,有四足,身很長,尾很短,這和真龍差不多!龍有不同的種類,有金龍、白龍、青龍、黑龍,有胎生的龍,有卵生的龍,有濕生的龍,有化生的龍,又有虯龍、鷹龍、蛟龍、驤龍,又有天龍、地龍、王龍、人龍,又有魚化龍、馬化龍、象化龍、蛤蟆化龍。 龍有四種苦: 一、被大鵬金翅鳥所吞苦; 二、交尾變蛇形苦; 三、小蟲咬身苦; 四、熱沙燙身苦。 龍的職業是布雲降雨。可是有五種情形不能降雨: 一、火大增盛; 二、風吹雲散; 三、阿修羅收雲入海; 四、雨師放逸; 五、眾生孽重。
    龍是佛教的護法,也護持修行人,我們要真實的用功修行才能有龍天來護法,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不好好修行連鬼神也看不其我們啊。有沒有修行,我們可能會瞞得了一般人,但佛菩薩和龍天護法我們是瞞不了的,所以修道人要表裏一如,不要自欺欺人!
    像宣化上人:“我在東北的時候,收了一個徒弟,名叫果舜,他很用功修行,不到半年的時間,打坐能入定。在定中能知道因果循環報應的道理,修持功夫頗到家。後來他自已到外邊建一所茅篷,作為修行的道場。落成之日,請我去開光,我領四個徒弟前去,其中有兩個徒弟已開五眼。當時我沒有注意在茅篷的旁邊有龍王廟,當天的境界來了,我們正在打坐的時候,那兩個開五眼的徒弟們來到我麵前說:“師父!茅篷外邊來了十條龍,要皈依師父。我對徒弟說:你不要胡說,你怎知道他們是龍?他們皈依我做什麽?我怎能做他們的師父?我沒有他們那樣大的本領。徒弟說:他們自已說是龍,現在跪在外邊,一定要求皈依。當時正逢初夏,天旱無雨,田地的禾苗,差不多枯死。我對龍(化人身)說:你們皈依我可以,但是我有一個條件。你們是龍,專管下雨,現在哈爾濱附近很久沒有下雨,非常幹旱,明天如果下雨,那麽,後天就給你們授皈依;若是不下雨,就不收你們做弟子。眾龍異口同聲地說:我們的職責就是行雨,可是沒有玉皇大帝的敕令,我們不敢下雨,否則,要受處分。我又說:你們到玉皇大帝座前對他說:哈爾濱有位出家人,請求在哈爾濱四周四十裏之內降雨。這是我的條件。第二天果然天降大雨,解除旱災,在哈爾濱四十裏以內,普降甘霖。第三天便給這十條龍授皈依,共同法名叫急修。他們皈依之後,隱形不見,去度化同類的龍。從此之後,我無論到什麽地方,都有水用,我在香港,香港有水用,我到萬佛城,萬佛城有水用。這不是奇跡出現,乃是因為十條龍及其眷屬都來護法的緣故。”宣化上人是近代得道的高僧,一生的修行都很精進有成就,所以龍都去皈依護法,我們也要好好修道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